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一、填空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P8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P16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P18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P22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P37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P46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80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P81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P116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P126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P131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P132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P137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P138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P138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P13919、审美经验的最根本的实质是它的实践性。审美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P27320、审美经验现象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等。P2802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P28322、黑格尔将感知称为“认识性的感觉”。P28423、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P30324、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P394225、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美育书简》),由27封书信组成,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出现。P39626、席勒:分裂的任性分别受制于两种活动,一种是感性冲动或物质冲动,一种是形式冲动或理性冲动。27、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著名主张。他把美育称为“美感教育”,有《美育与人生》一书。P4082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明确提出了“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P41029、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P9330、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P9531、审美活动是真正与人相通的活动。P6532、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P15133、悲剧的分类: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悲剧。34、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是情感教育,是艺术教育。35、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36、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二、名词解释1、审美现象历史性——指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P122、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P64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喜悦感。P684、人生境界——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包括着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的境界。P765、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P936、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P937、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P958、价值——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P1049、审美惊异——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P11810、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P11911、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它与遮蔽、晦暗不明相区别,所谓走向澄明之境,亦即揭开遮3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P12212、崇高——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P19513、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P19714、气韵——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P23715、意境——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佛家的境界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认识。P24716、比德——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17、完形——乃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一方面指人的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另一方面则是指知觉活动总是倾向于通过修正和改造感觉材料来把握对象的完整形式。P28518、“移情说”——代表人物是立普斯,即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P28919、“同构说”——由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指出,即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特征,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有同构对应关系。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P29020、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P30321、坐忘——是庄子提出的重要的美学观点,指审美主体由身到心,到气、到虚无感知事物的过程,审美主体最后进入虚静心灵、物我两忘的境界。P40322、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P42023、寓教于乐——由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三、简答题1、审美关系的特点:P5(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包括外在自由和心灵自由。(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具有超功利性。Eg:食物的色香味形,食物具有审美性。(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4Eg:对夕阳的吟诵,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2、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P10(1)静观关系。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始终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超功利态度来对待对象,通过对于对象形象的观照、感悟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而审美对象的形式是超功利的,对这种超功利的形式只可静观。(2)对话关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能够从对象上直观到自身,领悟到与自身存在息息相关的意义和意蕴,从而产生共鸣,形成交流、对话的局面。如:柳——送别。(3)存在关系。审美主体从对象身上发现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从而忘我地投入到“存在”或者“道”境之中。3、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有何意义?P15(1)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审美现象是历史性的,是由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所决定的。(2)理解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美学的发展演变。(3)让我们探索美学问题时,把眼界扩大、放远,从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的广大领域着眼,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着眼,来审美和理解审美现象和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4、什么是美学?(美学的性质)P25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5、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P28(1)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①柏拉图:美是理念;②亚里士多德:美是完善。(2)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①英国经验主义派:美由快感决定。②大陆理性主义美学:美是理性。③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美在关系。④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直觉说、孤立说、内模仿、移情说、心理距离说、集体无意识等。6、中国当代美学包括三个阶段:P48①20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5②70年代末至80年代③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7、中国美学大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学派?P48答: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核心问题是美学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称学派。(1)主观论美学吕荧:“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高尔泰:“美是主观的,美感等于美”。(2)客观论美学蔡仪:美在客观。(3)主客观统一美学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的。(4)实践美学李泽厚:美就是这样一种人类实践即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客观社会属性。8、美学的哲学基础的建立,为什么必须从人生在世入手?P56首先,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地存在,世界也不能离开人而单独地存在。一切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形态都在人生在世中发生、生成,因而都必须从人生在世出发来理解。其次,人生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