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业经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李建琴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2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况中国农业发展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问题中国的粮食与粮食体制改革问题“三农”问题及其解决本章的主要内容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3第一节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以后),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应用新技术和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国以前,中国的粮食生产还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基本温饱需求,现在则不仅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而且可以满足大部分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对农产品的饲料需求,除此以外,还可以剩余一部分用于出口。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4图5.1中国农业产值变化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9521959196619731980198619932000年份亿元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5图5.2中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变化0102030405060195219581964197019761982198819942000年份%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6中国的农业生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2-1980),农业生产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很缓慢;第二个阶段(1980-1993),农业生产增长非常快,产值从1359亿元迅速增长到6882亿元,增长近4.5倍;第三个阶段(1993年以后至今),农业产值一直在不断徘徊,基本没有改变。总体上中国农业产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间也有一些变化。50年代初,中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约在50%左右,此后开始不断平稳下降,大约每年下降2%左右。但到1959、1960年,这一比重突然下降到25%左右的水平。此后,这一比重又突然上升,一直到1971年,农业产值占总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5%-40%之间。1971年以后,农业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从1972年到1984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2%左右。这以后,中国的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开始了长期持续平稳减少,农业产值比重从1985年的28%逐渐下降到2002年的14%。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7图5.3农业各组成部分产值比重变化0102030405060708090194919601970198019902000年%种植业比重林业比重牧业比重渔业比重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8图5.3中,虽然从1949年到2000年种值业占农业产值比重在减小,但总体而言,种植业一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大部分。在1949年,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大约为82%,到2000年这一比重仍然达到近60%,可见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从其他组成部分的比得变化来看,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总起来在不断升高,它所占比重由1949的的1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近30%;渔业所占比重的增速虽不很大,但也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到2000年,渔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4%左右上升到12%左右;林业所占比重则基本保持不变,大致维持在5%以下。对这些组成部分比重的比较分析表明,总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农业产出结构逐渐地有所优化。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9图5.4中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952196019681976198419922000年亿斤粮食产量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0图5.4给出了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从1952年以后,中国粮食产量基本上处于逐渐上升的状态,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由图中可以看到,1960左右中国的粮食总产量甚至出现了下降,而且粮食产量从1998年后也有所下降,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下面的中国农业阶段的划分中进行解释。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1图5.5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情况01002003004005006007001949195519651975198519952001年斤/人人均粮食(斤/人)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2图5.6其它中国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变化0102030401949195519651975198519952001年斤/人人均棉花人均油料人均水产品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3图5.5与5.6给出了中国各种粮食产物的人均变化量。从图5.5中可以看到,中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表现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变化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是逐上升的(以10为一个时间段),但此后便下降到1949年初的水平并基本保持稳定。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变化并不是表明中国人生活质量的降低,实际上由于人们生活中消费的其它替代产品的增加,人们直接消费粮食反而就相对减少了,这一点可从图5.6看出来。图5.6显示,在人均棉花、人均油料和人均水产品拥有量中,除棉花外,总起来看,其余产品都有所上升,其中人均油料占有量从1949年的不到10斤上升到2001年的20多斤,水产品更从人均不到4斤上升到2001年近35斤。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4第二节中国农业发展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农业经历了若干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大致来看,可以划分为下面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恢复时期;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第三个阶段,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波动时期;第四个阶段,“文革”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第五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业高速增长时期;第六个阶段,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涌现与农业在波动中增长时期。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5第一,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53-1957)主要特征如下:(1)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变革的主要内容。面对旧中国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现状,建国刚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就在1950年6月30日和1950年11月2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两个文件指导下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基本内容是针对农村不同阶层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对土地由国家进行重新分配。例如文件规定:对地主,除没收其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和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外,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富农自耕、雇人耕种和出租的小量土地及其他财产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分或全部。(2)农业生产增长迅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这一时期是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根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461亿元,比1949年增长41.4%;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52年的16391.1万吨,比解放前最高产量高出9.28%,比1949年增长5.1%;棉花总产量由1949年的44.44万吨增加到130.37万吨,比1949年增长193.7%,年均增长42.2%,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高出53.60%;其他农副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6第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主要特征如下:(1)农业合作运动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对农村进行改造,具体方法就是引导农民由原来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由互助组、初级社逐渐向高级社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合作生产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生产资料也逐渐归合作组织所有。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这一改造违背了自愿的初衷,后期出现了一些强制入社的现象。(2)农业基本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由于具有了领导能力强的行政组织和更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因此这一时期农业基本建设实现了比较大的发展。农业基本建设方面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灌溉,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据统计,5年内扩大耕地面积86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水利投资26.7亿元。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7第三,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主要特征为:(1)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过于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公有制具有无比优越性和人民群众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观念支配下,农村开始了各个方面的“大跃”,迅速全面地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并上马了大量的不切实际的工程项目。例如:当时全国各地都展开了大炼钢铁运动。(2)农业生产出现了大幅倒退。由于采取了以上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中国的农业生产在1958-1960年之间出现了大幅下降。据统计,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960年的163.5公斤,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更是下降了23.4%,导致1500万~3000万人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这一现象直到1961年开始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才有好转。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8第四,“文革”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1966~1978年)。主要特征为:(1)进一步强化人民公社的作用,更严厉地取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份。在渡过“大跃进”所带来的危机后,国家再次采取一些激进措施,加强经济中的公有制成份,这些措施包括:加速向以生产大队为基础过渡;扩大社队规模;大力推行大寨大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取消或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等。(2)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由于上述措施打击了人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因此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增长缓慢。据统计,这12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仅增加5%,年均增长3.1%。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近2亿吨增加到3亿多吨,增长56.67%。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公斤上下徘徊,其他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仍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上。直到70年代末,农产品仍然实行统购统销,低标准凭票供应的紧张状况未见好转,当时全国农村约有2.5亿人口温饱问题得不到保证。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19第五,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业高速增长时期(1979~1984年)。主要特征为:(1)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生产队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时期,在这一时期,“文革”中的激进观念被抛弃,务实主义的态度得到了大力提倡。在这种环境下,经过对社队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反思,许多地方农村开始自发的实行包产到户生产方式,在确认了其有效性以后,这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最终得到国家的认可(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并在全国迅速推广。(2)农业生产高速增长。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的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完全挂钩,因此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发展,这一时期是建国后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据统计,这6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其中种植业年均增长6.8%,畜牧业年均增长10.7%,农业新增产值中60%的份额来自种植业的增长。粮食和棉花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和19%。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增加1/3以上,连上两个台阶,增加1亿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93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副产品也大幅度增长。2019/8/12第五章中国农业经济20第六,农业在波动中增长时期(1986-2003)。主要特征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对农业的促进作用逐渐消失,粮食生产出现徘徊但农业产出结构有所改善。由于没有其它比较普遍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代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且粮食供给出现饱和,因此从1984年后,中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长时间的徘徊。但在市场化等因素推动下,农业总体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