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考点美国传播学家斯蒂文·W·小约翰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建设传播学核心理论的问题动物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的5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构成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集合行为发生的3个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流言的传播公式R=I×A(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R=I×A×U(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流的特异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2.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大量的谣言拉斯韦尔--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whatInwhichchannelTowhoWithwhateffect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主我指主观意愿的我,客我指社会期待的我,人在两者的互动之间形成自我,实现社会化库利--镜中我理论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并改变自己的社会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4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1.技术善论2.技术恶论3.技术中性论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技术决定论2.社会决定论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麦克卢汉的书《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网瘾症的5种类型1.色情成瘾2.网络交际成瘾3.信息超载成瘾4.网络游戏成瘾5.网络视听成瘾大众的主要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基本权利1.传播权2.知晓权3.媒介接近权传播流研究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卢因(把关人研究)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传播学科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哈特--传播媒介的分类(3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3.机器媒介系统麦克卢汉--3个著名观点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等印刷媒介——视觉延伸,广播——听觉,电视——视觉,听觉综合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不需要读者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需要读者更多的想象力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理论的一种修正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拟态环境)1.在人与他的环境中插入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它的结果不作用于刺激引发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与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2.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也使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大众传媒的目标1.经营目标2.宣传目标3.公共性和公益性———————————————————————————————————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社会信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具有双重偶然性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特点1.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必然现象符号信号、象征符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非语言符号的类型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声音的高低,大小等2.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视线等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符号的基本功能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分类: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语境传播情境,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象征性互动理论的3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皮亚杰--基模理论基模:指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认知导引结构特点:1.与生俱来2.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树形图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4.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查德·佩蒂--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每个人都有处理信息的两种不同方式,即核心路径与边缘路径核心路径:与个人的动机与能力有关边缘路径: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信息*人际传播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的动机1.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客观的自我认知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非制度化的传播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暗示:一种传播方式,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和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组织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达成共识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1.书面媒体2.会议3.电话4.组织内公共媒体5.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1.公关宣传2.广告宣传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的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由于收看电视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容器人中野收提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孤立,封闭)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媒介引发欲望(人对电视从黑白到彩色的奢侈追求)网瘾症上网成瘾综合征,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有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欲得不到满足时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等等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1.规定传媒组织的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指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受众对媒介活动的社会监督控制手段(4种)1.个人的信息反馈2.结成受众团体3.诉诸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大众社会理论评价主要问题:精英史观——虽把权利精英作为批判对象却又把他们看作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的存在,只能被动的接受权利精英的操纵(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对立)拷贝支配清水几太郎,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使人无法与实物接触,而通过媒介对实物的拷贝来了解拷贝制作过程中的两条抽象原理:1.利润原理2.政治和宣传原理*分众的核心内容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集合体2.社会成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被动的存在,有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媒介接触行为卡兹: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规范形成和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传播效果的类型1.短期的预期效果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3.长期的预期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麦奎尔的三种理论1.常识理论2.现场理论3.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提出假说: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接触媒介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2.选择性接触:受众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个人影响》中介因素1.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2.媒介本身的特性:媒介渠道不同,效果不同3.讯息内容:语言与表达,方法技巧不同,效果不同4.受众本身的性质:既有立场和倾向,社会关系,意见领袖的态度,对大众效果产生制约*宏观效果论有限效果论缺陷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中,大众传播忽略了认知阶段2.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传播效果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2.休眠效果——人的忘却机制国际传播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欧洲源流:塔尔德的模仿理论,齐美尔的网络理论2.美国源流:杜威,库利,帕克,米德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主要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