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儿童文学教案学好《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儿童文学作品是中小学语文课本的重要内容,学好它,有助于以后的教学,更好找工作;有利于培养教育亲人、后代,亲近儿童。《儿童文学》这门课的目标:不仅要会欣赏和评论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要会教,还要能够修改和创作改编一些儿童文学。要求:认真听讲,多看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结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品来看。参考阅读书目:1、王晓玉主编《儿童文学作品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每册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3、《中外优秀儿童故事选》(上、中、下);3、选读一本中长篇儿童小说(如《男生贾里》);4、安徒生童话集;5、伊索寓言。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本章教学目标:了解儿童文学的范围,理解儿童文学的含义,掌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了解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节概念和范围一、“儿童文学”的含义1、儿童:3—15岁2、文学:情感、文采、语言作品(文学是语言艺术: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3、儿童文学: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二、儿童文学的范围1、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范围较广,不一定专为儿童创作)(1)民间口头文学(《牛郎织女》)(2)一些蒙养读物(3)“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4)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篇章2、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儿童读物,为啥?(1)按读者对象分: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2、按体裁分:诗歌(儿歌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请看课本目录,你认为哪些是重要的?)第一章第二节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美学特质:艺术品性(审美方面的特征)21、纯真纯洁真诚。2、稚拙稚气而拙朴,如小万卡的信,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3、欢愉喜剧性、趣味性、幽默感,欢快轻松(不沉重,没有血腥味)。4、变幻充满幻想,奇异而富于变化。5、质朴自然、纯朴,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第三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1、儿童文学的功能2、小学审美教育的原则(1)直觉性原则(不经过抽象逻辑思考)-不能太深奥;(2)非功利性原则(不是为了能受到表扬、能考高分而学);(3)情感性原则(以情感人):教师的、学生的、教学内容的情感)。3、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任务语文教育4、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A、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B、为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提供材料。(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A、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B、激发自身创造力和生命力。5、儿童文学在小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1)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培养;(2)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3)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本章小结:这一章重点掌握儿童文学的含义(抓住“专为儿童创作”、“适合他们阅读”、“独特艺术性”、“丰富价值”四层含义)及其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的美学特征。课外作业:去图书馆查找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下次课提问)教学后记:一定要通过强调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突出儿童文学的趣味性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教学目标:理解儿童作家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教学重点: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教学时数:4课时3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节儿童文学作家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一)独特的精神气质——拥有童心、与儿童亲缘;(二)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儿童文学作家二、小学教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局限优势: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的心理、思想,素材丰富。局限:容易重教育主题,而缺审美眼光。三、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一)儿童写作的历史和现状古:骆宾王《咏鹅》、白居易、王勃今:刘倩倩《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见《作品选》37页)(二)儿童写作的特点和意义特点:自然率真、丰富多彩的文学风貌,更加坦诚、大胆表达思想感情。意义:满足了表现欲,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文学表现能力。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读者一、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1、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2、成人读者出现的原因(1)身份、职业需要(为了引导、帮助儿童读者);(2)天性喜欢儿童、儿童文学。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1、生理层面: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儿童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以生理上的感觉和快感为基础的。2、心理层面: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都会渗入文学能力结构。3、文化层面:从自然行为走向审美的文化实现(自然4、文化差异:东方与西方。四、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与儿童文学(一)儿童的年龄特征1、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见38页)2、儿童时期(3-15岁)幼儿期(3-6):口头语言能力发展快、形象思维;童年期(7-12):书面语言、抽象思维、自我意识;少年期(13-15):向成人过渡。(阅读方法介绍:38页倒数第二段,分三个层次)4(二)儿童年龄阶段的适应性1、儿童文学幼儿文学:对现象世界的描绘,游戏化、音乐性、美术性,更多纯真和稚拙的美。