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我心中演讲稿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上这么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年轻人永远是最敏锐、最勇敢的。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应当有朝气,敢做为”。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肩负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_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次运动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演讲稿面对着军阀政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着武装军警可怕的镇压和逮捕,北京的爱国大学生们——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北京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北京学生不正是这样吗?那种视死如归、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吗?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就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来有所作为,报效祖国。而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与邪恶作斗争。邪教“XX”的学员在天安门前公开自焚的惨剧,让我们悲叹不已。当中,更有前途无限的大学生和小学生,更令我们震惊。而现在,穷途末路的“XX”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工具,是毒害社会的瘟疫,是扰乱社会的浊流。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认清“XX”的危害性,讲科学,树理想,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防线,勇敢地对“法_轮功”展开无情的批判!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有望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1.45亿人,预计“十一五”期末可以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多万人的规划目标。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680亿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亿斤,增长了9.66%,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四年达到1万亿斤的规划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用电量增长40%,到2009年底已经解决1.6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品种、质量全面提升,“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从五年前在世界上跟跑变为领跑者。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铁路营业里程从7.54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335万公里增加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4.7万公里增加到7万公里,输油(气)管道从5.43万公里增加到7.7万公里,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态势,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优化,继续引领全国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计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55.6%,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势头良好,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实际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出当初预期情况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可以基本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超额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已经达到。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取得新进展,五年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平方公里。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获得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了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提高,保证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持续高涨,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进一步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