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及财务报表的运用杨章宏2006年6月27日一、企业财务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成本、费用、利润及其分配等财务收支活动实行管理和监督的总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其领域在不断的拓宽,部门的设置已位居各管理机构之首,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与流动性统一,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标准。同时,财务形象已成为企业的主要形象,企业的运营目标已主要反映为财务目标。现代财务管理源于西方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即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盈利及其分配决策等内容和方法程序。(一)财务管理职能•职能,是指机能、功能而言,指系统在一定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决策规划职能信息管理职能协调控制职能评价监督功能•财务管理对象:财务活动。•财务管理内容: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和分配资金。(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以企业生存为目标•以满意的利润水平为目标•以权益与风险均衡为目标(三)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建立资本金制度,为保障资本金安全必须遵守必要的财务规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资金结构方式;•企业理财自主权;•收益分配规范化;•财务评价及其财务指标科学,能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筹资投资决策、改善内部管理之作用。(四)企业财务制度框架形成以《企业财务通则》、财务基本法律法规统帅,以行业企业财务制度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法规体系,各企业按照要求结合内部管理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实现企业自主理财。《企业财务通则》(92年11月30日发布)(十二章四十六条)•《企业财务通则》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定通则。通则是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企业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主管财政机关提交企业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章程等文件或者变更文件的复制件。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依法计算和缴纳国家税收,保证投资者权益不受侵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方法是,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筹集资金,有效利用企业各项资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与财务制度的关系•企业财务制度《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资金筹集第三章流动资产第四章固定资产第五章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第六章对外投资第七章成本和费用第八章销售收入、利润及其分配第九章外币业务第十章企业清算第十一章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第十二章附则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五)主要财务政策•企业资本金制度:资本金的概念(指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资金总额),按投资主体:国家、法人、个人、外商,按筹资方式:国家投资、各方集资或发行股票筹集,投资者可用实物、现金、无形资产投资,按管理方式:依法投资、享有经营权、转让外不得抽回、按协议约定出资。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超额出资计入资本公积金。•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原值、使用年限、残值、清理费用。折旧方法:一般(平均年限法、产量法、工作小时法)、加速(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成本管理制度: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生产经营成本(制造成本、制造费用)、期间费用(销售、管理、财务)。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部分费用支出不能列入成本费用(固定、无形资产购建、投资、被没收的财物、各种罚款赞助捐赠支出等)•大修理费用、技术开发费、预提费用、待摊费用。•资本性和收益性性支出:开办费。•坏帐准备金:•低值易耗品摊销:一次、五五、分期。•资产入帐:存货计价方法。损失处理。•收入确认: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利润分配办法:利润构成(营业(主、其它)、投资、营业外收支)。利润分配秩序(所得税、被没收的损失滞纳金罚款支出、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投资者分配)。•财务报告、财务指标体系:【这些政策制度要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近期财政部发布的一些财务政策•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2005-05-17)•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财务政策问题的通知(2005-06-13)•财政部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和财务管理制度中有关问题说明的函(2005-07-13)•财政部科技部总装备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2005-07-18)•财政部关于呆账准备提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12-15)•财政部规定:公益金将转作盈余公积金使用(2006-03-31)•财政部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2006-05-16)•财政部关于印发《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通知(2005-04-22)•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投资资产评估增减值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2005-03-23)•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2005-06-13)•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5-05-18)•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财政规章中行政处罚条款的通知(2005-03-23)•关于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业特产税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03-23)•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5-06-13)•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5-06-20)•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托管业务有关财务管理问题的规定》的通知(2005-04-14)•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政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2005-04-13)(六)财务报告•报表、说明、附注(七)财务指标分析说明•1流动比率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2速动比率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流动负债合计保守速动比率=0.8(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提示:低于1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3资产负债率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7意义: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该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分析提示: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如果企业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导致资产负债率特别高,偿债风险就应该特别注意了。资产负债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视为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提起足够的注意。•4已获利息倍数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通常也可用近似公式: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5意义: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偿付利息。分析提示:企业要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才能保证负担得起资本化利息。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利息压力越小。•5总资产周转率公式: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8意义: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分析提示:总资产周转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经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一起使用,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6流动资产周转率公式: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意义: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相当于扩大资产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产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提示:流动资产周转率要结合存货、应收账款一并进行分析,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7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08•意义: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分析提示:杜邦分析体系可以将这一指标分解成相联系的多种因素,进一步剖析影响所有者权益报酬的各个方面。如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权益乘数。另外,在使用该指标时,还应结合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进行分析。•8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成本费用总额是指企业销售(营业)成本、销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方面评价企业的收益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越好,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9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如上式中利润总额改为税后净利润,该比率则为销售净利润率。该比率用以反映和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成果越好。•10销售(营业)增长率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销售(营业)增长额/上年销售(营业)总额*100%·11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二、会计报表及运用(一)会计制度改革历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分行业(13个)的财务会计制度,“两则两制”1993年7月1日起由所有企业实施;最大贡献在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主要特征是税务会计指导财务会计,税收政策决定会计处理方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满足外部投资者评价经营者业绩与预测企业未来的需要,会计独立于税收);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六要素的概念,记账法的统一,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二)、我国财务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第一层次会计法•《会计法》最初是1985年颁布的,1993年进行过第一修订,1999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并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会计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制定的会计法律,是我国规范会计活动的基本会计法规,是会计体系中层次最高的规范,也是制订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第二层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2000年6月21日发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主要从规范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对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达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对六大会计要素重新定义。第三层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又称会计标准,是会计规章的核心部分。是会计制度的依据,它侧重于规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