童年文学少年文学2、为什么儿童文学具备明显的年龄阶段适应的特点,而成人文学却不具备?A、儿童读者文学能力常变动、重新建构;B、呈现同步的年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时间轨迹)。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应该抓住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征,给儿童文学的创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课外作业:说说儿童读者的特殊性怎样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征,它们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教学后记:注意让学生思考儿童与成人有哪些不同。第三章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教学目标:掌握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教学重点:儿童文学的故事性。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节儿童文学的故事性一、故事性与儿童阅读1、故事情节:作品中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的循序发展、环环相扣形成故事情节。2、故事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性质。(故事一定要有故事情节)3、儿童的阅读为什么尤其注重故事性?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二、故事性的构成(一)“故事元”与“矛盾体现物”1、故事元:基本故事,是故事发生的中心,是故事的母体。2、相同故事元可以有不同的故事。3、故事元与情节的区别:故事元可以是没有个性特征的,它只不过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活动而产生的中心事件;而情节却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它运用其构成的最小元素细节对中心事件进行演绎。4、“矛盾体现物”:即道具,用以推动情节的展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火柴,《跳水》中帽子,《风筝在天空飘》中的风筝等。)(二)传奇性与意外性(离奇曲折、不同寻常):利用偶然、巧合、夸张、超常的形式、幻想等手段来达到。(三)完整、连贯、生动、曲折完整:发生、发展、转化全过程(即有头有尾)。连贯:节奏紧凑,不松散(无大跨度的跳跃性)。生动:令人难忘,引人入胜。5曲折:情节起伏,有悬念。(四)悬念与气氛控制悬念:悬而待解的疑端,常出现在紧要处、紧张时刻。(电视连续剧集与集交结处常有悬念。)(五)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语言2、特殊的构成方式(1)三迭式(如“三打白骨精”)(2)连环式(反复至少有四次,如《尾巴》)(3)对立式(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三、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体现(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故事性的依赖程度会有所不同。)1、儿歌、儿童诗:(小小情节)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叙事诗情节突出,故事性强。)2、童话、小说: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型”故事,见53页)3、寓言:荷载思想(故事简洁)。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一、形象性形象:具体形状或姿态,与抽象相对。形象性表现在鲜明、生动、具体。如何使语言富于形象性?(1)(通过想象、联想、比喻、拟人、夸张)使事物亲切、熟悉;(2)(用拟人、夸张)增强动作感;(3)增强色彩感。二、简洁性文学语言三、音乐性语言包括意义层面和声音层面(字音、语调、节奏、押韵)短促有力——明朗向上缓慢肃静——平淡或悲哀押韵响亮——易于吟唱、乐于吟唱四、叙述性(叙述故事)——“讲”故事(叙述是与议论、描写、抒情并列的概念。)儿童文学强调故事性的特点导致它的语言重视叙述性。第三节儿童文学的插图一、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一)定义:插图是分插于作品中的图画。(二)重要地位1、帮助儿童从完全读图阶段过渡到完全的文字阅读。2、是吸引儿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3、便于小读者的阅读并增强阅读效果。(三)分类61、按色彩分:彩色与黑白。2、按技法分:线描与水彩。3、按表现方式分:写实与抽象。二、插图的特征(一)直观性(具体、形象、突出事物特征、想象补充、夸张放大)图画本身就具有直观性特征。(二)依附性(依附于作品文字的表述)要求:(1)反映作品内容;(2)体现出所反映内容的特征(如“老”:长长的胡子);(3)有审美价值(趣味性)。(三)延伸性:使文字的内容得到充实和延伸,揭示主题。(四)艺术性:具有儿童可接受的审美特点。要求:1、采用二维空间的构图方式(散点透视):比例可以改造、夸张。2、夸张、大胆、反常规地运用色彩。3、贴近儿童的欣赏心理和习惯。三、插图的功能(一)助读功能(插图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是对文字的图解,能将读物的内容浅显化、通俗化、直观化。)(二)再创造功能:重新创建自己对文字和图画的理解。本章小结:儿童文学的故事性、语言特征、配有插图都与儿童的接受水平和能力及欣赏趣味有关。课外作业:思考儿童文学的语言与成人文学的语言应该有何不同。参考资料:《儿童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后记:多用实例让学生记住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第四章儿歌儿童诗教学目标:理解儿歌和儿童诗的含义,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类型,能够指导儿童阅读欣赏儿歌和儿童诗,会创作儿歌和儿童诗。教学重点:儿歌和儿童诗的特征。教学难点:儿歌和儿童诗的创作。教学时数:10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尽量让学生多诵读)教学过程:第一节儿歌一、儿歌的含义和特征(一)含义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古称“童谣”)儿歌是一种口头文学。(二)特征1、强调听觉,重音韵节奏。产生节奏感的原因:节拍和押韵。7(1)节拍:诗句的停顿。A、各句节拍、字数都一致(《矮矮的鸭子》92)B、节拍一致,字数不一致;C、节拍不固定(多)。[练习:请大家分析一下《十二生肖歌》的节拍(第93页)。](2)押韵A、句句押韵——容易上口,但呆板(《摇摇船》见《作品选》第8页);B、隔句押韵(首句和双句)——用得最多(《不倒翁》见《作品选》第11页);C、不断变换韵脚(“连锁调”中,如93页《捏泥巴》);D、一字韵(字头歌:子、头、手;末字儿化;语气词)。2、单纯浅显,易记易昌(《排排坐》)。3、歌戏互补、富于情趣(《坐火车》)。游戏增强趣味性、幽默感。二、儿歌的一般艺术形式1、就分节而言一节式: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两节式:常采用对比或反复修辞。多节式(三节以上):结构自由,内容较丰富。2、就句式而言二言——七言。杂言(运用最广)(“三三七句式”:多节,每三句,前两句三言,第三句七言)。3、儿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夸张、设问、反复、比喻、比拟、对比、顶针、摹状(描摹形状,摹是照着样子写或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回环(人过大佛寺、客上天然居)(注意诗歌的分行,分行标记“/”)三、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请各种记一个例子)(一)摇篮曲——哄孩子睡觉时吟唱的柔和舒缓,对孩子的作用在“声”不在“义”。(二)问答歌(设问作答)一问一答式和连问再答式(不超过四组)。(三)连锁调(《捏泥巴》93页)用顶针修辞,中途换韵。(四)颠倒歌(《小槐树》76页)故意颠倒地描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情状。较幽默,锻炼逆向思维。(五)数数歌(识别的标志:必须有数的排列)(书中列出七中形式)(六)绕口令(《虎和兔》94页)由许多双声、叠韵和发音相近的字词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