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平原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大纲要求:结合黄淮海平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主要方法和成就。重点:1.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背景。2.影响本区农业发展的“旱涝、盐碱、风沙”三大障碍及其成因。3.人类活动对本区的影响。4.治理中、低产田的意义、方法。难点:1.掌握学习方法。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是一个案例,要用案例学会学习类似的知识的方法。2.综合性强。本单元作为案例,涉及国土整治的方方面面,综合性很强。3.分析方法的掌握。疑点:1.中低产田的分布在理解上一定不能局限于黄淮海平原,我国中低产田的分布很广泛。2.中、低产田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3.旱涝、盐碱、风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单元知识与相关单元知识的关系:本单元是对第一单元区域差异的呼应,而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地形、气候都与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相联系,成因上与高中一年级地理的地质作用中内外力作用相联系。知识结构如下:学习方法:学习本单元,首先要掌握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地形,对黄淮海平原的地势要理解其具有的宏观上平坦、微观上起伏不平的特点。要突出黄淮海平原的洼地,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的治理地理背景综合治理冲积平原旱涝、盐碱、风沙集中分布区限制因素治理要点低湿地治理盐碱地治理低湿洼地、重盐碱地、风沙地自然特点、指导思想、模式意义、成因、特点、关键、方法、措施范围、特点、结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低洼易涝、干旱缺水、过沙、盐碱化2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理背景和基础。应该结合地图,针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形态、结构、形成等内容,结合当地的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及相互作用,理解当地中低产田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地区,通过有关图表的阅读,分析了解黄淮海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中、低产田的中治理提供条件,中低产田形成的思路要明确:华北平原——地势低洼,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变率大——产生旱涝、盐碱、风沙地,进而造成中低产田集中。学习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湿以地理背景为基础,从实际出发,抓住中低产田形成的主要矛盾,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找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图表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出治理的思路有两条:1.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治理,2.因地制宜进行开发。这一内容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又是难点。学习时不久要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还要掌握分析方法和治理措施。在分析原因时,要以背景知识提供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学习综合治理措施时,主要以案例的方法为主,提高案例的分析,学习综合治理的思路。具体措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对鱼塘——台田和调控水盐的形式和方法也要有所了解。学习目标:知识要求:了解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地形、气候。结合黄淮海平原的实际例子,了解中中低产田产生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中低产田的主要方法、措施,以及我国在治理中低产田方面的水平与所取得的成就。能力要求: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国土整治中调查研究是必须的,是前提。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具有针对性。德育要求:从黄淮海平原的实例认识到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不同,区域整治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认识人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而且改造的方法和措施以及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1.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和组成:范围:黄淮海平原又称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组成: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高含沙量河流共同冲积而形成的典型的冲积平原,由缓斜平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和燕山山麓)、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滨海平原(渤海沿岸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等)三部分组成。地势: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2.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1)形成原因3因素灾害自然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气候地形干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不足。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洪涝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变率大,多暴雨。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蓄洪、泻洪能力不足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下洪能力下降。风沙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易起沙;春季多大风。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缺乏风力屏障不合理的开垦,出现沙荒地,使风沙肆虐。盐碱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致使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2)影响黄淮海平原上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使得这里的主要农产品产量、人均收入等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就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受灾较重的涝洼地、盐碱地和风沙地。3.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黄淮海平原地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但不同的地域单元,土地质量不同,农作物产量也不同。(1)高、中、低产田的分布如表:地域单元土地质量及农作物产量缓斜平原土地质量较高,能够比较充足地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成为高产田。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土壤或土壤环境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2)中低产田的限制性因素限制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干旱排灌条件很差的低洼地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或旱灾风沙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瘠薄土壤肥力比较贫瘠的土壤类型,限制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人为因素只用不养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日益下降不合理灌溉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渍化。(3)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治理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黄淮海平原后备耕地不足,现有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很多,因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4其次是黄淮海平原现有耕地中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种植业的关键。