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专项训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专项训练》(温州中学朱思吴)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②。以吾从大夫之后③,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注】①颜路:颜渊的父亲。②吾不徒行以为之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替他买椁。③从大夫之后:在大夫行列之后随行的意思。(1)颜渊身上有哪些品格让孔子非常欣赏?至少写两点。(2分)答案:(1)为人勤奋好学;非常尊重、拥护孔子,重师道;生活贫困、却以苦为乐,积极乐观;道德高尚、践行仁德;性格谦虚内敛;有君子风范等(大意符合即可)(2)评析孔子不为颜渊做椁的行为。(3分)答案:(2)析:孔子这样做不是舍不得自己的车,而是因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大夫之后,他平时坐车出行,这样才符合一个士大夫的身份,而这样做才能维护礼制。评:在这个两难选择前,孔子选了维护周礼(社会制度),而放弃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可见他不为个人私欲而放弃自己坚守的原则。(一点2分,两点3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①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②,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程子曰:“知之眀,信之笃,行之果,天下之达德也。若孔子所谓‘成人’,亦不出此三者。……若今之成人,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则又其次也。”(朱熹《论语集注》)【注】①文:纹饰,这里作动词,引申为增加。②久要:长久的穷困生活。言:诺言。③程子:即程颐,宋代理学家。(1)两个材料中多处出现“成人”一词,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说明成人的意思。(2分)答案:(1)成人指的是德术兼备、内外兼修的全人。(翻译原文,缺少概括不给分。答案要点“全”1分,“德术”“内外”等词1分。)(2)孔子与程子都有理想的“成人观”,但同时又都界定了所谓“今”的成人观,对于“今”之成人观,请简要评析孔、程二人现实的成人观有何不同?答案:(2)对于现实的成人观,孔子强调现实的成人观不必墨守成规,根据现实生活的特点和需要提出来的。而程子认为达不到理想的成人观便是不够完美的,是为“次”。孔子无疑是正确的,更为实际,因为人才的培养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人才必须符合现实社会的要求,而程子的观点会造成现实中做人求全责备却终难以实现的怪圈。(答案要点:分析孔子现实成人观1分,分析程子现实成人观1分,做出评价1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注】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1)第一段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1分)答案:(1)民本思想(2)两个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孟子的思想是对诸侯王(君王)的规定,认为他们应当以百姓的乐、忧作为自己政策的出发点,与民同乐。而范仲淹的言论则是对士大夫的使命的定义,强调知识分子要先于百姓忧、后于百姓乐,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悲壮情怀,具有强烈自我牺牲精神和知识分子使命感。(答案要点:针对对象各1分,精神内涵分析各1分。)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②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③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燕国)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齐)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战国策·燕一·燕王哙既立》)【注】①假:凭借。②待:等待,引申为依靠。③赡:充足(1)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政治主张?(1分)答案:(1)仁政或王道思想或以德服人(答反对战争不给分)(2)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孟子的王道观。并评析孟子为什么会支持齐(宣)王去攻打燕国。(4分)答案:(2)第一问:孟子反对通过战争称霸,尤其反对假借仁义为名的不义战争。主张以德服人,使他国人民心悦诚服。第二问:孟子支持齐国攻打燕国,是因为燕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希望能得到明君解救,而孟子认为齐王攻打燕国是行仁义。说明孟子也并不是一味反对战争,只要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战争,他也是支持的。(每问各2分。)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①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注】①景春: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著名的说客。张仪:纵横家的主要代表。②广居、正位、大道:朱熹分别注释为仁、礼、义也。(1)文中划线处天上恰当的词句。(2分)答案:(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两个给1分,对三个给2分)(2)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简要评析孟子和纵横家对大丈夫的定义?(3分)答案:(2)析: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是能对天下广行仁义之道,也就是推行仁政。而纵横家们则认为大丈夫应该用权力掌控天下。(1分)评:对于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而言,纵横家们的实用主义符合了霸权思想的主流,更易为时代所容纳,被君王赏识。孟子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王道观点的具体化,具有理想主义的光环,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却很容易屡屡碰壁,但是却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影响深远。(2分)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①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孟子·告子上》)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中》)子墨子曰:“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注】①放:丢失。(1)孟子和墨子对仁义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答案:(1)孟子强调人是一种内心态度,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墨子强调仁义都应该对百姓有实际意义,从利的角度谈仁义。(写到一点2分,写到两点3分。)(2)你更加认同谁的仁义观,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分)答案:(2)孟子和墨子的仁义观各执一端,各有侧重,一个重精神追求,一个重实际意义,所以本道题是开放题。看法阐述需要讲到各自观点的优势所在,言之成理即可,要适当结合现实问题。(讲述观点1分,结合现实1分。)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①者也。”(《孟子·尽心》)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②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③;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间世》)【注】①人:他人。②生:生存。③载:取。(1)这两则材料反映的都是观。(1分)答案:(1)人生观或处世观(2)简要评析两则材料中人面对“天下无道”时态度的区别?答案:(2)析:孟子的认为在天下无道时,应该要为着以身殉道,也就是要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捍卫理想和道义。评:这是一种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值得后人敬仰。析:楚狂接舆则认为在天下无道时应苟全求生,因为在乱世的洪流之中,个人即使是圣人也是无济于事的。评:庄子的作品中反映的是一种躲避现实的避世精神。(每点2分,析与评各1分。)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②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礼记·学记》)【注】①庸:功劳。②说:通“脱”,解脱。(1)两则材料内容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2分)答案:(1)第一则材料强调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二则材料则侧重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明学习效率问题及对老师的影响。(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3分)答案:(2)这句话以敲钟来形象比喻学习的过程。(1分)学生在把握老师特点的前提下,提出好问题,老师就能给出更多回应。(1分)与此同时,敲钟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能否从容“尽其声”,实际上意味着学生能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老师的回答。(1分)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荀子·大略》)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1)找出源自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成语。(1分)答案:(1)熙熙攘攘(2)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简要分析荀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4分)答案:(2)荀子认为对于义和利的追求是人天生的本性欲望,这种本性不是任何人能够改变的,但是人们倾向于义还是倾向于利则是可以通过外界环境引导改变的。(2分)追求利和追求礼并没有矛盾,恰如司马迁所说利却能让社会更加注重礼,所以只要社会能恰当地引导两者关系,社会既可以获得物质文明的的进步,也可以实现精神文明的丰收。(2分)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①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荀子·性恶》)【注】①扰化:教化。(1)关于人性的问题,有多种说法,荀子主张说。(1分)答案:(1)性恶或人性本恶(2)概括材料主要观点,并谈谈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答案:主要观点:人性是恶的,因此需要通过礼义、教育等手段来改变人性,使人成为君子,并使社会达到治理。(2分,提到手段1分,谈到结果1分。)在现实中,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成为圣人,相反,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的恶的一面很容易暴露出来,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则应该强调建立一套合乎社会需要道德规范/制度/价值观,并且要加强教育,使人们积极向善。(2分,现实意义应围绕三个点展开:认识现实人性、价值观建设、加强教育,一个点1分。)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茍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管子·权修》)(1)请写出源自该文段的一个八字成语:(1分)答案:(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概括本段文字的主旨,并谈谈你如何看待“我茍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这句话。(4分)答案:(2)主旨:培养人才很艰难,而人才的意义则很重大。(2分)这句话表明管仲一方面肯定了人才培养的重大作用,“如神用之”意味着人才有神奇的功用(像神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管仲认为只有那些诸侯王(国家)才能有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