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发展的结构转换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转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讲:发展的结构转换: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转型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乡村如何转型6.1农业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的“四大贡献”:(一)产品贡献农业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在工业化初期,作为原料的农产品供给是工业区位的决定因素。(因为,原料以及相关运输成本成本在工业生产成本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增长决定了相关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和增长。(二)“要素贡献”(Factorcontribution)(a)土地贡献:要求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相应提高(即提高土地生产率;(b)劳动力贡献:要求每个人的产出水平相应提高(即提高劳动生产率);(c)资本贡献:农业剩余贡献。农业以各种方式为现代制造业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的初始资本积累。在一些LDCs,农业的资本贡献带有某种强制或被动性,因此,农业作出资本贡献时,自身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税收、价格、储蓄方式)【Data1:】1952-1990年间,我国政府通过税收方式转移的农业剩余达1,527.8亿元。1952年,我国汲取农业剩余折合人民币为:24.56亿元人民币;1990年为726.45亿元人民币;累计总量达8708.52亿人民币。1969年以前,中国农业储蓄水平极低,经常是负储蓄,后来逐步变为正增长.仅1990年一年,农业以净储蓄的方式转移的资金达到319.4亿元。(李微:《农业剩余与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pp.308-310)(三)市场贡献(Marketcontribution)“市场贡献”的代价:(a)当农民出售农产品时,市场呈“买方垄断”,因而被迫接受低价;(b)当农民购买工业品时,市场呈“卖方垄断”,因而被迫接受高价。农业和农民在作出“市场贡献”时,自身作出了牺牲、付出了高昂代价。【附录2:】1952-1990年,按农业部门购买工业品支出占全部工业品销售额的比重计算,农业的市场贡献达47.4%。我国工业品近一半是在农村市场销售的,没有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个市场,我国国内市场将要缩小近一半规模。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第86页。农业的市场贡献,不仅是LDCs工业化初期(——作为农产品的提供者),也是工业化继续推进并完成的(——作为工业品的需求方或消费者)的重要条件。(四)“外汇贡献”2008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农业的特殊属性使其成为促进发展的独特工具农业可以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给我们带来更快的增长、更少的贫困以及更可持续的环境。作为一项经济活动,一种谋生手段,环境功能或环境服务的一个提供者,农业是促进发展的独特工具。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农业可以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它为私营经济提供了投资机会,是涉农产业和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全世界2/3的农业增加值是由发展中国家创造的。在传统农业国组别,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比重为29%,创造这部分增加值使用了劳动力总数的65%。在转型中国家和已经城市化国家,与农业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由于大多数农村穷人取食于农业,所以农业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农村人口中约有86%以农业作为谋生之道。农业为13亿小农生产者和无地雇工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农村社区的生生不息奠定基础。当城市发生震荡时,农业还提供了相当于社会福利的保障。发展中国家55亿人口中,有30亿(将近人类总数的一半)住在农村。这些农村居民中,据估计有25亿人的家庭生计与农业密切相关,其中15亿人所在的家庭属于小农经营。作为环境功能的提供者。农业在利用(常常是滥用)自然资源中,会对环境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农业目前是最大的水资源使用者,它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在相当大程度上,农业肇始了地下水枯竭、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土壤肥力衰退和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30%)。但是农业也通过固碳(、流域治理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扮演了环境功能提供者的角色,尽管这一角色通常不被承认并且是无偿的。随着资源日益稀缺、气候变化加剧以及环境成本更多地被纳入核算,农业不能够再像过去那样使用自然资源。降低农村贫困人口的耕作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迫在眉捷;理顺农业与自然资源保护、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必须成为“以农业促发展”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农业在三类不同农村地区发挥着不同功能农业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国别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各国在多大程度上以农业作为增长源泉和减贫手段——可以通过考察过去15年中农业在总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农村贫困在当前总贫困中所占的比重(每天2美元贫困线)得到(见图2)。同时,这种观察视角将发展中国家分成了三类——分别对应着三个迥然不同的农村世界(见表1):•传统农业国——农业是增长的主要源泉,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2%(主要是由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很大比重);大多数贫困(70%)发生在农村地区。这一类国家总计有4.17亿农村居民,他们主要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撒哈拉以南非洲,82%的农村人口生活在传统农业国家。•转型中国家——农业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7%;绝大多数贫困人口(82%)滞留在农村。这类国家共计拥有22亿多的农村居民。在南亚,98%的农村人口居住在转型中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这一比例为96%;在中东和北非地区,92%。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和罗马尼亚都属于典型的转型中国家。已经城市化国家——农业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更低,平均为5%;贫困人口主要是在城市。即便如此,仍然有45%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农业企业、食品工业和服务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这类国家共计拥有2.55亿农村居民。大多数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东欧和中亚地区的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这两个地区的全部农村人口中,88%居住在已经城市化国家。农业对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农业在扶贫方面具有特殊的力量对于所有国家类型来说,农业增长在扶贫方面都具有特殊力量。多项跨国评估显示,对于有效脱贫的作用,源于农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至少是源于非农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2倍。(见图3)。在中国,农业带来的总体经济增长对于脱贫的作用比非农产业高出3.5倍;在拉丁美洲,高2.7倍。包括印度的技术创新(高产作物品种的推广)、中国的制度创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市场自由化)在内的各种原因引致的农业迅速增长,都伴随着农村贫困的显著下降。加纳最近整体贫困呈现陡峭下降(某种程度上归功于农业增长),其中农村家庭脱贫占据了很大份额。