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专题报道2004年05月27日15:24:08杭州网■优质一流的生态环境,将成为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生态西溪、文化西溪、淡雅西溪”,应是西溪湿地之不同于世界与其他城市湿地的亮点或特色。■如果一位游客回到家里能够讲出旅游地的一些文化细节;能够说出一些感触很深的小事。那么西溪旅游文化运用就算成功了。■现实的西溪湿地是长期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作用的产物,过分强调绝对保护,要退回到原始自然状态去,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寓生态保护于观光游览中的湿地旅游特色项目,将会成为游人的“新宠”,为杭州旅游现有产品结构中注入新内容,形成新魅力。●建筑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范勤年“西溪三品”应留下现今的杭州城区,从卫星遥感图上看,老和山(秦亭山)、美女山、北高峰等连绵延伸的岭脊之东,为明净秀丽的西湖;而一山之隔的西北面,则是河港交错、雨塘密集的西溪。从形成的历史来说,西湖属泻湖,西溪则是一片湿地,它们的存在,都是浅海沉积的结果,都和杭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是柔情入水的杭州城区的一对“水姊妹”。随着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拓展,杭州的城市建设,似乎在某一时间段出现了“重了西湖,忘了西溪”的现象。西溪且留下,成了杭州学者、文人、百姓、政府的共识。《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讨论稿),对西溪湿地的保护与科学、合理的利用,以及对城区西进的布局,进行研讨,为“西溪应留下”作出了虽为时稍晚,却至为关键的双向联动。关于西溪的未来,有持“围起来、全封闭、纯湿地生态”的“绝对保护”之议者,笔者不敢苟同。西溪之与西湖的近1500年的变迁,实际上均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已无“原生态湿地”之痕迹,而早已形成了渔桑聚落和词人圣地的生态景观与人生特色。“围起来”,只能是不再让城市居住区侵入,而不是不去探索如何在保护和培育的前提下,科学和合理的为城市所用、生态教育所用、游客所用、休闲所用;“全封闭”,应从扩大外围保护地带和控制四周的建筑密度、层高和环境绿化与美化的加强着手,在已是“湖肥溪瘦”的杭州,西湖既可拆围扩水,西溪似乎也不应迁就既有规划道路和小区建设的贴身紧逼;“纯湿地生态”,绝不可割断西溪所特具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西溪的品位,是城市湿地、渔桑生态;其品格,是其特具的文化脉络,从而能使之崛然屹立于一般城市湿地之上;而为西溪文化研究会诸公所概括的“冷、野、淡、雅”的美学品质,对西溪的适度开发,更具现实意义,此之为“西溪三品”,是西溪渔桑聚落生态、历史文脉生态(文化生态)和特色美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总会”。西溪之胜,其过去是在原生态的荒凉相沉积形成的湿地上,渔桑劳作,营造出了西溪历史、西溪文化、西溪美学积累;则当前的规划,自应扬我中华特色,三者紧密依存。未来的西溪,在保护为主、培育湿地为前提的总体把握下,“生态西溪、文化西溪、淡雅西溪”,应是西溪湿地之不同于世界与其他城市湿地的亮点或特色,从而为杭州的城市建设、城区环境和休闲游憩作出更大的、更全面的综合效应。●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顾问:市政协副主席马时雍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如何保护好西溪湿地这一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对杭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进程而言,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市民关注的热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杭州市西溪湿地生态旅游专项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的一个子规划。西溪湿地生态旅游,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的有机组成之一,是西溪湿地保护的重要一环。规划好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我认为:重点在于突出十二个字“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从规划文本看,它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我赞同规划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及其“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规划原则。搞规划的同志,在思想上对“生态优先,保护第一”这一点是很明确,它特别鲜明地体现在方案的功能分区、项目设置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上。如何做好湿地生态旅游规划,这是一个新课题,特别是对西溪这样一块城市湿地而言,国内外并没有什么可以直接借鉴的成功经验。规划提出“三区一廊一带”的布局结构,有新意,对于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思路,有现实可操作性。东部的生态保护培育区与西部的生态景观封育区,易于形成东西呼应、左右互补的湿地保护大格局,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良性恢复、整体环境的营造优化,而且,通过水上、陆地、空中等三大“动物通道”,还能为中部的旅游休闲区提供一幅幅“绿水游鱼、白鹭青天”的如画景观。宽达五六十米的“口”字型多层式绿色长廊,环绕景区一周,既有景观效果,又有阻碍噪声、灰尘的环保作用。西溪之胜在于“水”,规划突出了水的治理问题,强调从污染的源头和生态承载能力上进行科学整治,并对游人的进入从数量、交通工具、游赏方式等方面予以限制,努力实现环境与人口的平衡。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优质一流的生态环境,将成为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生态环境保护好了,西溪湿地就会拥有人无我有的特色景观,就有独特的吸引力。对湿地生态旅游而言,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是可以完全一致的。从世界湿地保护建设的经验看,凡是湿地,向来有三大功能,一是生态保护,二是生态教育,三是生态旅游。并不是一说到湿地,就是不可进入的,就与旅游相矛盾。西溪湿地,其实它不是原生湿地,是一个次生湿地,属于“自然—人工复合型湿地”,数千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古到今就是杭州西部的游览胜地。对于这一湿地资源,我们要合理的利用。旅游与保护,不是不可以统一的,是可以统一的。关键在于如何统一。我认为,我们要研究西溪湿地的环境容量有多大。规划所倡导的“以自然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等景观设计理念,所推出的一些生态旅游项目,都是对生态景观资源很好的合理利用,有着生态旅游休闲的个性魅力。杭州实施“旅游西进”战略,要抓好核心景区(西湖)、近郊景区、远郊景区(外围各县市)三个层面的建设,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杭城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西溪、龙坞、灵山三大景区,它们都名列杭州新一轮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六个风景旅游区序列之中。