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式20分内容60分观点20分总分100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B/S和C/S结构的应用摘要:文章以制造企业为例提出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维开发模型及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方法,讨论了B/S和C/S的混合结构模式及JSP网络技术与网络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通过企业建模,掌握企业组织构架,了解企业如何工作,何处是瓶颈,为企业高效地运作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关键词:B/S、C/S、企业信息系统1.概述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正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典型应用。它能有效地管理企业数据,使这些数据可高效地存储、使用和共享,促进企业管理流程的合理化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作用巨大。我国制造行业应该看到和把握住这个机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应用计算机实现整体化、集成化、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运用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用信息支持决策,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合理、更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达到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通过对企业建模,可以审视企业的组织架构,着眼于公司内部的角色及其间如何交互,同时可以监视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企业的主要过程,知道企业如何工作,有何效用,何处是瓶颈,同时也可以监视企业的外部实体,如何与企业交互及其含义如何。2管理信息系统介绍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刁-给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仁-j,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而且反映了管理信息系统当时已达到的水平它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在高!中!低三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和运行层上支持管理活动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在中国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计算机专家薛华成教授在管理信息系统一书中重新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争!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这个定义也说明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2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因而它是一个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型根据开发的方式不同,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型会有区别,但主要有两种形式:¹先点后面的开发方式,即首先对某个重要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化,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功能,然后各个职能部门相互衔接,直到实现企业的整体信息化。º链条式的开发方式,即企业主要围绕完成一个生产工序进行信息化,先使工作流程能够满足要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展开,并向各部门深入完善,实现对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即除了能够适应现实运作以外,还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时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开发模型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企业管理模型选取,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长远发展的需要,选用适当的开发模型。一般企业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通常采用先点后面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在某个范围内先实现信息化,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系统,然后再进行衔接。然而这样的开发模型的适应能力有局限性,它的优点在于能重点先解决某一领域内的问题,但对于企业整个生产的流程化适应性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们认为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可以采用链条式的开发方法,即以生产订单为主要依据,先把产品生产业务流程信息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展,完成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由于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我们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引进了能适应动态需要的一种三维开发模型,来展示企业各部门在完成生产业务流程的相互关系。通过采用这种三维模型,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部门之间的交叉关系,对于每一个生产流程都可以在模型中绘制出一个空间的网状结构。对企业信息化流程有宏观的把握,还可以为未来的扩展提供基础依据,使管理信息系统有理有据地开发,高效地完成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拓展能力,通过企业模型的向上发展可以扩充企业的决策模型,横向和纵向分别可以增强企业的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对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化的适应性好。第一维(竖向)是管理层次,根据各个部门在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由低到高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业务运作、中层管理、高层决策。业务运作层主要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操作,完成企业日常生产的运作,根据职能不同进行分工;中间管理层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以及运作各业务流程的分析,特别是企业关键业务流程的分析,可以明确企业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高层决策提供依据;高层决策层主要起战略决策管理作用,根据企业管理的各种模型进行决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支持环境[1]。