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之《论语》十则专题素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儒道互补之《论语》十则专题素材1.14子曰:“君子⑴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⑵焉,可謂好學也已。”一、专家解读1.【譯文】孔子説:“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話却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説是好學了。”【注釋】⑴君子——《論語》的“君子”有時指“有位之人”,有時指“有德之人”。但有的地方究竟是指有位者,還是指有德者,很難分别。此處大概是指有德者。⑵正——《論語》“正”字用了很多次。當動詞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講,這裏不必例外。一般把“正”字解爲“正其是非”、“判其得失”,我所不取。(杨伯峻《论语译注》)2.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求安饱,志在学,不暇及也。一箪(ㄉㄢ)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饱,亦将毕生无暇他及矣。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速义。慎,谨也。于事当勉其所不足,于言当不敢尽其所有余。就有道而正焉:有道,言有道德或道艺之人。正,问其是非。如上所行,又就有道而正之,始可谓之好学也。白话试译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钱穆《论语新解》)二、点评参考好学与否,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一种精神。孔子的社会心理期望是:君子是人生的崇高境界,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范。孔子倡导人们追求君子境界,构建了君子道德教育、修养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孔子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注重物质生活的安适,不应当把个人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看得比对人格、学问的追求还重。如果树立了行“道”的志向、理想,就不应当因为衣食住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少说多做,不夸夸其谈,要脚踏实地,认真按既定目标去实行。“慎言”就是要基于“自我意识”控制言谈。孔子主张“非礼勿言”,就是君子说话要慎重考虑是否合乎礼。孔子为人实在,注重务实,他希望弟子们也能这样。这句话的重点在“敏于事”,渗透着孔子的实践哲学精神。“慎言敏事”这一君子言行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至深至远。好学者无常师,但必有师,必须随时随地主动向有道者求教,以检查自己所学所做之是非。2.4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⑷,六十而耳順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⑹。”一、专家解读1.【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説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别人言語,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随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注釋】⑴有——同又。古人在整數和小一位的數字之間多用“有”字,不用“又”字。⑵立——泰伯篇説:“立於禮。”季氏篇又説:“不學禮,無以立。”因之譯文添了“懂得禮儀”幾個字。“立”是站立的意思,這裏是“站得住”的意思,爲求上下文的流暢,意譯爲遇事“都有把握”。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⑶不惑——子罕篇和憲問篇都有“知者不惑”的話,所以譯文用“掌握了知識”來説明“不惑”。⑷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論者,但也講天命。孔子的天命,我已有文探討。後來的人雖然談得很多,未必符合孔子本意。因此,這兩個字暫不譯出。⑸耳順——這兩個字很難講,企圖把它講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覺牽強。譯者姑且作如此講解。⑷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字有作“縱”字的,皇侃《義疏》也讀爲“縱”,解爲放縱。柳宗元〈與楊晦之書〉説“孔子七十而縱心”,不但“從”字寫作“縱”,而且以“心”字絕句,“所欲”屬下讀。“七十而縱心,所欲不踰矩”。但“縱”字古人多用於貶義,如《左傳》昭公十年“我實縱欲”,柳讀難從。(杨伯峻《论语译注》)2.志于学: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标上而向之趋赴之谓。故有志必有学,志学相因而起。孔子之所志所学,当通读本章自参之,更当通《论语》语全书细参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学孔子之所学,乃为读《论语》之最大宗旨。而立:立,成立义。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此为孔子进学之第一阶段。不惑:人事有异同,有逆顺,虽有志能立,或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惑。必能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究竟处,与其相互会通处,而皆无可疑,则不仅有立有守,又能知之明而居之安,是为孔子进学之第二阶段。知天命:虽对事理不复有惑,而志行仍会有困。志愈进,行愈前,所遇困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进则须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道义与职责。道义职责似不难知,然有守道尽职而仍穷困不可通者。何以当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遇此境界,乃需知天命之学。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ㄊㄨㄟˊ)其如予何?」又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为学,至于不惑之极,自信极真极坚,若已跻(ㄐㄧ)于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然既道与天合,何以终不能行,到此始逼出知天命一境界。故知天命,乃立与不惑之更进一步,更高一境,是为孔子进学之第三阶段。孔子非一宗教主,然孔子实有一极高无上之终极信仰,此种信仰,似已高出世界各大宗教主之上。孔子由学生信,非先有信而后学。故孔子教人,亦重在学。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盖孔子仅以所学教,不以所信教。孔子意,似乎非学至此境,则不易有此信,故不以信为教。此乃孔子与各宗教主相异处。