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主导原则下,依据《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西溪湿地生态资源,发展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它对于推动杭州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实施旅游西进战略、促进杭城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西溪地区的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规划专家:杭州市旅委副主任李包相重保护重研究可操作《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对于推动杭州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实施“旅游西进”战略,促进杭州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西溪地区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西溪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总体布局合理,所提出的“三区一廊三带”的功能分区结构,有创意,有思路,对搞好整个西溪湿地旅游,具有指导意义。重保护是该规划的特点之一。规划体现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即强调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展适当的旅游活动。这符合西溪湿地保护的现状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要求。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四级结构体系,即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人文景观恢复区、发展控制区。其保护在总体上形成了如下特点:1.东西呼应的体系。2.植被封闭围护的环廊。3.上下游控制的手段。4.景点设施适度建设的规划思路和设计原则。按照规划,西溪湿地保护区,重保护,重减法,控制游人量。主要以环境保护、恢复、建设为主;以审美性的意境造景/点景为主,以自然植被、微地形地貌、山水环境等的优化、营造为主;有关的建筑设施,力图少上、少设。这都是对西溪湿地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的思路和方法,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重视研究,重视调查,重视市场需求,重视国内外湿地保护动态,是规划的又一突出特点。这是一个研究型规划。本次规划的编制,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策划阶段(12月中下旬-1月底),第二是规划阶段(2月中旬/18日-4月中旬/12日)。这就保证规划能建立在一个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正确把握西溪湿地旅游的市场需求和主要客源消费心理,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翔实基础,规划小组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于2004年2月-3月间,特抽调有关专家学者,组织了较大规模的人员力量,在长三角地区两大主要城市杭州、上海市域,进行了一次以“杭州西溪湿地旅游”为核心内容的专题市场问卷调查活动。在每个城市又分别确定了城市社区、公司/企事业单位和街头偶遇三种调查人群。还抽取了相当的大学生人群、通过两个旅行社对外来游客进行了调查,合计发放问卷1044份。规划还研究了国内外的湿地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这些研究成果,在规划的形象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等方面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规划提出的“都市湿地,天堂绿洲”、“一曲溪流一曲烟”等形象口号,“芦荡、柿、梅、桑”、“鸟类天堂”等四大工程,荷塘翠鸟等西溪新十景,还有西溪水上游的精品游线等,预计都有好的市场前景,体现了游客的实际心愿。●文化专家: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唐代剑用文化细节留住游客西溪湿地的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有湿地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等,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城市湿地旅游文化”。这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虽然物质载体有些已经荡然无存,但可以从厉鹗和杭世骏的西溪田园诗、唐寅的《西溪图》、戴熙的《茭芦庵》、黄宾虹的《西溪草堂图》、僧大善的《西溪百咏集》看到绚丽的姿态。旅游者的空间位移,除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更重要是异文化的吸引。学者们声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的核心,21世纪是文化旅游的世纪!任何文化个性的传播都需要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去感知,才能形成感觉、知觉。因此,文化需要用物质载体作为媒介,才能被游客所感知。旅游规划或旅游策划,往往用寺、庵、院等载体去展现宗教文化;用雕塑、碑刻、图画、书籍、祠堂、展览去再现历史人物与事件;用动植物寄居的优美环境或田园造景去营造生态文化;以文艺演出、节庆赛事、生产和生活活动去表现当地的民俗文化。试图通过色、香、味、觉、触去打动游客的五官,使其感受到异文化,进而在头脑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知或吸收异文化。这个由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的循环过程,前者称之为“旅游文化的运用”,后者称之为“旅游文化的吸收”。旅游文化深层次运用,不仅要求适宜的物质载体,更需要适合的市场需求和游客心理的情景规划和体验设计,既通过旅游规划与项目设计,把游客带入西溪文化的感受之中。如民俗文化的运用,不仅需要几间掩映在绿树、芦苇丛中的农舍,更需要通过细节去展现他们的农作生活、休闲娱乐、风俗习惯等。旅游是一种阅历产业,旅游经济是地道的体验经济,旅游者花钱购买的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如果一位游客回到家里能够讲出旅游地的一些文化细节;能够说出一些感触很深的小事。那么,我们的西溪旅游文化运用就算是成功了。《总规》设计的秋雪庵、曲水庵、秋雪八景等项目,基本符合旅游文化的规律和西溪湿地的实际。●旅游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傅文伟保护并非退回原始状态西溪湿地原是千万年大自然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形式。后经千百年人类活动的适应改造,这一原生性生态湿地已演变成今日的次生型生态湿地。它除了仍维持着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外,世代在此生活居住的先民和乡民们,已将其逐渐改造为,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的典型农业湿地。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文化淀积,这块土地又发展成为蕴涵丰富历史文化和水乡民俗风情的文化湿地。今天,当迈入新世纪的杭州,以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大城市中极为难得的湿地时,西溪又成为杭州及“长三角”中十分稀缺的城市湿地。西溪湿地的这种发展演变及其上述三大基本特征和功能作用,我认为应是今天认识西溪湿地、保护西溪湿地和开发利用西溪湿地的基础。可喜的是,这一认识在旅游专项规划中得以确认,并具体反映和体现在旅游的特色与形象定位,建设“中国江南著名的城市湿地公园”的目标定位以及内蕴的旅游功能定位等方面,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由于现实的西溪湿地是长期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作用的产物,因而过分强调绝对保护,要退回到原始自然状态去,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但不加干预控制,任其发展,也只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与破坏。因此,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