第二维(横向)是生产运作职能部门,主要是根据各部门在企业中的职能作用划分的,例如生产部门、质量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完成企业生产的日常运作,随着他们在竖向的提高,它们的职能作用也随之提高。第三维(纵向)是各职能部门在处理日常事务的业务范围。根据各职能部门在处理本职能范围内作用的不同划分。例如:财务部门的底层业务运作可以划分生产部门运作资金需求、企业日常消费的账目登记、人事部门的财务报表预算等。经过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抽象化,可以更直观地查看企业的信息流,对于每个工作流程所涉及到的部门都一目了然。企业可以通过高层决策进行由上而下的管理,还可以通过业务运作层进行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增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流动。通过对这个三维模型的掌握树立对企业全局的观点,把握系统集成的复杂性和工作范3围。在这个模型里企业进行计算机网络化操作,各个职能部门的功能相互交叉,管理层次相互贯通,真正做到企业内部的功能集成和信息集成。3.1Client/Server结构80年代以前,由于硬件性能和应用条件的限制,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是集中式结构。在集中式结构中,表示层、应用层和数据层位于同一主机上。优点是各个用户能共享软、硬件资源,管理和维护工作简单。缺点是系统初期投入大,并且灵活型和可靠性较差。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Arehiteeture)逐步取代了集中式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也从集中式主机结构发展到了C/S结构。典型的C/S结构是一种两层结构,它是由一个或多个客户机以及一个或多个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网络服务器等)构成的分布式计算结构。C/S结构借助网络将系统资源和应用任务合理地分配到客户机和服务器两端,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采用网络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由客户机发出请求,服务器响应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在基于C/S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层放在服务器端,表示层放在客户机端。而应用层既可以放在服务器端,也可以放在客户机端。由此产生了几种不同的C/S结构:以前端为主的两层C/S结构、以后端为主的两层C/S结构以及三层C/s结构。3.2以前端为主的两层C/S结构把应用层放在客户机上的C/S结构是以前端为主的两层C/S结构(见图2一1),又称为“胖”Clie叨“瘦”Serve:结构。以前端为主的两层C/S结构是传统的C/S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后端服务器只提供数据服务,应用层和表示层的工作都由前端客户机来完成。基于这一结构实现管理信息系统时,开发过程和调试比较容易。但当客户机数目增加时,网络数据传输的负担将加重。3.3以后端为主的两层C/S结构4把应用层放在服务器上的C/S结构是以后端为主的两层C/S结构(见图2一2),又称为“瘦”Client/“胖”Server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后端服务器提供数据层服务和应用层服务,而前端的客户机只提供表示层服务。服务器端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数据层服务,应用层服务一般借助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来实现。存储过程实现了应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并且编译后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客户机要执行相应的应用层功能时,只要调用服务器上相应的存储过程即可。存储过程减少了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次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但存储过程必须使用DBMS提供的过程式SQL编写,如OraclePL/SQL、SQLSel’ver的T/SQL等。过程式SQL在程序设计能力上不如通常的vC、vB等开发工具强大,因此存储过程在支持应用层功能时也有较大的限制。触发器是DBMS提供的另一种工具,它是一类特殊的在数据对象上的数据存取操作自动触发的存储过程。触发器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可以用来实现一些数据一致性的检查,例如检查输入的工资号是否合法等,从而支持一部分应用层功能。借助存储过程和触发器,以后端为主的两层C/S结构可以将数据处理放在服务器端,减少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数据传输。但这种结构使得服务器的负载加重,而且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开发和调试也要比通常的客户端程序要麻烦。在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中,往往是将应用层部分放在服务器上,部分放在客户机上,以均衡服务器和客户机的负载,避免出现处理的瓶颈。3.4三层C/S结构5传统的两层C/S结构容易导致客户机或服务器的负载过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人们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加入中间层,即应用服务器,这样一来整个系统的结构就成了三层C/S结构(见图2一3):客户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层C/S结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示层的功能更加合理地进行了分配,以达到高度的负载均衡。在这种结构中,数据存储和管理等数据层的功能由数据库服务器完成,应用层的功能由应用服务器完成,客户机则负责了前端表示层的功能实现。因此,三层C/S结构使得客户机和服务器功能更专一,避免了某一端负载过重的情况。但基于这种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上要高于两层C/S结构。3.5Browser/Server结构6在C/S结构中,客户机上提供表示层服务的GUI必须由开发者自行设计和实现。典型的GUI如Windows的多文档窗体和单文档窗体界面。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系统的应用层功能升级时必须人工地修改所有客户机上的GUI。这一工作与WindowS的升级类似,每当WindowS系统升级时,所有装了Windows的计算机必须人工运行升级程序一个个地进行升级。随着企业应用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和升级越来越频繁,由此也使得系统升级工作越来越繁重。另一方面,由于C/S结构基于局域网技术,因此它只能运行在一个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是一幢楼内或者几幢楼内。当用户离开系统所在的大楼,就无法继续访问系统。为了解决C/S结构存在的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的结构,简称B/s结构(见图2一4)。Bzs结构是在TCP/IP网络协议支持下,以HTTP为传输协议,使客户机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之相连的后台数据库的体系结构。B/S结构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组成。这与三层C/S结构非常相似,主要不同之处是B/S结构下的客户机界面都是第三方提供的浏览器,而不是自行开发的GUI。以浏览器替代了传统C/S结构中的GUI,就克服了C/S结构的系统更新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