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1.低洼地的治理与开发教材以辛店洼为例介绍了黄淮海平原低洼地治理的背景、方法和效果。(1)低洼地治理开发的原因——辛店洼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①地势低平,辛店洼洼地海拔17。5米,洼缘海拔19。5米,是全市最低点。教材66页图。②渍涝的成因季节河流水位地下水变化结果冬季和春季(旱季)河流水位下降,基本与洼地高程持平,河水不会倒灌入洼地下降洼低盐碱化夏季和秋季(雨季)河流水位上升,高于洼地高程,河水有时灌入洼地上升洼低沼泽化,洼缘盐碱化③土质好、水源足、水质好:成土母质是黄河冲积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2)低洼地治理开发的方法——鱼塘—台田模式(塘田模式)图如教材66页下图。项目内容指导思想因洼制宜生态模式成鱼养殖塘每个约0。3公顷,根据生物的不同习性养殖不同的家禽和鱼类。台田高1。5米—2。0米,根据需要在台田坡地和台地上种植不同的植物。种养结构鱼塘表层养鸭,上层养白鲢和鳙鱼,中层养草鱼,底层养鲤鱼和鲫鱼台田果(苹果)粮(玉米、小麦)间作,果棉间作,果菜(韭菜、白菜等)间作,果草间作。立体种养模式鱼—果—粮,鱼—棉,鱼——果—菜,鱼—果—草治理效果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教材以北丘洼为例介绍了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开发的背景、方法和效果。(1)盐碱地治理开发的原因——北丘洼严重的盐碱危害北丘洼土壤盐渍化严重,盐碱化土地占了可耕地总面积的91%,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地占了可耕地总面积的25%,北丘洼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面积的盐碱地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且品种单一,农民的经济收入低。(2)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水盐运动土壤中盐分的迁移又称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使其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3)盐碱地整治方法——调控水盐运动北丘洼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是水盐运动,因此整治盐碱地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采用工程、生物和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地调节和控制土壤5中的水盐运动。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使土体脱盐,人们通过实践创造了许多使土体脱盐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表:方法做法目的适用地块引淡水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农作物、林木根区土壤含盐量土体脱盐低产田盐渍化荒地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咸水淡化、土体脱盐重盐渍化荒地农田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低产田盐渍化荒地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林网),果与椿、棉间作,培肥、使用良种等巩固水盐调节效果,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中、低产田3.归纳总结,掌握运用案例分析,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学习本节内容要善于运用个案分析和以点带面的思维方式。例如辛店洼鱼塘——台田治理模式,之所以在黄淮海平原低湿涝洼地具有推广价值,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二是经济活动的相似性。学习本节内容要注重对课本插图的分析,通过对示意图的理解与分析,掌握相关知识。例如:根据辛店洼某一地形断面(AB)与水位示意图,可做如下分析:①由图可知冬春季为低水位,河水不会倒灌入洼;夏秋季高水位,河水会倒灌入洼,地下水升高。②由①可分析出辛店洼发展农业有两大危害:一是涝,二是盐碱。夏季涝。春旱期间土壤盐碱化。③辛店洼治理“涝”(即低湿地),其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分析鱼塘——台田示意图。④治理盐碱地的方法,可分析北丘洼的治理经验和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不但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把本节内容融为一体。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大纲要求:结合南方低山丘陵等实例,理解山区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重点:1.本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及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2.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难点: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2.本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3.分析方法的掌握。疑点: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原因。本单元知识与相关单元知识的关系:6本单元较详尽地阐述了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地理背景,资源优势及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治理方案。较之前面单元的内容更丰富,而且与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的联系更紧密,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可以借鉴第三单元,并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知识结构如下:学习方法:本单元共有两节,第一节是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背景知识,这是第二节综合开发的基础。学习时,必须通过对有关图表的阅读、分析,从南方丘陵地区所处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类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理解南方丘陵山区时我国农业开发潜力大,难度小的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好,自然条件优越,投入相同的资金,治理效果明显,自然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对于第二节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和合理的利用丘陵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经济日益繁荣。因此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是本单元的关键和立足点。我们在学习时,要明确思路,是针对当地山地比例大的特点来发展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但由于地区条件有差异,立体农业的具体方案各地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另外本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很多,其中以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要采取与黄土高原地区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学习,找出两地的异同点,更好地运用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特性,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本单元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单元后,应掌握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资源具有多样性、不稳定性和组合性的特点。这些都源于它的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为其立体农业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若人类利用不当,则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南方低山丘陵的实例来理解山区开发所面临的问题。掌握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并能具体的分析。掌握南方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是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地理背景农业资源综合开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