修建水坝的利与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修建水坝的利与弊(资料)上图为大隆水坝所在的地区,大隆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宁远河下游,是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利工程,总投资8.17亿元,是海南省在建的最大的水利工程。大坝主体工程由葛洲坝集团公司承建。大隆水利枢纽工程的发电引水隧洞已于2004年7月17日破土动工,预计在2006年2月底完工。大隆水库发电引水隧洞的洞径为5米,长约300米,从水库挡水坝上游横穿左坝山体至下游水电站压力钢管进口,把水分别引进水电站各水轮机组及下游灌溉供水系统。据了解,大隆水库发电站装机容量为14000/千瓦,计划于2006年10月发电。大隆水库发电站的兴建,将为三亚市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缓解三亚市高峰用电紧张的局面。社会实践已经告一段落,但我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我想应该是时间太短了吧!但是这次实践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参观了在建的大隆水坝,让我对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更加深入。站在水坝上俯瞰水面时,不禁深思起来。倘若水坝建成,不是有许许多多的树林,植被要被淹没。许多户人家要被迫搬迁吗?到底建水坝是好还是坏的呢?人类和江河之间的斗争和治理伴随着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在中国,水利的思想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就开始萌发。其实,大禹开始治水,他改变其父鲧的治水方针,变堵为疏,最终取得了治水的成功。一直到后来的郑国渠、都江堰、大运河,可以说都一直在沿续着这一以疏为主的水利思想。中国社会也由于对大河治理的成功,达到了数次大治。当然,由于大河流域人口增长、城市繁荣,中国也曾一度改变疏的水利方针,最典型的是对黄河的治理。但基本上可以说,对黄河几千年的治理只是把矛盾往后移。随着地上悬河的产生,更大的危险只是往后推而不是消除。进入工业社会,人类找到了电能来推进社会前进。这时,水电逐渐作为能源建设的首选进入了政府和电力开发商的视野。这样,人类对于河流的开发和利用又有了新的一项主要内容:建设水坝。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腾飞,大坝建设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1882年,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在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Appleton)一座拦河坝内建成并开始发电。仅仅过了30年,1912年,中国云南昆明,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建成并开始发电。而随着人类技术的提高,水坝建设也逐渐从小流域发展到大江大河,以期获得更大的电力回报和减少投资成本。水力发电比其他发电方式优越的地方在于水库能够在用电低峰期蓄水,然后在用电高峰期迅速发电。这样,建设水坝发电便逐渐成为电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到今天,地球上的主要江河流域均被箍上了水坝,加上梯级开发的密度,许多大河流域差不多就变成了水库搭起来的台阶。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估计,世界上的河流现已被4万多座大坝截断,除了原有的5000座,都是1950年以后建造的。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大坝建设是同时跃进的。水坝发电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证了经济的快速起飞。所以,从今天看,任何对大坝的评判都必须建立在大坝与经济的相辅相成基础上来分析。根据美国官方的统计数字,美国也有水坝8万2千多座,而且,他们对河流梯级开发利用的程度远远高于我国。虽然同样是8万多座水坝,美国的水库蓄水总量大约是我国的20多倍,也就是说美国建的高坝、大库更多,河流梯级化程度更高,时间更长。美国社会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得益于大坝建设和梯级水电开发。无论是著名的田纳西流域治理,还是对西部荒漠的开发利用,都是从修建大坝、对河流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始的。事实说明,正是大规模的大型水坝、水电站建设,保证了美国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水资源和清洁能源供应,才造就了美国今天的绿水青山。而我国正是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大坝、水电建设严重滞后,虽然名义上同样也是8万座水坝,但是其规模、功能和作用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比。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最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大型水坝、水电站。然而,即便在有人大声疾呼我国水坝建设已经过多、过滥,已经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人均水库蓄水量仍然还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大型水坝对水资源的人为控制能力,我国不仅洪涝灾害频发,而且水荒严重,作者所担心的“有河无流,污染和淤塞声声告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除了降低人口密度之外,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像美国一样,通过建坝蓄水、调水工程,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所以,要加速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修建好的水坝也是非常重要的。水电移民搬迁到底会不会损害移民的利益呢?这是一般水坝在建之前工作中争论的焦点。我国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水库是山区水库,库区群众原本生活十分贫困,移民给他们带来了脱贫的机会,成为摆脱贫困的一个途径,因此移民工作通常会得到库区百姓的支持。与国内外反坝人士宣传的情况完全相反,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官员到我国一些库区考察,也了解到库区群众都愿意移民搬迁。不但如此,实际上水电项目开发能够结合扶贫进行有补偿的搬迁,移民不仅深得民心,而且越早越好。移民问题是水电建设中矛盾最尖锐的问题。在水库移民问题上,国内外常有些人说,不管移民效果如何,只要移民本人不情愿,你就不能移。否则就是不尊重人选择居住地的权利。但是,根据我国史书记载(大约2千年的时间内)中国的黄河决口、泛滥、改道已有上千次。每一次发作,都会吞噬成百上千人的生命,都有成千上万的家庭逃离家园,被迫迁移。河流的自然规律根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自由选择居住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安定,政府有责任开发建设维护公共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我国的三峡工程移民人数创造世界之最,达到110万,如此困难的工程之所以能够通过,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保证下游1000多万居民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据有关记载,长江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严重洪水就使30万人丧失生命。为了防止这种悲剧重演,社会难道不应该承受移民带来的各种困难。