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与性传播疾病护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染病与性传播疾病护理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1有传染性2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流行性3疾病发展具有规律性4有免疫性5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传染源1传播途径2易感性3(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体中的某个人)传染病传染三环节传(感)染源传播途径宿主病人医务人员病人医务人员空气、飞沫、接触×传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2病原携带状态3隐性感染4潜伏性感染5显性感染病原体传染源病变临床表现免疫病原携带状态有是无无无隐性感染有是有无有潜伏性感染有否无无无显性感染有是有有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侵袭力2、数量3、毒力4、变异性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热度、热型、热程。2.发疹:种类、发疹时间、顺序、分布、消退。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传染病的疫情报告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时限“三类39种”法定传染病甲类:(2种)强制管理,城市2h,农村6h乙类:(25种)严格管理,城市12h,农村24h丙类:(10种)监测管理,城市12h,农村24h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传染病的疫情报告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首诊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传染病的预防传染源管理应做到“五早”1、早发现、早诊断:定期健康检查2、早报告:3、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一)经常性的预防措施1、消化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管食物、管水源、管粪便、灭苍蝇)2、呼吸道传染病:房间通风,空气消毒等。(二)消毒(三)杀虫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一)增强非特异免疫力(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1、预防接种,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2、计划免疫,包括儿童基础免疫和重点人群预防接种。(三)药物预防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10%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每年近30万人死于肝炎或肝癌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肝炎病因分类转氨酶升高=患肝炎=需要隔离??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炎。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HAV(甲)、HBV(乙)、HCV(丙)、HDV(丁)和HEV(戊)。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TT病毒(TTV)SEN-V?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特征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HA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归类于小RNA病毒科肝炎病毒属●病毒形态:1973年,Feinstone等采用免疫电镜首次观察到该病毒。病毒直径27nm,无囊膜,为正20面体球形颗粒(一)病原学甲肝HA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HAV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100℃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抵抗力:●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甲肝(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强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甲肝●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易感人群及免疫力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感染后免疫力持久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6个月以内婴儿母亲抗体甲肝(三)发病机理以往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目前观点:HAV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理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甲肝(四)临床特点1.潜伏期:2~6周2.流行季节●各型病毒性肝炎散发病例均无明显季节性。●甲肝、戊肝的暴发流行多见于秋冬季节或雨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3.临床特点●HAV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临床病例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甲肝预后良好甲肝(五)预后●无慢性化倾向●无演化成肝癌的危险●发生肝衰竭者罕见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一)病原学HBV属嗜肝DNA病毒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1.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HBsAgHBcAgHBVDNADNAP(外膜蛋白)(核衣壳蛋白)●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数量最多●管形颗粒:22×40~400nm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无感染性。“空心汤团”HBV有很强的抵抗力,能耐受一般浓度的消毒剂,但煮沸10分钟,65℃10小时或高压蒸汽消毒可灭活。“两对半”分析举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大三阳小三阳“两对半”的意义判定有无传染性?●HBsAg:绝大部分HBV现症感染为阳性,但阳性并不能肯定有传染性。●抗-HBs:是保护性抗体,出现后提示病毒已清除,病情恢复。●HBeAg:是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肯定有传染性,但阴性者不能否定有病毒复制。●抗-HBe:单看其阳性与否意义不大,应结合HBVDAN检测。●抗HBc-IgM(+):提示近期有急性HBV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复制活跃。●抗HBc-I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单凭此不能判断目前HBV的感染状态。HBVDNA(+)——是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提示病毒复制水平低或已清除乙肝(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水平传播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的血液及分泌物性传播:不少见。密切接触:有可能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2.传播途径乙肝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毒不严格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乙肝3.易感人群(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高发病区:4~8岁(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乙肝(四)临床特点1.潜伏期:2~6个月急性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死亡慢性携带者痊愈肝硬化痊愈死亡静止性肝硬化2.临床类型:乙肝●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亦可阳性。大部分肝组织有病理变化。(五)预后●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10%10%“三部曲”三、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一)病原学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9年Chiron公司利用逆转录酶随机引物从受染的黑猩猩血清中成功克隆出与HCVRNA互补的cDNA。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可能属黄病毒属1.HCV形态特征血清中病毒含量少,直到1991年阿部贤治才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HCV颗粒。病毒直径36~62nm,球形,与黄病毒相似丙肝3.抗-HCV目前尚无法检测HCV的抗原成份。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二)流行病学丙肝1.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其他:性传播、垂直传播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丙肝(三)发病机理与乙肝类似,也以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四)临床特点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特点①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无症状HCV携带者多见②急性丙肝较少见③慢性丙肝表现酷似慢性乙肝,但起病较隐匿,临床症状及ALT升高水平较乙肝轻。丙肝(五)预后HCV感染极易转为慢性HCV感染慢性化率为40%~50%,有报道高达87.5%30%~50%的慢性HCV感染者发展为肝硬化HCV感染者肝癌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乙肝慢性病毒性肝炎定义:肝炎病毒感染后,症状迁延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个月病原体:主要见于HBV、HCV和HDV感染尚无HAV、HEV引起慢性肝炎的证据★许多病人以慢性肝炎为首发表现一、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如无特殊并发症,应以休息、营养等一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1.一般治疗:休息、营养2.对症治疗:选用1~2种药物即可(1)降黄疸药物西药: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中药:苦黄注射液、黄疸茵陈冲剂、丹参等淤胆型肝炎: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2)降酶药物:联苯双酯、水飞蓟类、甘草甜素类、垂盆草或五味子制剂等(3)其他:改善纳差、腹胀、恶心等症状3.抗病毒治疗:一般不需要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治疗的最高目标(不是唯一目标):HBVDNA阴转,肝脏病理改变恢复,病情稳定。三、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病情能否逆转取决于存活肝细胞的数量及其再生能力●治疗原则:及早发现与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防治并发症,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给肝细胞以再生的机会。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甲肝、戊肝———消化道隔离乙肝~丁肝———血液/体液隔离重点人员管理:餐饮、幼托所工作人员二、切断传播途径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的隔离消毒制度及相关措施。2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进行消化道隔离至病后3周。乙型、丙型、丁型肝炎进行体液血液隔离,病人症状、体征好转后可出院。再以家庭隔离方式隔离至病原学指标转阴。3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应彻底消毒。三、保护易感人群1.甲肝的预防被动免疫:人丙种球蛋白主动免疫:基因工程疫苗已应用于临床2.乙肝的预防被动免疫:人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主动免疫:基因工程疫苗——已推广基因疫苗——在研究中3.丙肝、丁肝及戊肝疫苗尚出于基础研究阶段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效果也不肯定肺结核1、概念: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有结核毒性症状、痰菌阳性、X线显示病灶进展或好转阶段。[开放性肺结核]:痰菌阳性。2、临床特征:低热、盗汗、消瘦、乏力和咳嗽、咯血。3、流行病学资料:结核菌特点: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人型。(1)抗酸性;(2)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阴湿环境能生存5个月以上,烈日下暴晒2h与酒精接触2`或煮沸1`均能被杀死。(3)最简单灭菌方法:焚烧。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传播途径: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人体反应性:免疫力和变态反应Ø非特异性免疫力;Ø特异性免疫力:接种卡介苗或经过结核菌感染后将获得。4、临床类型(1)原发型肺结核(Ⅰ型)人体初次感染结核菌引起,多见于儿童。肺原发病灶原发综合征:肺门淋巴结病灶淋巴管炎(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急性: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亚急性和慢性:全身中毒症状轻(3)继发性肺结核:(Ⅲ型)浸润型肺结核: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继发性肺

1 / 19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