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36理论:24实验;0见习:12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考查适用专业:中医专业先修课程: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学前言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现在虽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不再是首位引起死亡的疾病,但许多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仍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已被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新发现的传染病随时都可以传播流行,故研究传染病和学习传染病在当前仍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根据陕西中医学院012版五年制中医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上篇为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介绍传染病和传染病学的概念、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诊断及传染病的防治方法等内容。下篇介绍目前临床上机种最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等内容。传染病学的教学必须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要突出本学科是临床课程的特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传染病防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传染病学基本理论知识,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感染和免疫、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等章节必须作为重点内容组织教学,要详细讲授,力求概念明确,说理透彻,重点突出,对于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技能要求学生掌握。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精细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既要上、下篇联系,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3、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力求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某些章节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除课堂讲授中引用临床实际病例印证所讲解理论外,还须安排部分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临床见习,也可组织学生进行病案讨论,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5、在教学中,应结合讲授课内容,适当运用投影、录像、幻灯等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直观感,加深印象。本门课程使用由陈盛铎教授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传染病学》;计划总教学时数为36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病机制、流行过程、诊断和预防治方法以及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目前几种最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技能,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有效的2预防和诊治。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目的要求]1、明确传染病、传染病学的概念。2、熟悉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变异性等名词概念的内涵。3、掌握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感染过程中的免[教学内容]1、阐明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学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的概念。简述传染病学的任务及意义2、重点讲授感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免疫应答的作用。3、介绍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内涵。具体如下:(1)、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可分为带病毒、带菌和带虫者)和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4)、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与讨论、[计划学时]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判断鉴别传染病的能力。2.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辨析感染过程可能出现的五中表现。认识传染病发病与否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流行过程[目的要求]1、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与相关因素的关系。2、熟悉传染病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几种方式。3、掌握传染病重要病理生理变化的形式及改变。4、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发生所需要的三个因素。`5、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各种因素。`6、明确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等概念的内涵。[教学内容]1、阐述传染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阶段性的特点,讲授感染病发生发展机制中3的相关因素。2、介绍组织损伤发生的方式有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等。3、重点讲授传染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发热、急性期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水电解质代谢及内分泌等的改变。4、重点讲授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5、介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6、强调并讲清楚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等概念的内涵。具体如下:(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急性期改变。(4)、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①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②传播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尘埃等)。消化道(水、食物、苍蝇等)。日常生活接触(手、用具、玩具等,可传播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恙虫等)。输血(制品)、注射和针刺。直接接触。土壤。③人群易感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与讨论、[计划学时]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1、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染病过程中组织损伤的机制既有病原体本身的因素,又和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关,熟悉变态反应的四种类型,及其过程中出现的发热、糖代谢、蛋白代谢、水电解质代谢的机理。2、要求学生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影响流行的两个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第三节传染病的特征[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2、了解传染病常见的临床类型及分型根据。3、熟悉传染病病情发展的四个阶段和常见症状及体征。[教学内容]1、重点讲授传染病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明确传染病与其它疾病区别的方法。2、介绍传染病病情发展的四个阶段,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3、简介传染病临床类型的分型方法及常见临床类型。4、明确传染性、毒血症、菌血症等概念的内涵。4具体如下:(1)、基本特征①有病原体传染病均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②有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污染环境感染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如外来性、地方性、散发性、流行性和季节性等。④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毒素)的特异性免疫。(2)、临床特征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某些传染病存在复发、再燃和留有后遗症。②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出现时间、分布、出现次序、形态)、毒血症状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③临床类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和临床表现的四个阶段,通过基本特征的识别,具有鉴别传染病的能力。通过临床阶段的判别,了解传染病的病程阶段。第四节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最基本的诊断。2、熟悉传染病实验室检查最常用的项目。3、了解传染病诊断的要求和原则。1、了解传染病的治诊原则。2、掌握传染病的治疗方法。3、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简介传染病诊断的几个原则和几点要求。2、重点讲述传染病诊断需要的临床资料、流行病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的有关内容。3、介绍传染病实验室检查最常用的项目及适用范围。1、简介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及目的。2、重点讲述传染病最常见的五大治疗方法。3、原则性的介绍传染病预防的三大措施。[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诊断传染病的能力。了解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传染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认识。5第二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种类及发病机制。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和治疗方法。3、掌握甲肝、乙肝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预防方法。[教学内容]1、简介病毒性肝炎常见的几种肝炎病毒种类及特性;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病理解剖。2、扼要讲述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原则性介绍目前甲肝、乙肝的主要治疗方法。3、重点讲述甲肝、乙肝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临床分型及预防(特别是免疫方法)。具体如下:1、概述(1)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2)各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感染状况和临床转归。2、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嗜肝RNA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2)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完整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包膜上主要由HBsAg组成,核心由HBcAg和HBV-DNA等组成。HBV抗原抗体系统包括: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②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抗-HBc)③乙肝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④PreS1与抗PreS1⑤PreS2与抗PreS2HBV分子生物学标志:HBV-DNA和HBV-DNA聚合酶(HBV-DNAP)(3)丙型肝炎病毒(HCV)系RNA病毒,属黄病毒科。中国大陆以1b(Ⅱ)型为主。HCV是多变异病毒。(4)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需有HBsAg存在才能构成完整病毒。包膜由HBsAg构成,核心由HDV抗原(HDAg)和基因组(一条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5)戊型肝炎病毒(HEV)系单股正链RNA病毒,属萼状病毒科。3、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亚临床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2)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消化道途径。乙、丙和丁型肝炎主要经①输血(制品)、注射(预防、药物、毒品)和针刺(纹身等)②生活密切接触(以性接触为主)③母婴传播。(3)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4、发病机制免疫损伤和病毒直接损伤。65、病理解剖基本病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浸润、间质组织增生等。病毒性肝炎为弥漫性病变,各临床型有其病理特点。(重型肝炎为著)6、病理生理①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②肝性脑病(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其他诱发因素)③出血(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④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⑤肝肺综合症⑥腹水(醛固酮增多、利钠激素减少、门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等)7、临床表现(1)潜伏期(2)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②急性无黄疸型(3)慢性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4)重型肝炎A:分类①急性重型肝炎②亚急性重型肝炎③慢加急性重型肝炎④慢性重型肝炎B:分期重型肝炎的分期(早、中、晚)(5)淤胆型肝炎(6)肝炎肝硬化(活动性、静止性,代偿性、失代偿性)8、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①血清酶的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谷氨酸转氨酶(GGT)。②血清蛋白的检测白蛋白(A)、球蛋白(G)。③血清和尿胆素检测血清胆红素(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④凝血酶原时间检测。⑤血氨(2)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①甲型肝炎抗-HAV-IgM、抗-HAV-IgG、HAV-RNA。②乙型肝炎HBsAg、抗-HBs、HBeAg、抗-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