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免疫学期末考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期中考试前1、微生物:是一群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消毒:杀灭或消除物体表面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3、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4、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5、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期中考试后1、变应原:能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2、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抗原刺激时,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3、免疫预防:认为的给机体输入抗原或抗体等,使机体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4、死疫苗:微生物经灭活后制备而成的疫苗。5、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的活微生物制备而成的疫苗。6、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7、垂直传播:指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方式。8、类毒素:外毒素用甲醛溶液处理,制成的无毒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9、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一方受害。10、宿主:营寄生活中受害的生物。二、简答题期中考试前1、细胞膜的功能①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②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③是细菌生物合成的重要场所2、正常菌群变成条件致病菌的条件①寄居部位发生改变②发生了菌群失调③机体的抵抗力下降3、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不耐热耐热免疫原性强,能制成类毒素弱,不能制成类毒素毒性作用强弱4、全身感染的常见类型①菌血症②毒血症③败血症④脓毒血症5、抗体产生的规律①初次应答:潜伏期长,抗体含量少,效价低,抗体维持时间短,主要是IgM,亲和力低②在此应答:潜伏期短,抗体含量多,效价低,抗体维持时间长,主要是IgG亲和力高6、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感应阶段①APC提呈抗原②T、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2)反应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增殖阶段)(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和抗体等发挥免疫作用的阶段)7、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免疫分子期中考试后1、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发生机制①致敏阶段②发敏阶段常见疾病①过敏性休克,包括药物过敏性休克和血清过敏性休克②呼吸道过敏反应③消化道过敏反应④皮肤过敏反应2、II型超敏反应通过那三条途径破坏靶细胞①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②激活吞噬细胞,发挥调理吞噬作用③激活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3、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项目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物质抗原抗体产生免疫力时间慢快免疫力维持时间长短主要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4、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1)致病物质①凝固酶②葡萄球菌溶素③杀白细胞素④肠毒素(2)所致疾病①侵袭性疾病②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和假膜性肠炎)5、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防治原则(1)传播方式①性行为②血液及血制品传播③母婴垂直传播(2)防治原则①加强卫生宣教工作②建立监测机构,加强国境检疫③加强血制品、捐献器官的检测与管理④杜绝吸毒、性滥交、阻断母婴传播⑤严格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6、甲肝和乙肝的传播途径(1)甲肝传播途径:粪口途径(2)乙肝传播途径:①血液,血制品传播②性行为传播③母婴垂直传播7、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8、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①经皮肤传播②经呼吸道传播③经消化道传播④性传播⑤血液传播⑥多途径传播(2)垂直传播9、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损害包括哪几个方面①溶解细胞效应②细胞膜改变③细胞转化④细胞凋亡10、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果及意义(1)试验方法:于前臂掌侧,0.1mlPPD,2~3天后观察硬结的直径。(2)结果及意义结果意义<5ml阴性,表示未被感染>5ml表示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15ml体内有活动性结核感染检查项目结果和意义1、表面抗原(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2、表面抗体(抗—HBs)对机体有保护作用3、e抗原(HBeAg)是HBV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的指标4、e抗体(抗—HBe)对HBV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核心抗体(抗—HBc)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1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1)致病性①致病条件:厌氧的微环境②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③所致疾病:破伤风(2)防治原则①3%过氧化氢清洗伤口②易受伤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素③已受伤人群接种破伤风抗毒素12、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1)致病物质:①侵袭力②内毒素③外毒素(2)所致疾病①伤寒和副伤寒②食物中毒③败血症④无症状带菌者13、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1)致病物质①细胞壁(脂磷壁酸。M蛋白)②外毒素(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血素)③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2)所致疾病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超敏反应疾病)②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