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第三人效果理论•定义: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和“你(们)”不会产生影响,却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第三人是谁?•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他(们)”;•由信息发布者界定的信息传播中的直接受众之外的旁观第三者。•内涵:•感知维度上,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行为维度上,这种媒体会对他人产生更大影响的估计反过来会导致自身采取某些行动(常见是支持限制媒体)。•产生原因:•人性中为了建立自身优越感而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特质;•出于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同时不受到媒体的影响;•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感和自主性,将自身受到的媒体影响投射到他人身上;•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误归因于外界环境,而将他人失误归因于其自身;•人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和事实影响力;•人们在对自身思考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影响因素:•对讯息的评价产生的影响;(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这里的社会距离指的是“第一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产生的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对自己能力的预期)•个人的群体归属感产生的影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社会影响(不利):•导致信息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型媒体发展;•所得出的关于公众的论断流于主观和武断,缺乏科学性;•对自身的传播效果过于乐观和夸大。•意义:•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对现象的解释意义•对现象的预测意义•对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局限性:精确性问题:究竟是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实例中的理论:以人肉搜索为例•第三人效果理论在媒介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在有劝服性质和负面性质的媒体信息中存在尤广。•人肉搜索事件: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后人们开始熟悉它的效能,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使其为大众所周知,短短几年时间,人肉搜索一发不可收拾,在网络世界里掀起了一阵狂风大浪,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2007年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华南虎事件”,2008年的“死亡博客事件”、“林嘉祥事件”等。•“人肉搜索”现象出现之后,在庆幸人肉搜索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它又恰恰造成权利滥用,导致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违背了社会期待,颠覆了社会规范。受众对此现象开始担忧,网络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大。而呼吁声始自社会精英,这些舆论领袖在年龄和教育程度上都体现了与第三人效果的正相关。•具体来说,首先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受众通过网络接触到诸多具有负面效应的“人肉搜索”事件后倾向于认为其他人往往看不到“人肉搜索”的危害性或抵不住其强大功能的诱惑,但自己是清醒的;受众支持对“人肉搜索”限制与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假设相似:受众在看到“人肉搜索”的负面影响之后,担心其他人运用“人肉搜索”做出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为了保护其他人免于失足,认为有必要对“人肉搜索”加以限制。•当“人肉搜索”产生正面效果时,受众会反第三人效果。反第三•人效果指受众倾向于认为“人肉搜索”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也就是说受众会觉得其他他人并没有像自己一样能够意识到人肉搜索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和价值。例如在2007年底的“华南虎事件”中,“人肉搜索”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网民难得的群体理智和相对克制。受众难得一致地赞许“人肉搜索”的强大作用,因为它符合广大受众的期待。还有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寻亲大行动,体现的民族凝聚力足以震撼世界。还有一些社会问题“人肉搜索”在其中扮演了舆论监督的角色,这对制度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人肉搜索”引发的一系列后续行为,也许证明了人们在网络中与在现实中感受的不同,网民不再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而是利用方便的网络渠道畅所欲言,进而在一呼百应的网络中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的认知影响•内容:•大众媒体中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议程:同一时间点上面对所要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按照重要性等级的排序。排序中所依据的问题重要程度反过来也就决定了其在传播中的显著性)•议程设置是一种被关注和传播的问题由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传递的过程。•相关理论:•铺垫效果——认识心理学研讨的一种人的感知特性•人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难以保持专注;•人们作判断时,经常不依据全面分析,而是根据最容易和经常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试探式分析;•人类所接受到的持续信息刺激会造成便于获得特定新知识的促进机制。•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不仅可以影响受众对议程中所涉及对象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对象议程的显著程度。•议程设置第一层(对象议程设置)传递的是对象的显著性(SalienceofObjects):主题和对象的重要性的排序;•议程设置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传递的是属性的显著性(SalienceofAttributes):主题和对象所具有性质的重要性的排序;•影响因素:•信源属性:可信性、权威性、信源选择性•媒体接触量:正向影响•人际传播:相关性•个人经验:正向影响•定向需求:相关性、促进效果使用与满足理论•定义和理解: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媒体的“主动用户”,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体,从中得到满足,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可以被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体期待——媒体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即这个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研究内容:•受众如何使用和为什么使用媒体,对消费者在媒体消费中的倾向和选择进行市场调研。•从媒体获得满足的途径:•媒体内容;•媒体接触和使用过程;•接触与媒体相关的社会环境。•前提假设:•传播行为和使用媒体是有目的并受一定动机驱动的,受众选择特定媒体和内容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使用者拥有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导权;(传播的过程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社会和社会心理因素引导、过滤或影响传播行为;•媒体和其它形式的传播渠道相互竞争,夺取人的注意力和应用选择;(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他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一般占据主动,但是也并非始终如此。•受众的主动性•选择性、功利主义、目的性、抵制影响、参与传播•来自社会情境的需求•社会情境的紧张和冲突导致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社会情境使人关注某个问题,并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需求;•社会情境使人无法在现实环境中满足需求,从而产生使用媒体进行替代性满足的需求;•社会情境使某种价值得到重视,从而产生使用媒体确认和强化该价值的需求;•社会情境使人对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从而产生使用媒体维持群体成员资格的需求。•理论的局限性•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比如,人们在空闲时浏览网页、在睡觉前刷微博。只是因为一种习惯或者消遣。)•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意义:•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在此理论之前的传播研究大多是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启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受众角度,在这一理论中,受众被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实践中的理论(以微博为例)•微博充分地尊重受众意愿、了解受众喜好、满足受众需求,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接受。从微博的蓬勃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受众的需求满足方面确实提供了特殊的价值,而且微博这一全新的交流平台使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微博自身的自主性(受众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自由性(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信息的交流也更为轻松、自由,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观点、体验毫无限制的在微博上与他人分享。)、互动性和开放性(网络的虚拟性,受众可以消除种种顾虑,通过短短的140个字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到在现实世界中不一样的满足和释放。)•微博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微博已经成为许多重大事件的第一发布平台)•微博满足了受众展示自我的需求:微博就像是人们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人们进行形象管理。每一位微博用户都可以通过“粉丝数”来了解自己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同时,用户也会想法设法吸引更多的粉丝,增添更多的人气。这样的表现机会让受众获得一种充分的被尊重感和成就感,从而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的需求•微博满足了受众的社会交往需求。在微博平台上,通过“关注”他人,受众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微博满足了受众情感宣泄的需求。这种平等、个性的传播模式,为每一位受众提供了随意倾诉,自由表达的渠道。正因为这样,有人说,微博客充分满足了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社会下人们急剧上升的个人表达与倾诉沟通的需求•微博满足了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当今社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不断觉醒,微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公共事务密不可分,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舆论平台•微博满足了受众娱乐消遣的需求。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娱乐服务,因此,娱乐消遣也是受众使用微博的重要需求之一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