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移民的搬迁补偿相对还是比较低的,也存在一些政策问题,很多老的水电站移民中都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也确实有一些造成部分移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这样的低补偿政策虽然降低了当时水电站的开发成本,可是,根据我国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又使得这些开发成本很低的老水电站的上网电价很低。电站建设对移民低标准补偿的效益,已经通过低电价上网转移到全国的电价平均水平当中去了。客观地说,任何水电站工程的建设,无疑会大幅度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效果更为明显。建水坝产生的生态问题除了移民问题之外,最难以回避的就是水坝影响鱼类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但这也并不是象反坝人士宣传的那样,建坝就一定是破坏自然生态。因为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应该留有人类生存的空间。只要有人生存、活动的地方,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是很正常的。客观地说,人们应该尽量减小对自然进化条件的人为影响,但是,如果在建坝过程中采取了各种措施之后,仍然不能挽救某种生物的命运,那恐怕就是不建坝也难以保证该物种的存在,该物种的灭绝最多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很多实际情况也说明这一点。在金沙江奚落渡水电站可能影响的三种濒危鱼类的争论中,由于现在还没有修电站,人们非常希望能够采集到这些濒危鱼类加以保护,可是,几年来人们费尽心机至今还没有人在金沙江里捕捉到过这三种鱼。同样在关于怒江建坝的争论中,预计可能受到影响的分布在水库淹没线以下的有4种濒危野生植物,近50年来一直再没有人见到过,目前只有植物标本保存。事实上在建坝地区,确实有不少濒危物种即将就要或者说已经灭绝,即使不建坝,人类社会其它活动的影响也都难以改变这些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的物种逐渐走向灭亡的自然规律。不能把这些自然进化规律,都说成是人类建水坝的罪状。当然,我们还是要强调,如果不经过充分的论证、仔细的斟酌和权衡利弊,人类不应该在河流上轻易建坝。在十分必要修建的水坝建设实践中,通过设置渔道、人工辅助繁殖、人工协助过坝等工程措施,可以力求减少水坝对鱼类和其它自然生物的影响。可以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视,这方面的投入会更多,效果会更好。许多学者认为“当代治理河流,无论中外,仍然是这两条路线,即是工程治水和生态治水。工程治水的主要标志是筑堤筑坝,强调人的行为,用“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生态治水的主要标志是保护森林,保护湿地,强调尊重自然,用“自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种“用“自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说法非常不严谨。首先他们对生态治水的定义不够清楚,如果,那些学者定义的生态治水,只是要保护森林、保护湿地的话,那么所谓的生态治水实际上就是消极的不作为、不治水。这种躲避洪水的办法在某些特定的地区也许还可以采用,但是,在世界巨大人口压力面前,一般来说已经完全没有可能。如果,学者们的生态治水措施也包括植树造林等人工活动,那么所谓的生态治水措施,实质上也是要采取某种工程措施。本质上还是应该属于工程治水的范围,根本不能说是用“自然”的办法解决问题。不过,现在经常有一些根本不大懂得水利科学的所谓学者,总喜欢人云亦云的鼓吹所谓“生态治水”的作用如何如何重要。实际上,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什么叫生态治水,他们经常把修筑堤坝以外的辅助水利工程措施当成为“生态治水”,还经常夸夸其谈的说什么只要做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生态治水”工程就能根治洪水。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幻想。早在人类出现以前,根本就没有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但是河流的洪水泛滥照样存在。否则,也不可能造就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河流冲积平原。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生态治水”同样不可能根治洪水。而这种生态措施万能的论调,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人定胜天”思想的反映,绝没有实现的可能。历史上,水利工作者从来也没有否认过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利用湿地分洪、滞洪等工程措施的作用。但是,这些辅助的治水措施决不是万能的。修建三门峡工程的时候,也明确要求上游必须采取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然而,最终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黄河治水的问题。所以,本人觉得建造水坝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我们来了解海南近几年来的基本情况:在常人眼里,海南岛四面环海,雨量丰沛,不会缺水。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海南人均水资源量3906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海南平均年降雨量为1758毫米,而旱情严重的甘肃、宁夏等省份,年平均降雨量才300毫米左右,仅为海南的1/6。前年海南的降雨量是1286.3多毫米,仍为旱情省份的四倍多,但去年的情形急转直下。海南省“三防”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15.075万亩,占该省耕地面积的50.22%;有89万人占该省一成多人口临时饮水困难;还有19.4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除了不作美的天公外,还有一个触目惊心的“人祸”。(水利基础设施先天不足)水库“喊”渴、河水断流、田地龟裂、水井干涸、成片农作物枯死……截至去年3月中旬,海南全省水库的有效蓄水量仅11亿立方米,还不足一个大型水库正常库容的一半,其中已有11座中型水库降至死水位以下。旱情持续蔓延,海南省田地受旱面积已达318万亩,临时饮水困难人口增至89万人。文昌市锦山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们每天为饮水困难的村民送水:人缺水,庄稼也缺水。阿婆看着干枯的水稻,一脸无奈:去年海南省水务局局长王扬俊说:“此次旱灾,暴露出海南水利设施的脆弱性,尤其是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整体抗灾力不强。”据了解,海南省去年仅有6个大型水库,69个中型水库,且工程布点不均,琼东北无一座大型水库。在海口、三亚、文昌、昌江等地,工程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海南大型水利工程基础相对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海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仅13.6%,低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357万亩,不足耕地面积的一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说:“海南水利基础设施先天不足,水利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水利投入和发展机制。”所以,建造水坝对海南来说是当务之急。和人类所有文明活动都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样,大坝、水电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便是过去建设的大坝,绝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