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进中学--大中学教育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计划何涛一、总体介绍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的总体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意见》提出的考试招生改革,既是指引高校招生改革的具体要求,又是引领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将有力地促进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为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人才创造可能性,推动普通高中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大学与高中之间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发挥北京大学几千名教授及北京大学多种基础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和实验,积极探索并建立大学与中学教育衔接培养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在大学和中学中间架起一座人才培养的桥梁。为此,2014年,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提出了“大中学教育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计划”。该计划由“北大教授进中学”、“中学生微科研创新中心”、“中学生走进大学研学实践活动”、“北大中学生暑期学堂”四个项目构成,形成系列行动方案。二、项目介绍“北大教授进中学”项目是为支持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而设计的特色项目。项目依托北京大学优秀师资及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由100多名高水平专家教授组成授课团队,走进普通高中开设精品选修课程、参与学生综合评价、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该项目旨在帮助全国普通高中引入北京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携手共建“大中学教育衔接实践基地”,提升普通高中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三、项目优势北大同行·提升学校的区域影响力携手共建“大中学教育衔接实践基地”,将北京大学优质资源引入普通高中;共同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讨会、交流论坛等,快速提升普通高中区域影响力。高端资源·高中快速构建多元课程通过引入北京大学教授执教的精品选修课程,让普通高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课程,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有效缓解普通高中教师自主开设校本课程的压力。微课教学·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北大教授微课教学、中学教师引导对话、北大学生陪伴学习三者结合的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学教授与高中教师建立协同教学机制,带动高中教师课堂改革与教学能力提升。教授授课·学生轻松应对高考命题改革减少统考科目后,高考重点考察学生以中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大教授开设的中学生选修课,其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思维方法,为学生轻松应对高考命题改革奠定基础。专家把脉·教授签发结业证书或推荐信每门课程设置“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档课程标准,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持课程结业评价,由任课教授签发课程结业证书、专家委员会盖章认证;其中成绩优秀者,将对其进行综合性测评和面试,考察学生的创新潜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结合大学特色及相关专业招生要求,组织专家组联名向大学推荐。合作探究·北大学生全程陪伴学习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学习平台,并全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每门课程配备多名北京大学优秀学生作为辅导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即时为中学生答疑解惑。四、实施内容(一)北大教授进中学调研调研团队: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调研目的:了解学校、教师、学生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协商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合作方案。调研内容:学校发展调研,选修课程调研,学生兴趣倾向测评、心理测评等。(二)北大精品选修课程进中学参考调研结果,从北京大学教授执教的中学生精品选修课中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思维方法,为学生选择专业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课程内容:课程分为人文与艺术、自然科学前沿、科技创新实践、名校自招与专业解读、大学先修课、心理学与健康生活等六大模块。上课形式:课堂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随时在互联网上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每门课配备1名中学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互动;每门课教授面授不低于2学时。课时安排:每门课程20学时左右。上课时间: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三)北大教授进中学综合指导1.教师培训培训目标:掌握微课教学方法,熟悉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培训内容:组织微课教学方法培训,让中学老师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组织开展选修课程研讨会,教授一对一与教师沟通课程设计理念、结构、疑点难点等,促进教师快速掌握课程大纲及内容;每年暑假选派负责课程老师到北京大学参加《暑期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时间:微课教学法、选修课程研讨会1天;《暑期教师高级研修班》7天。2.学生指导指导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微课在线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内容:北大教授安排北京大学优秀学生担任辅导员,指导学生使用微课在线学习平台,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与北大教授和异地学生互动交流。指导形式:北京大学优秀学生辅导员入校1天,每周远程辅导2小时,E-mail、QQ、微信、电话等随时交流。(四)北大教授主持评价认证评价团队: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学校指导老师、北京大学优秀学生辅导员。评价形式: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和小课题成果,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成绩认证:每门课程设置“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档课程标准,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持课程结业评价,由任课教授签发课程结业证书、专家委员会盖章认证;其中成绩优秀者,将对其进行综合性测评和面试,考察学生的创新潜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结合大学特色及相关专业招生要求,组织专家组联名向大学推荐。(五)北大教授指导成果总结学校成果总结:指导学校撰写项目总结,召开总结研讨会,分享项目取得的成果;共同研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策略。对优秀学生的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学生综合实践: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进大学,由大学教授和教育专家作为指导专家,通过心理、能力、学业等综合测评与培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秉赋、潜能等综合素质;安排中学生进实验室进行实践与感受,通过与大学教授近距离对话交流,感知、感受、感悟大学精神和文化;并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对未来自主发展进行规划。五、合作案例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简称中心)与江苏南菁高级中学合作,在南菁中学建立“大中学教育衔接研究实验基地(简称实验基地)”。“实验基地”与南菁中学“人文社科实验班”衔接起来,中心组织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系等教授、硕博士生、中学名师深入到“人文社科实验班”进行有关的课程、科研衔接,共同来探索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科研能力,更好地培养和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双方自2014年6月开展合作以来,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学生选拔和学生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先后有18位来自各学科的老师到北京大学参加了为期7天的培训、二十多位北大教授入校开展学科前沿讲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卢永璘老师在南菁中学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解读》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并取得良好效果,为学校选拔北大人文社科实验班,奠定了良好基础。凝聚北大力量,服务基础教育大中教育衔接,培养优秀人才何涛简介: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学生业务发展部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创始人之一兼项目实施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