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1、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infection):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3、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指又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4、复发(relapse):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5、再燃(recrudescence):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6、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7、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病死率100%。8、肥达反应(Widaltest):又称肥达试验,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测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9、猩红热(scarletfever):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退屑。填空1、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3、C区由前C基因(编码HBeAg)和C基因(编码HBcAg)。4、麻疹皮疹的出疹顺序: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5、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三大主症:高热、抽搐、呼吸衰竭。6、艾滋病的易感高危人群: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7、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8、猩红热的治疗:目前多种A组β型链球菌扔对青霉素敏感。问答题1、感染过程中病原体致病能力(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③数量:同一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和致病能力一般成正比④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或遗传因素发生变异。2、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分类及治疗原则(病例形式)、①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诱因,起病2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②亚急性重型肝炎:亦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急。首先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证候者称腹水型。③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④慢性肝衰竭: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减退致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治疗原则: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有条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行肝移植治疗。3、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症①HBVDNA≥10的五次方拷贝/ml②ALT≥2*正常上限③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G2炎症坏色④丙型肝炎HCVRNA阳性。4、下列情况不宜用干扰素(IFN-α)①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②失代偿性肝硬化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④有重要器官病变:有心、肝、肾代偿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5、IFN-α的不良反应①类流感综合症②骨髓抑制: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③神经精神症状④失眠、轻度皮疹、脱发⑤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溶血性贫血、I型糖尿病等应停药。6、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170多种脊椎动物可感染汉坦病毒,主要为啮齿类,其他包括猫、猪、犬和兔等。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林区以大林姬鼠为主。由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液和尿液中携带病毒,所以人不是主要传染源。7、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和少尿期的临床表现发热期:①发热:多数患者起病突然,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3~7天。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②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眼眶疼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三红征):主要表现为出血、充血、渗出水肿。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重者呈醉酒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④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少尿期:一般认为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出现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少尿期一般发生于5-8日,临床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8、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的治疗原则“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9、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许多动物(猪牛马羊鸡鸭鹅)都可以是本病传染源。10、艾滋病的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发病率跟性伴侣数量、性伴侣的感染阶段、性交方式和性交保护措施有关②经血传播:共用针具、吸毒③母婴传播:胎盘、产后血性分泌物、哺乳④其他: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污染的器械等。11、伤寒的传播途径伤寒杆菌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体。①水源被污染,最重要途径②食物被污染,有时引起食物型暴发流行③日常生活密切接触④苍蝇和蟑螂等媒介。12、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一、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最早的症状是发热,热度呈阶梯型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酸痛、消化道症状;右下腹可有轻压痛。二、极期:病程2~3周:①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型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有谵妄、颈项强直甚至昏迷③相对缓脉:心肌炎时不显示④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主要分布于在胸、腹及肩背部,压之褪色⑤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差,舌苔厚腻,多便秘,偶腹泻,腹部不适,右下腹可有深压痛⑥肝脾肿大,肠出血、肠穿孔多在本期出现。三、缓解期:病程第四周。发热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四、恢复期:病程第五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13、霍乱的临床表现(分期)一、吐泻期:①腹泻:发病的第一个症状。其特点为无里急后重,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排出的粪便初为黄色稀便,后为水样便,以黄色水样便多见。严重者排出白色混浊的“米泔水”样大便②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不伴恶心,多为喷射性呕吐。二、脱水期:①脱水:分轻、中、重三度。轻度脱水,可见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略差;中度脱水,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哑,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则出现皮肤干燥,没有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②循环衰竭:可出现失水性休克③尿毒症、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意识障碍④肌肉痉挛:大量钠盐丢失所致。表现为痉挛部位的疼痛和肌肉强直状态⑤低血钾:肌张力减弱,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心律紊乱等。(3)恢复期或反应期:腹泻停止,症状消失,逐渐恢复。可出现反应性低热。14、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痢疾杆菌为格兰阴性杆菌,我国目前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多不典型;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可引发严重症状。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病例)一、普通型:①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②败血症期: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40℃左右,伴明显毒血症症状,如头痛、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患者可以皮肤、眼结膜、软腭黏膜的瘀点、瘀斑,开始为鲜红色②脑膜炎期: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状,烦躁不安,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炎刺激征,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④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好转。二、暴发型:①休克型: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皮肤、黏膜的广泛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随后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易发生DIC②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害,除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可反复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重者有脑疝③混合型:病情极重。三、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症轻微。四、慢性型:不多见,成人较多,病程可达数周甚至数月。未知1、病毒性感染的传播途径①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②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