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传单、伤寒、霍乱、布鲁、败血症)、司杰(流脑、艾滋)王浩然(总论、肝病、出热、水痘、麻疹、休克、犬)七六版权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填空题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由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外来性4.有感染后免疫性(postinfectionimmunity)6.构成传染的因素:取决于三个方面,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7.机会性感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机体不断与各种微生物相接触,逐渐产生高度适应性和斗争能力,有些病原体进入人体互不损害,形成共生状态,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一旦免疫功能受损,平衡不复存在,也可产生机会性感染。8.传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形式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机体的防御机能(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体液成分的溶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和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都能使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②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又叫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改变,也没有任何症状及生化学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已经被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是隐性感染者。③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又叫临床感染,发病了,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④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分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有几种情况:“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暂时携带、长期携带)、潜伏期携带、各种病原携带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以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源。⑤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少康(传单、伤寒、霍乱、布鲁、败血症)、司杰(流脑、艾滋)王浩然(总论、肝病、出热、水痘、麻疹、休克、犬)寄生在机体某一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掉,与机体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在此期间也不排除病原体。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病。9.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致病力取决于病原体的:侵袭力、细菌的毒力、数量、变异性。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10.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机体免疫反应有两种:(1)免疫反应a)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人体内的异物的清除机理,它不涉及到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b)特异性免疫是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变态反应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病原体通过变特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产生各种临床表现,其中以第Ⅲ型变态反应和第Ⅳ型变态反应为最常见。11.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①.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常见有患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②.传播途经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常见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垂直传播③.易感人群(susceptibilityofthecrowd)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人群是由易感这构成的,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当易感者多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流行。12.传染病的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阶段性①,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少康(传单、伤寒、霍乱、布鲁、败血症)、司杰(流脑、艾滋)王浩然(总论、肝病、出热、水痘、麻疹、休克、犬)②,前驱期(prodromalperiod)(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③,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某一传染病特异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出来了,由轻到重,然后逐步缓解。④,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2).病情的特殊表现:发热、发疹(3).病原体在人体扩散表现: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病毒血症(4).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极重型///典型及非典型。13.传染病的诊断:三个方面1.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流行的特征、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接触史、既往史、预防接种史等。2.临床症状和体征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3.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病原学检测可确定诊断,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B超、CT、内镜、核磁等14.传染病治疗1.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2.治疗方法:一般治疗;支持或对症治疗;病原或特效治疗①一般治疗:隔离、消毒、休息、饮食、护理等②支持或对症治疗:高热——降温、抽搐——镇静、呼吸困难——吸氧、心衰——强心、利尿、脑水肿——脱水;少康(传单、伤寒、霍乱、布鲁、败血症)、司杰(流脑、艾滋)王浩然(总论、肝病、出热、水痘、麻疹、休克、犬)③病原或特效治疗:除病毒感染外,都有病原治疗,如青霉素治疗猩红热,氯喹治疗疟疾,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等。治疗包括抗生素、抗毒血清、化学制剂。选择抗生有四个不用:病毒感染不用,发热原因不明的不用,皮肤粘膜不用,不预防用药。需要用抗生素者要求:早期、足量、联合、疗程要够、不要频繁更换。其中,血清疗法:白喉、破伤风要用抗毒血清,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其次还有胎血、免疫球蛋白、学清等。15,传染病的预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乙、丙三大类,共37种①甲类:鼠疫和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②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等城镇要求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③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幼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要求发现后24小时内上报.值得注意的是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报告、控制措施。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6,传染病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管理好病人和带菌者,管理好水源、食物、粪便。2、切断传播途经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3、保护好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进行预防接种,提高自动免疫和被动免少康(传单、伤寒、霍乱、布鲁、败血症)、司杰(流脑、艾滋)王浩然(总论、肝病、出热、水痘、麻疹、休克、犬)疫。第二章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1.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和坏死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食、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有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2、肝炎的病理生理:(1)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由于①胆小管壁上的肝细胞坏死,导致管壁破裂,胆汁反流入血窦。②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导致肝内胆小管胆汁淤积,胆栓形成。③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引起黄疸。(2)肝性脑病:①、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蓄积、②假性神经递质学说③芳香族氨基酸多,支链氨基酸少④、其他诱发因素;利尿剂引起低钾、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以及感染、镇静剂、大量放腹水等都可诱发肝性脑病。(3)出血: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减少2、门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等。(4)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肝肾综合症。主要是内毒素血症引起的,有效血容量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5)肝肺综合症: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6)腹水:见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早期腹水产生原因:①早期腹水产生的原因:由于肾皮质缺血,肾素分泌增多,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钠潴留。利钠激素的减少导致钠潴留。②后期产生的原因: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和肝硬化时增生的结节压迫血窦,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是促进腹水增多的原少康(传单、伤寒、霍乱、布鲁、败血症)、司杰(流脑、艾滋)王浩然(总论、肝病、出热、水痘、麻疹、休克、犬)因。3、肝炎的病理解剖:(1)急性肝炎:主要病变在小叶内,表现为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性变,点状坏死,灶状坏死,肝窦内核细胞浸润,有的可见不同程度的小叶内胆汁淤积。(2)、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呈大块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周围有中性粒细胞侵润,无纤维组织增生,亦无明显的肝细胞增生。2、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50%);小叶周边出现团块状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周围被增生胶原纤维包绕,伴小胆管增生,淤胆明显。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的亚大块坏死或大块坏死。4、病毒性肝炎的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污染食物、疫水史,家族史,受血、不洁注射、静脉吸毒史等2、临床特点:乏力,食欲减退,肝脏肿大,部分病人出现黄疸。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等5、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分期、诊断(1)潜伏期:甲型肝炎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一般为70日);丙型肝炎15~180日(一般为50日左右)丁型肝炎未定;戊型肝炎10-70日(一般为40日左右)。(2)临床经过、分期: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多见,约占急性肝炎的90%以上。①黄疸前期:持续5-7日。甲型、戊型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多缓慢起病,发热轻或无发热。黄疸前期常见症状有显著乏力、食欲减退、厌油食、恶心、呕吐、腹胀等,有时腹痛、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以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少康(传单、伤寒、霍乱、布鲁、败血症)、司杰(流脑、艾滋)王浩然(总论、肝病、出热、水痘、麻疹、休克、犬)②黄疸期:本期持续2-6周。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于数日至3周内达高峰。尿色深黄,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及皮肤搔痒表现。肝区痛,肝肿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少数患者轻度脾肿大。③恢复期:持续2周到4个月,平均1个月。食欲好转,体力恢复,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减轻或消失。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3)、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急性肝炎临床诊断: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纳差、恶心、呕吐等黄疸前期症状,血清ALT显著升高,而无过去肝炎病史者应首先考虑甲型或戊型肝炎的诊断。无黄疸者可临床拟诊为急性无黄疸型甲型肝炎。6、慢性肝炎的分度、临床表现、诊断临床表现:(1)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2)分度:①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或2项轻度异常。②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③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3)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