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第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1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从新大纲来看,本章的知识.点有一些变化,但着重考核的仍然是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知识。从各地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情况来看,涉及本部分内容的题相当少,有的甚至根本不考。因此,本章不是复习重点,考生只需大概翻一遍,掌握一些常识性知识点即可。知识点详述第一节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本身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主要表现在:①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②在此基础上,它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积极主张和合理设想;③它的历史观中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也存在一系列根本性缺陷。这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出种种社会改革方案;②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③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理性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二、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政治-第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21.“两大发现”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2.“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的发现,使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它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①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指明了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的正确途径;②唯物史观揭示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找到了实现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因此,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2)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①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指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真正地位;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③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因此,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三、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1)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对资本主义大工业、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阶级对立科学考察的结果,是关于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过渡到消灭阶级,解放整个社会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全世界工人运动树立了新的旗帜,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的共同纲领。(2)科学社会主义在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它产生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科学社会主义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掀开了人类发展的崭新一页。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原理。“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经过严密的论证而得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政治-第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3在阐述“两个必然”的同时,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又一个全局性的论述。“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共同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共同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要实现历史赋予它们的伟大使命,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决定性手段,是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和杠杆。无产阶级专政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无产阶级统治,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重要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四、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片面甚至畸形的社会形态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和推进的漫长过程。他们认为,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社会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内容:(l)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2)未来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3)未来社会是人们结成平等合作的关系有计划地为全社会进行联合劳动的社会。(4)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即在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5)未来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社会。(6)未来社会将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同时,国家的政治职能也将逐步消失。政治-第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4(7)未来社会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生产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必然出现新的特点。人的思想境界极人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体力和智力都将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第三节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②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③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二、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写道:“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科学依据。列宁指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一个规律,到了帝国主义时代,这种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相联系的是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那么,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则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战争不仅夺去了几百万俄国人的生命,而且严重地破坏了俄国经济,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却通过战争大发横财。人民群众再也不愿照旧生活下去了,统治阶级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俄国成了当时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利用战争给俄国带来的革命形势,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论断的正确性。三、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十月革命前,列宁提出了把世界民族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思想。列宁认为应当把世界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他强调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按其性质来说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其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和国际资产阶级,因而不能不最终卷人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潮流,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就意味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正是根据帝国主义时代国际阶级斗争的这一重大变化,列宁赞同共产国际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要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支持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他还强调,政治-第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5尽管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性质,但只要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真正具有革命性质的,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应该支持,并担负起领导者的责任。四、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废止“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改变过去那种要求农民按照规定的价格将全部余粮上缴国家的做法,允许农民在交纳一定的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交换。②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将部分国有化的中小企业归还给原企业主,鼓励农民、手工业者和商品生产者发展私营企业。③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健全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财政、金融等机构和制度,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即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效果异常明显。短短几年间,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就得到了恢复,呈现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繁荣迹象。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商品和市场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设牢固的工农联盟。这是列宁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结果。通过总结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通过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初步经验,列宁在晚年提出了关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2)实行农业合作化。(3)改革国家机构,加强党的建设。(4)开展“文化革命”,进行文化建设。第四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早期资本主义。第二个阶段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lg世纪70年代的自由资本主义。第三个阶段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垄断资本主义。第四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人战以后到现在的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第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62.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1)面对垄断集团空前剧烈的竞争和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担当起了总资本家的责任,直接负责调节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去是个别国家的局部现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一种普遍形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当代资本主义称为国家资本主义。(2)面对空前规模的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在全球的生产和贸易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止是从这个意义上,也有人把当代资本主义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3)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政策,让工人持有企业部分股票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扩大工人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