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引言传统媒体主要有声音、图像还包括电视、收音机等、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则集声、图、动画等于一体,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但是多媒体并不能取代传统媒体。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又一重要的传媒形态。面临巨大冲击之时,做为强势媒体的电视,已经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功能,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介的“新”指的是它与“传统媒介”的区别。这些区别,除了因新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易检索性”、“高交互性”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具有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异步性以及新的传播效力等传播学意义上的特征。随着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传媒业充斥着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几乎所有关于传媒产业未来的构想都与新媒体和新技术有关:移动电视、3G手机、数字电视、电子图书……等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相对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压力。新媒体发展势头不可抵挡,相形之下,传统媒体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究竟会是怎样的呢?一、传统媒介(一)什么是传统媒介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平台的媒体,主要包括报刊、户外、通信、广播、电视及自媒体以外的网络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二)组成内容传统媒体主要有声音、图像还包括电视、收音机等、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则集声、图、动画等于一体,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但是多媒体并不能取代传统媒体。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又一重要的传媒形态。面临巨大冲击之时,做为强势媒体的电视,已经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功能,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主要特点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以多媒体和全媒体为发展方向,加速传统媒体升级和战略转型。但如何转型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一个难题。以下为中国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途径。1.多媒体的优势资源优势,内容丰富;时效优势;互动优势与高度的参与感;全方面服务。2.网络媒体的三大不足缺乏严谨性;缺乏深刻性;缺乏权威感。3.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传统媒体的特长;丰富的经验。二、新媒介(一)定义新媒介(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NewMedia)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2)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3)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在这个界定中,数字传输与数字制作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指标。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二)概述新媒介(NewMedia)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新媒体的定义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介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足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另一种比较技术层面的定义中,新媒介被阐释为“TMT”。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com)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比较热门的新媒介不下3O种,如: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V、博客(blog)、播客、网络电视(WebrV)、电视上网、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JaLtl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words)、虚拟礼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其中既有新媒介形式。也有不少属于新媒介硬件、新媒介。(三)特点较之于传统媒介,新媒介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周进指出,新媒介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介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郭炜华认为:“新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介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介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介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介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介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三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一)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对比分析1,、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物,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以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等。新媒体大多都呈现出无纸化和虚拟化状态,许多受众因此对其产品或服务抱有怀疑态度。相对来说,传统媒体具有感性特征,报纸杂志会是拿在手里可以感受到的。而且,新媒体相对操作者的物质设备,文化水平都有一定要求,而传统媒体有益携带、阅读或收听方便而且成本低廉的优势。2媒体内容新媒体过于开放,必然会导致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容流入传播体系,造成不良的后果和影响。传统媒体因为受技术和政策的制约,内容相对来说较少。但是较少的内容资源恰恰成了传统媒体有力的竞争武器。受到政策限制,目前新媒体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传统媒体。3媒体市场传统媒体目前大多数是国有的,因此,传统媒体面对市场竞争较小。新媒体是开放性的,市场竞争很激烈。例如互联网从一诞生,就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竞争有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政策及法律保护,缺少市场的保障,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威胁。4媒体受众CNRS(全国各城市居民媒介与消费调查)近几年数据显示:其一,报纸到达率停止下跌;其二,阅读媒体网站新闻在2007年跃升为第五大上网目的,网络从精英走向大众,且与传统媒介日趋竞合;其三,传统媒体受众中的网民中,杂志网民比例最高;其四,开车族对广播的热情不减,广播仍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其五,在绝大数时段的电视观众保持基本平稳,而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有集中趋势。由此可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掌握着不同的受众群。5媒体管理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传统媒体清晰的管理机制保障了“把关人”的地位,确保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使传统媒体更加规范与严谨。新媒体由于管理机制的模糊和平台的开放性,导致其“把关人”地位发生变化。首先是使把关的可行性弱化;其一,新媒体的海量时空范围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其二,高速高效的新媒体无暇把关,其三,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其次,把关角色人泛化。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新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对于网络上的报告,总是要在传统媒体上求告后才肯相信。这一现象说明,由于新媒体管理机制薄弱,把关人地位弱化,导致其公信权威性的弱化。(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融合。1.从媒体形式互补的角度进行融合。其一,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其二,传统媒体与手机融合。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融合是较之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为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其三,多媒体的融合。多媒体的融合更有利于各媒体的发展,实现多方获益。2.从吸引受众的关注的角色进行融合。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吸引受众,新媒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吸引受众。两种媒体可以互相依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东方卫视《我型我秀》节目为例,除了传统媒体电视播出之外,东方卫视还将这一节目通过短信互动、手机媒体、宽频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播映,设置了网络点播、幕后花絮、在线直播、选手博客、会员用户上传歌曲、投票、论坛几大板块。3从信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融合。新媒体的许多内容都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述,使新媒体的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相结合达到信息共享。例如,电子报纸在印刷报纸的基础上,适应电脑网络的内容与形式上的需求,出版同印刷版有所不同的网络版,在内容上,网络版可以不受限制,依托报纸的新闻内容,发表详尽的深度报告和背景资料,还可以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供生动的声音、影像服务。结论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关系式相互衬托,相互依托,互补互助的关系。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会相互融合。从媒体形式互补的角度进行融合。从吸引受众的关注的角色进行融合。从信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融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