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姓名:李正松学号:20140557022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国传统民居概述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居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早、分布广,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经济状况与人文背景各异使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与景观特征。如: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住宅样式———木构架庭院式民住宅。这类型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一带的三合院住宅为典型代表。通过合院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中强烈的礼教思想。房屋沿南北轴线建筑正房、正厅、东西两边为厢房,结合倒座房四周围合,房屋向内形成庭院,使形成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关系。与四合院民居在空间布局中较为相似的有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对称,按照主次分明的伦理思想将主厅堂排列在主轴线上,但庭院内高而狭小,形成天井,形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向内排水系统。与四合院不同,江南庭院利用天井排水、采光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从而调节室内气候。我国有一类以防御为主的住宅,来自于福建的土楼民居。土楼民居为客家人的住宅样式。由于客家人受战争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创建了此种独特的建筑样式。土楼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土楼向内形成庭院供人休闲,楼内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如遇到战事,以楼内的供给可以维持土楼内居短时间的生活要求,对外封闭,防御性极强。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用竹、木等材料建造的楼式,这种独特的建筑民居被称为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将底架空,下层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此种住适应了野外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可达到防虫蛇野兽的侵扰,提了隔潮性能以依山就势的方式满足了少数民族野外居住的条件。同样受到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在我国陕北、陇东、晋中、豫西以及新疆吐鲁蕃等黄土层较厚地区建筑材料相对匮乏,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利用黄土壁立而不倒的特性向内水平挖出拱形窑洞,形成了窑洞式住宅。窑洞节省了建筑成本且施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实用。从我国传统民居住宅来看,大部分民居都是就地理环境的特点就势建造。传统民居蕴含的筑艺术、环境特点、空间布局、居住方式村镇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交通设计系统,鲜明地展现出典型的民族文化、乡土特色和生态特点。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居住科学的代表,是社会学的活化石,是建筑艺术的奇葩。民居保护是价值传承的前提条件传统民居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本文主要指保存完好的民居)有着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实为不易。那么,对民居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立法是对传统民居的有效保障。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因为盲目地追求现代和繁华,大批传统建筑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大容积率的高楼。于是,原有的历史文脉丧失殆尽,城市面貌趋于一致。为了拓展传统民居村落的旅游业,开发商在古建筑群周边或内部大量兴建服务性建筑,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往往缺少深入的规划设计,没有整体的文物保护意识。村民为了私利,也把古宅随意改造成商店或旅馆,破坏了古民居的结构和原始功能。为了保护传统民居的原始状态,科学发展旅游对健全立法提出新要求,对传统民居的管理模式、宣传模式提出新要求,也对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新要求。有很多未被发现和开发的古民居,要注意保护的方式与方法,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被逐渐破坏,从而导致文化链条的断裂和文化基因的缺失。第一,成立专业的民居调查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发现和统计工作,对我国现存的传统民居构建详实的数据库系统,通过文物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展开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把数据库链接到网站上供老百姓监督和保护。第二,我们对古民居要如实地进行保护,对已经破损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我们必须本着“保护第一、开第二”的原则,明确积极的保护观念,吸取文化精髓,依托地域特点建立与本土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如实地展现传统民居的魅力。价值传承分类表现美学价值传承秩序美流动在民居建筑中。中国传统民居多以轴线对称为主,结合宅基地型,辅以变化。无论是单一式民居还是复合式民居,都以正屋和庭院为主要元素,在平面上按照轴线反复布置,或者左右对称并置。在反复中突出主要院落,以之统帅整个民居精神。这种以强调理性布局秩序的手法,追求一种“礼制秩序”。这种形式的美与人们日常生活情态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民居本身具备了生命意义。和谐统一美时时体现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先民们极其重视民居聚落在选址、布局及营造单体建筑时因地制宜和自然天成,力图创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趣。如江南民居的轻巧秀丽、因山就水,中原民居的古朴浑厚、排列有序,边远地区民居的就地取材、顺应自然。对立统一美反映在民居的构成和装饰中。民居的对外封闭、开敞,正房高大、左右两厢形成院落的大小等次变化。这些处理手法有效反映出民居的主体空间,节奏丰富、整体统一。山墙、门窗、隔断、梁枋等元素的装饰与朴素的墙面、单一的建筑色彩产生着强烈的繁简对比,令民居建筑多了更多细部情趣,赋予朴实的建筑以韵律美。科学价值传承先民们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于乡土地域条件的民居建筑方法。因地制宜、相地构屋、就地取材、合理用材的营造方法,包含了科学的建造理论和朴素的生态意识。比如:聚落选址、住宅营建之前要观察风水,力求“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确保日照的充足,合理利用现有水源,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获取人居环境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山的围合,水体的临近,植物的结合,保护着小气候的稳定。巧妙利用地形,有效节约土地。各个地域的建筑结构随着不同的地形和景观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如干阑式建筑依山而建,在复杂的地形中以吊脚楼的建筑结构样式适应不同地势的需求,使居民的生活空间不受潮湿与蛇蚁的侵扰;皖南民居中的天井,可满足采光、通风、换气等作用;四合院中院落空间可充分借助自然种树养花,为居民提供一个日晒、休憩和信息交互的空间,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交流的需要。传统民居再利用旅游利用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旅游业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步形成以乡村度假、乡村俱乐部与会所、乡村康体养生、乡村露营地、乡村山地休闲、特色文化村落、乡村主题庄园、现代化生态园、科技园区、农家乐等多样化、立体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注入现代休闲旅游观念,构建以乡村体验为特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发展的推动力,推进旅游产品从传统的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医疗康体等高层次的功能拓展,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行业协会的建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建立当地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对外统一媒体宣传,并制作光碟、指南以及举办休闲农业推介活动。发挥现代网络平台的作用,制作乡村旅游网站,将乡村旅游产品入网,并设立网上预定系统,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营销力度,促进农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生态环境产生矛盾。乡村旅游的迅速升温给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耕地减少,植被被践踏,生活垃圾废水增加,人满为患,噪音、车辆尾气对空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开发商、经营者、旅游者既要有环保意识,又要有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