故学孔子之学,不宜轻言知天命,然亦当知孔子心中实有此一境界。孔子既已开示此境界,则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学者亦当悬存此一境界于心中,使他日终有到达之望。耳顺:外界一切相异相反之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之反应与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处之,不为所摇撼所迷惑,于是更进而有耳顺之境界。耳顺者,一切听入于耳,不复感其于我有不顺,于道有不顺。当知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能明得此一切所以然,则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一反一正,一彼一我,皆由天。斯无往而不见有天命,所以说耳顺,此乃孔子进学之第四阶段。事物之进入于我心,其最要关键,在我之耳与目。本章专举耳顺,盖举此可以概彼。抑且目视由我及外,耳闻由外及我,论其自主之分量,微有区别。又目视偏于形物,耳听深入心意。目见近而耳闻远,即古人前言往行,亦可归入耳闻一类。故举耳可以概目。学至于知天命,则远近正反,古今顺逆,所见皆道,皆在天命中。将更忠于自尽,将益恕于待物。于己重在知其所当然,于人重在明其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则耳顺,一切不感其有违逆,于是而可以施教,可以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然则天命之终极,岂非仍是此道之大行?故人道之端,要在能反求诸己。忠恕之极,即是明诚之极,天人一贯,而弘道则在己。从心所欲不踰矩:从,遵从义。或说:从字读如纵,放任义。矩,曲尺。规,圆规。规矩方圆之至,借以言一切言行之法度准则。此处言矩不言规,更见其谨言。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学问至此境界,即己心,即道义,内外合一。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任何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圣人之学,到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亦无可再进矣。孔子此章,仅自言一己学问之所到达,未尝以天自拟。然孔子弟子即以孔子之人格拟于天之不可阶而升。如上阐述,亦未见为踰分。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至,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学者固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于圣域。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若妄以己比仿模拟之,则是妄意希天,且流为乡愿,为无忌惮之小人,而不自知矣。学者试玩〈学而篇〉之首章与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盖〈学而篇〉首末两章,只从浅处实处启示,学者可以由此从入。此章虽孔子之自道,无语不实,其中却尽有深处玄处。无所凭依而妄冀骤入,则转成谈空说玄,非孔子以平实教人之本意。孔子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义与此章相发。自志学而立而不惑,皆下学。自此以往,则上达矣。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故不尤人。此心直上达天德,故能从心所欲不踰矩,而知我者惟天。知命耳顺,固非学者所易企,而不怨不尤,则为学者所当勉。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千里之行,起于足下,学者就所能为而勉为之,亦无患乎圣学之难窥矣。白话试译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踰越规矩法度之处了。」(钱穆《论语新解》)二、点评参考本章是孔子自述70岁以前的人生规迹,有求学,立身、明道的回顾。写出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的过程。“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简言之,谓之“知礼”;细言之,则是指对于社会的认识和体察,对于社会变化和人生道路的应变能力。获得这种自觉意识,便可闻事物而“耳顺”,处事而“随心所欲,不逾矩”。那种完全从宗教神学观念或机械论出发,把孔子的“天命观”等同于“宿命论”的看法,以及把它解释为“自然发展规律”,都不免偏颇,都缺乏全面、动态的分析。孔子这种“知天命”思想,在中国古代反映着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觉醒,标志着我们的祖先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孔子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张一生学习并无愧地为社稷江山贡献一切。这种少有所学,长有所立、壮有所成,老有所为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代代相勉的格言。这篇总结性自述昭示人们:①“志”最为要紧,立定志向,脚踏实地去做,才能成功。②孔子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天生圣人,自己的知识是学而知之。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人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求得发展。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给我们树立了“终身”进德修业的榜样。2.17子曰:“由⑴!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⑵。”一、专家解读1.【譯文】孔子説:“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注釋】⑴由——孔子學生,仲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東泗水縣東五十里)人,小於孔子九歲。(公元前542—480)⑵是知也——《荀子·子道篇》也載了這一段話,但比这詳細。其中有兩句道:“言要則知,行至則仁。”因之讀“知”爲“智”。如果“知”如字讀,便該這樣翻譯:這就是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杨伯峻《论语译注》)2.由:仲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诲女知之乎:女,同汝。诲,教也。孔子诲子路以求知之方。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人有所知,必有所不知,但界线不易明辨。每以不知为知,以不可知者为必可知。如问世界何由来,宇宙间是否真有一主宰,此等皆不可必知,孔子每不对此轻易表示意见。因此孔子不成为一宗教主。此乃孔子对人类知识可能之一种认识,亦孔子教人求知一亲切之指示。又人类必先有所知,乃始知其有不知。如知马,始知非马,但不知其究为何物。然则我所谓知此物非马者,乃仅知我之不知其究为何物而已。人多误认此不知为知,是非之辨,遂滋混淆。《论语》此章深义,尤值细参。白话试译先生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