在传统农业国,农业可以成为经济全面增长的领军部门在减少贫困方面,农业的作用已经举世公认。6.2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如下:在工业化初期,两者关系可概括为:“以农促工”,即农业为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在工业化中期,工农业关系应当是:“以工促农”或“工业反哺农业”,工业部门从技术和组织/制度两方面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产生积极影响。(1)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1)工业化为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技术手段,使农业生产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2)工业化使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从而导致人们消费格局的改变,进而引起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3)工业化提供了(包括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手段、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市场和服务体系等)现代经济的组织、管理等制度形式,这些将对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巨大影响。(2)对农业劳动的积极影响:1)工业化将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2)工业化将引起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的减少、以及资本投入的增加(因为,与劳动相比,资本供给弹性较大),从而在农业总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将减少。工业化后期,工农业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为:第一,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收入份额将下降(但绝对量大幅度增长);第二,农业(在社会总就业中)的就业份额将下降(表现为绝对量和相对量均将下降)。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不仅丝毫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巩固。【解释:】关于”农业收入份额下降”:(1)从需求方面看。由于粮食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因此当人均收入上升到一个合理水准后,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将下降;另外,由于合成材料的出现,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原料需求呈下降趋势。(2)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指LdLr)的供给弹性较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弹性较低、农业生产技术的生产率,以及农业生产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农业部门的积累率和扩张率也较低。这样,农业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呈下降的趋势。关于”农业就业份额下降”:(1)从要素供给弹性看。尽管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大于土地,却小于资本,这样,在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将逐渐减少,资本投入将相对增加。(2)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看,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3)从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看,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将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和工业分别对劳动力产生了“推力”(Push)和“拉力”(Pull),实现了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部门的职业性转移。总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撑着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应)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从工业化的长期趋势看: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将相对下降,但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作用将丝毫没有动摇。6.3传统农业特征及传统农业改造一、传统农业基本特征传统农业是相对于现代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原始,生产率低下,要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必须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什么是传统农业?舒尔茨《传统农业转变》一书中,对传统农业下了一个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和杰巴拉对传统农业的解释更为清楚:“传统农业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农业,在这种农业中,使用的技术是通过那些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本地区农业多年经验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艺术,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可见,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技术长期不变。1.技术特征:“技术停滞”农民世世代代延续着千年不变的生产方式:使用传统生产要素;采用传统耕作方式耕种同样的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品种;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采用同样的生产方式或手段。舒尔茨:“在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里,农民世世代代都同样地耕作和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地耕种相同类型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技术”。2.“技术停滞”的原因分析(1)缺少适宜的替代技术。先进技术产生于DCs,因此,往往只适宜于DCs的资源或要素禀赋,而不适宜于LDCs;(2)信息传播慢或途径不畅、缺乏技术示范推广机构,农民对技术缺乏知识和了解,从而使新技术难以推广;(3)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经济基础薄弱的小农户由于无力承担任何风险,对新技术将望而却步;(4)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在LDCs普遍存在着“金融二元结构”状态,小农户难以从正规的、有组织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从而缺乏购买和使用新技术的必要资金;(5)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这可能是:1)、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所致;2)、也可能受新技术生产能力不足的影响;3)、还可能是交通运输条件落后所致。总之,须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才可能缓解新技术的供给约束;(6)落后僵化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存在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农村还普遍存在高利贷以及中间商的盘剥,所以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参见:T.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P31,29](二)制度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以人力、畜力为基本生产手段和动力来源;(2)以分散的和无组织的单个小农户为生产单位;(3)产出或收入仅够维持生存和简单再生产。二、农业发展阶段与发展道路梅勒观点:农业发展阶段与投入互补论美国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