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像一个金字塔,塔基是无公害农产品,越往上要求越严格。无公害农产品是指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证,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无污染、安全、农药和重金属均不超标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有机食品是指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有关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食品则允许有限使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第二,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第三,有机食品在数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生产其他食品则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第十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AlbrectheW.)于1970年提出,主要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但也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端作法,故称之为“狭义生态农业”。对于生态农业的定义,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定义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对生态农业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看法。我国所倡导和实施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简单地讲,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持续农业则是强调经济与生态的结合,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协调农业生产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产、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用机械代替人畜力,用化学化与水利化代替有机农业与雨养农业,用高产品种与新耕作法代替农家品种与传统耕作,用商品经济代替封闭经济。•20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良种、化肥、灌溉为主要标志的“绿色革命”,使农业产量和产值连续增长,对缓解人类人口压力和摆脱饥饿与营养不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现代农业的负效应•现代农业以大量投入商业能量为主要特征,使农业由粗放到集约,由劳动集约到能量、资金到技术的集约。在经营方式上,由小型自给农业向大规模专业化、商品化农业发展,使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有人将现代农业称为“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1、能源过度消耗:能源消耗、商业能量的大量投入,使农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工业化和化石能源,而作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生产速度缓慢,储量有限,农业生产受到农业紧缺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干扰,影响到农业的长远发展。•2、水资源紧缺:作为农业增产主要要素的灌溉水源日益紧缺,已成为限制农业生产及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全球性的水资源在质和量的方面都面临着比以往更严重的危机,发展灌溉已受到资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3、生产成本增加:持续的高投入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扩大,一方面加剧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造成农民支出及政府财政补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污染加剧:大量化肥、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造成农畜产品质量下降;过量及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地下水的污染及地表水的污染加剧;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一方面提高了病虫草的抗性,另一方面造成了农田及农产品的污染加剧,形成恶性循环。•5、其他现代农业的负效应:由于追求高产出和高利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国外“替代农业”•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出版于1940年的诺斯伯纳勋爵(LordNorthbourne)的著作《LooktotheLand》中。然而事实上,有机农业就是最古老的农业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农民们没有从石油中提炼的化学制剂(合成的肥料与杀虫剂),因此别无选择。后来人们发现战争期间发明出来的技术对农业生产颇有帮助。例如,被作为炸药使用的化学药品硝酸铵摇身一变,作为肥料派上了用场,而被用作神经毒气的有机磷化合物后来被用作杀虫剂。近来,农民们正在转而回归有机农业,但是今天的有机农业采用了注重生态的系统方法,包括长期规划、详细跟踪记录以及对设备和辅助设施的大笔投资。从事有机农业的美国农民数量正在以每年约12%的速度增长,而现在全美国已有超过12,000人从事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比较有机农业在基本生产方法上与我国传统农业相似,但在理论水平,技术手段,生产工具等方面又较传统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有机农业反对使用农用化学品,但决不是反对科学,相反是对现代农业科学提出的一种新的挑战,它所追求的是既要使农业生产顺应自然,不污染环境,保持土壤的长期肥力,又要生产出充足的高营养品质的食品。因此只要解决了非化学手段控制作物病虫草害等难题,发展有机农业就不会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低产低效和导致饥荒。•2、自然农业:自然农业是指与自然秩序相和谐的农业。是日本的福冈正延于二次大战后首倡。强调人类从事农业不应以征服手段改造自然,而要遵循自然格局和自然过程。采取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是:免耕为主要特点;以有机肥(如绿肥、秸秆还田、粪肥)替代化肥;不中耕,以生物措施(铺秸秆、种三叶草)替代化学和机械除草;靠培育壮苗、稻鸭共生和自然调节替代化学农药,以控制有害生物。这种方法使田间作业大为简化而有序,用工少,农田保水培肥能力改善,农田环境处于自然相对平衡状态,水稻产量接近传统农业和施用化学物质的平均产量。•自然农业是韩国自然农业研究所赵汉珪所长经过四十多年研究实践创立的亲环境农业。自然农业理念是尊重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权利,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自然的能力。自然农业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激素等化学合成物质,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环保农业。•3、生物农业:是根据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生产体系,靠各种生物学过程维持土壤肥力,使作物营养得到满足,并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治杂草和病虫害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传统农业方法,并结合生物学及生态学的新理论与技术,不需要投入较多的化学药品和商品能而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有利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生物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促进农田土壤的生物学肥力,使作物从土壤的营养平衡过程中获得它所需要的全部营养。•4、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1971年提出的,并在欧美地区有一定的实践。生态农业的基本含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区别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它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依靠轮作、作物秸杆、家畜粪尿、绿肥、外来的有机废弃物、机械中耕、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给作物养分,防治病虫杂草危害。生态农业是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合理安排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来代替石油能源或减少石油能源的消耗,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品,是一种高效优质农业。这种能源从经济的角度看,节约了原料和燃料,从环境的角度看,减少了污染。•三、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1、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2、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3、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4、劳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5、个别农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二)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1、增加粮食生产,妥善解决粮食问题。•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三)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1)生态农业首先是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它是中国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和具体行动,它强调维持农业高额生产力的基础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生态农业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3)作为一套经济而高效的农村实用技术,走资源节约型农业道路。生态农业的技术,不在是单项的技术,它是在单项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科学组装之后的系列化技术体系。•2、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为此不但不排斥,而且积极应用新技术(包括常规增产技术)和合理投入。•(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潜力,另一方面高效利用商品性农业投入;•(4)通过改善系统内部结构和投入产出,在不增加其它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5)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效益,降低成本;•(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等。•四、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1、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2、资源经济学的“稀缺资源可替代性原理用智力替代物质投入•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1)资源合理配置(2)劳力资源充分利用(3)经济结构优化第二节生态农业原理与技术•我国生态农业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体系。•一、生态农业基本原理•中国生态农业是从总体上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和高产高效,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依据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效应原理•作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应当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价值、信息的转换和流通,而且,这样的和谐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这就是整体效应原理。•2、生态位原理•利用生态位原理,把适宜的、价值高较的物种引入农业生态系统,以填补空白生态位(如,稻田养鱼);另一方面,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使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防治生态位重叠造成的竞争互克,使各种生物相安而居,各占自己特有的生态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