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服饰民俗旅游本章学习重点一、服饰民俗概说掌握服饰民俗的构成及体现;熟悉服饰民俗的惯制及表现;了解服饰民俗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二、民俗服饰的流变了解中国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服饰的发展(略讲),熟悉明代、清代、民国的服饰;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发展。三、民族服饰巡礼掌握我国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白族、傣族、纳西族、苗族、壮族的服饰特点;熟悉土家族、瑶族、侗族、彝族、回族、赫哲族的服饰特色;了解俄罗斯族、哈萨克、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柯尔克孜、塔吉克、哈尼族、水族、布依族、畲族、黎族、高山族等民族服饰(略讲及学生自学)。四、服饰民俗与旅游掌握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熟悉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注意事项。2.1服饰民俗概说服饰民俗是物质民俗的重要方面,是民俗事象中最活跃、最具时代特征的民俗事象之一。我国的服饰民俗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特征十分明显,制约服饰民俗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文化审美情趣。2.1.1服饰民俗的构成及体现服饰,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及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2.1.1.1服饰民俗的构成主要包括下述四类:(1)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麻、丝绸等制作的头饰(首服,即帽子或头巾)、衣裳(即上身为衣,如袄、半臂;下身为裳,如裤、裙;还有合二为一的衣裳,如袍、长衫、褂子)和足衣(即鞋、袜)。(2)人体自身饰物:如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人体纹身及彩绘。(3)饰品:包括衣饰、首饰、鞋饰及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佩等。(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2.1.1.2服饰民俗的体现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服饰民俗体现着人们的社会观念。(1)中国人崇宗敬祖和强调礼仪伦常的思想人生四次重大礼仪(生日、成年礼、婚礼、丧礼)装束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礼仪伦理和敬祖观念。(2)人们的求吉心理在婚礼、节日等喜庆场面喜欢用红色服饰。(3)民族自我意识的表现每一种民族服饰都有本民族的各自特点和民族意识。(4)可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服饰的改制。例如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剪辫子、放小脚成了“咸与维新”的符号。(5)显示一定的历史特色不同时代崇尚不同的流行服装。(6)服饰的时代服色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尚黑,汉复周尚赤,到了唐代服色尚黄等。2.1.2服饰民俗的惯制及表现2.1.2.1服饰民俗的惯制(1)实用的惯制即服装在使用价值上要经久耐穿、舒适合体、方便适用、适应气候变化。(2)观赏的惯制服装穿着要求色彩搭配、服饰协调等。(3)礼仪的惯制不同场合要求穿着不同服装。(4)信仰的惯制寿衣的讲究是“亡灵不死”观念的表现。2.1.2.2服饰民俗可以通过六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制作工艺表现、性别年龄表现、季节表现、职业表现、地域表现、节日表现。2.1.3服饰民俗的作用及影响因素2.1.3.1服饰民俗的作用(1)传统服饰起着族徽的作用;(2)服饰与节日有密切关系;(3)服饰与自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2.1.3.2服饰民俗的主要影响因素(1)经济条件;(2)历史文化传统;(3)地理环境;(4)宗教信仰;(5)社会风尚;(6)文化交流;(7)个人因素;(8)民族因素。2.1.4原始社会人类服饰关岛原住民查莫洛的传统服饰相当有特点:男士是块遮羞布;女士服饰则用贝壳制成,既遮羞又装饰。人类发明衣服据说有两大功能:一是御寒,二是遮羞,后来又增加了审美新功能。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1先秦时期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到了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树叶、蔓草遮体。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发明了纺轮、骨针,纺造粗衣麻布,揭开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序幕。商周时期服饰俭朴,上衣下裙,宽衣博带,男女服装基本相同。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2秦汉时期除首服外,男女服装差异不大,但服装图饰之典雅,色彩之丰富已经大大超越前代。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3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女子的裙衫成为这个时期服装的主流,并绵延数个世纪;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共同创造的结果。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4隋唐时期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流行胡服。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5宋元时期在宋代理学与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服饰趋于拘谨、质朴。宋、元时期,衣着原料发生变化,棉花在全国逐渐得以普及。辽、金、元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充分展示的时期,也是中国服装发展历程中用一个民族服装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它又一次说明中国服装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6明清时期明朝废弃了元朝少数民族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风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尤其是对于符合集权统治的服饰的阶级性、秩序的规定尤为突出,出现了区别官阶秩序的又一重要标志——补子(补服)。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7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制退出了历史舞台,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弊端,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大胆尝试用服装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把女装的发展推向高潮。具体表现为: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裁剪技术、服装生产设备及经营管理方法;直接引进国外服装文化;国内民族纺织服装业在与洋货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平共处发展。这个时期的女装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文化上给人们留下有益的启发。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8新中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2.3民族服饰巡礼中国服饰民俗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有上下五千年不同时代的民俗服饰的演变,而且还有纵横一万里广阔国土上不同民族就地取材创造出来的民族服饰。2.3.1汉族衣冠源远流长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1)五种正色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2.3.1汉族衣冠源远流长(2)神秘的中国术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古代染织,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2.3.1汉族衣冠源远流长(3)由抽像到写实的衣服图案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2.3.2少数民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内容第一,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第二,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丰富。第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相当一部分是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第四,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2.3.2少数民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内容第五,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民族过去时代的史影,既可能保留着母系制向父权制转化的痕迹,也可能表现出民族大迁移的征候。第六,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第七,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第八,服饰是科学调查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其所获资料在民族识别和民族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3.2.1东北三省少数民族服饰(1)朝鲜族服饰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民族传统服饰为韩服。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朝鲜族服饰2.3.2.1东北三省少数民族服饰(2)满族服饰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2.3.2.1东北三省少数民族服饰(2)满族服饰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