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础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染病基础知识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2.隐性感染——临床最常见。3.显性感染——恢复期携带者。4.病原携带状态——携带病毒但能排除病原。5.潜伏性感染——不能排除病原,如:水痘,带状疱疹。6.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7.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8.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9.病原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10.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11.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12.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13.稽留热:指体温升高达39℃以上,24小时变化不超过1℃,如伤寒和斑疹伤寒症状明显期。14.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2℃,但最低温度未达正常水平,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15.间歇热:24小时之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如疟疾和败血症。16.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数日,后又再次出现,如回归热包柔螺旋体所致回归热。登革热也可以见到类似发热。17.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多次重复,可持续数月,如布鲁菌病。18.不规则热:指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没有规律,可见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19.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与皮肤表面相平,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等。20.丘疹略高于皮肤,可以孤立存在或相互融合,见于麻疹、猩红热等。21.斑丘疹为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皮疹,见于风疹、猩红热等。22.出血疹:亦称瘀点,为散在或相互融合成片(瘀斑)的皮下出血。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23.疱疹:指表面隆起,内含浆液或脓液的皮疹。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痘等在病程中可见疱疹。疱疹并发细菌感染可成为脓疱疹,已被消灭的天花可见脓疱疹。24.荨麻疹:为不规则的片块状丘疹。见于血吸虫病、蠕虫移行症、丝虫病和血清病。25.麻疹先见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直到手足心。水痘集中于躯干,呈向心性分布。伤寒玫瑰疹数量少,主要见于胸腹部。26.水痘、风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红热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日,伤寒于第6日出疹。27.毒血症:由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入血。28.菌(病毒、螺旋体)血症:由不在血液中繁殖的病原体进人血液引起,许多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以出现。29.败血症:由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所致,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30.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败血症后病原体到达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迁徙性化脓病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副伤寒丙等感染。31.传染病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型,是传染病中最常见的一型。32.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33.传染病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传染病。3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蠕虫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并殖吸虫病等,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见于伤寒等。35.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大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蠕虫感染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36.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出病原体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37.传染病病原学诊断发展的方向是分子生物学检测。38.特异性抗体检测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39.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常用于诊断消化系统传染病,如伤寒、阿米巴痢疾等。40.怀疑甲肝一般会查IgM抗体,IgM阳性为现症感染;如果IgM阴性,IgG阳性说明以前感染过甲肝,所以只有IgM阳性才能诊断甲肝。41.丁肝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复制和装备,即只有有乙肝的病人才能合并有丁肝。42.HDAg是HDV的结构蛋白和抗原成分,是HDV感染特异性诊断的基础。43.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为4~24周(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7.4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9周(平均6周)。44.急性肝炎总病程一般为2~4个月。45.黄疸前期持续数日至2周,平均l周。46.黄疸期持续2—6周。47.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为50%~70%,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更高,可达80%以上。在我国以HBV或HBV合并HDV感染引起的多见。48.弓形虫脑病首选乙胺嘧啶+磺胺嘧啶。49.因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首选地西泮。50.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表浅、节律不整或紫绀时,可用呼吸兴奋剂,首选山梗菜碱。51.普通型流脑青霉素为首选药。52.普通型流脑氯霉素因有骨髓抑制作用,故不作首选。53.暴发性流脑病原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54.氟喹诺酮类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55.急性菌痢氟喹诺酮类为首选。56.中毒型菌痢儿童首选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57.消毒效果是评价消毒方法是否合理、可靠的最重要指标。58.对易感人群按免疫程序实施计划免疫及必要时强化免疫接种,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重要的措施。59.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60.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相对固定的传染期,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61.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是检疫工作者和传染病医师诊断、追溯传染源、确定检疫期、选择免疫方式的重要依据。62.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63.HCVRNA的出现较抗-HCV早,阳性表示体内有HCV复制,有传染性,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64.HD-AG阳性是急性HDV感染的直接证据。65.持续性高滴度抗-HD或抗-HDIgG是慢性HDV感染的证据。66.流行性感冒潜伏期通常为l—3日。发热通常持续3~4日。6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日,通常在7日以内。68.SARS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69.SARS的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2~10天。70.流行性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71.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为4~46日,一般为7—14日。72.流行性出血热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一般持续3~7日。73.流行性出血热包括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74.狂犬病毒不耐热,40℃4小时或60℃30分钟可灭活。在冰冻干燥条件下可保存数年。75.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70%乙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76.我国由病犬传播的狂犬病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77.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78.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5日,最长可达10年以上,一般1-3个月。79.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疾病。80.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81.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82.东南亚和两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83.乙脑发病人群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84.乙脑潜伏期为4~21日,一般为l0~14日。85.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占70%-80%),多见于深度昏迷的患者。86.乙脑:白细胞总数增高,多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嗜酸粒细胞常减少。87.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7—9月),10岁以下儿童多见。88.中毒型菌痢起病较乙脑更急。89.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预防乙脑的关键。90.流脑潜伏期1~10日,一般为2~3日。91.乙脑有严格季节性,在7~9月间流行。无皮肤黏膜瘀点。92.普通型流脑首选青霉素。93.暴发型流脑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94.伤寒发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95.伤寒潜伏期2~30日,平均l—2周。96.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97.氟喹诺酮类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98.痢疾志贺菌感染病情较重,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病情轻,多不典型。99.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福氏志贺菌次之,痢疾志贺菌最弱。100.菌痢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一般从5月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下降。101.菌痢的主要病变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者可以波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末端。102.菌痢潜伏期一般为l~3日,短者可为数小时,长者可达7日。103.霍乱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104.霍乱潜伏期1~3日,短者数小时,长者7日。105.肾衰竭是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常见的死因。106.及时足量补液是治疗霍乱的关键。107.灭菌法可以杀灭包括细菌芽孢的一切微生物。108.高效消毒法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109.中效消毒法能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110.低效消毒法只能消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性病毒。111.鼠疫(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霍乱等需采用严密隔离。112.破伤风、气性坏疽、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A群链球菌肺炎、狂犬病等需采用接触隔离。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致病菌】1.肝炎: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甲:微小RNA;乙:DNA;丙:黄病毒;丁:缺陷病毒;戊:杯状。(乙肝是DNA病毒,其他是RNA病毒。)甲戊无慢性。2.出血热:汉坦病毒。共13型。我国:1型汉坦病毒(野鼠型),2型汉城病毒(家鼠型)。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3.艾滋病:艾滋病病毒。2型,1和2型。2型主要在西非。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单链逆转录,单干性怪癖;慢病毒科,病程长慢折磨)4.非典: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有包膜的RNA病毒。(冠状有包膜,邪恶又坚固)5.流脑:脑膜炎球菌。奈瑟菌属,革兰阴性双球菌。13个群。我国流行A群。6.伤寒:伤寒杆菌。D群沙门菌,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7.菌痢:痢疾杆菌。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4群(A志贺、B福氏、C鲍氏、D宋内。),国内B群,发达国家D群。产生内外两种毒素。A志贺群外毒素力强,临床最重。8.霍乱:霍乱弧菌。弧菌科弧菌属,短小弓形杆菌,喜碱性。分3群:O1群,非O1群,不典型O1群。(O1: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非O1型:O2-O138、O139;不典型O1:没有致病性)记忆:分型:(1点寒,2爱3乱,4利5肝,13脑热)分类:4病毒4细菌。【传播途径】1.肝炎:甲:粪口;乙:体液、母婴、皮肤黏膜破损处;丙:输血;丁:叮住乙肝;戊:粪口。2.出血热:1.呼吸道2.消化道3.接触4.母婴5.虫媒(母婴呼吸接触虫媒进消化)3.艾滋病:1.性接触2.血液或血液制品3.母婴4.其他4.非典:1.呼吸道2.消化道5.流脑:呼吸道6.伤寒:粪—口7.菌痢:消化道8.霍乱:经口感染。【病理特点和主要病变部位】1.肝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肝,影响到胆。急肝: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炎症:从PN到BN变化;纤维化:纤维化由小到大最后硬化)。淤胆型:肝内淤胆(胆管有胆栓形成,肝细胞内有胆色素淤滞)2.出血热:3个基本病理改变是: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主要病变部位:血管、肾。3.艾滋病: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B、小神经胶质、骨髓干(单干小B)。病理:1.淋巴、造血、神经系统原发病变。2.免疫低下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4.非典:侵染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肾脏远段曲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呼吸、血管、肠道、肾脏、免疫)。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肺的主要3个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重肺细胞脱屑性改变。(记忆:内屑外膜中浸润)。早期阶段:肺水肿伴透明膜形成。淋巴:血淋巴细胞,CD3、CD4+、CD8+T细胞减少。CD4/CD8无变化。5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