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农业的国际化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的外向型发展第二节WTO与中国农业第三节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的外向型发展一、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指经济资源跨时空、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流动和配置,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的联系日益密切的过程。(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1、对我国农业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1)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2)将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3)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多元化;4)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农业技术。2、对我国农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2)“绿色壁垒”的阻碍3)增加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4)政府对农业特别是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2012年1至12月,我国农产品出口632.9亿美元,进口112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其中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谷物进口量大幅上升,净进口1296.7万吨,增长3.1倍。此外,食用油籽进口超6200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近10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5838.5万吨,同比增10.9%,再创历史新高。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进口量相比2004年增长189%。2005年12月13日“世贸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韩农袭港韩农袭港韩农袭港韩农袭港在韩国,1袋10公斤的大米卖到250元人民币左右,1公斤桃子150元人民币,1公斤橙子80元人民币,1公斤猕猴桃价格70元人民币,1公斤葡萄和1公斤哈密瓜都在近30元,而1公斤西红柿在35元人民币左右。韩国劳工组织的一份相关统计指出,韩国的苹果和土豆价格排世界第二位,比美国(第11位)分别贵77%和110%;牛奶比美国贵两倍。猪肉价格为每公斤13.1美元,排在挪威、瑞士等国之后,为世界第四贵。此外,韩国首尔大型超市出售的上等牛肉每公斤约在700元人民币,排在日本之后,是世界第二贵,为洛杉矶的4倍,北京的28倍。二、中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第二节WTO与中国农业一、世界贸易组织简介1、沿革: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到世界贸易组织(WTO)。2、WTO的宗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贸易自由化,达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3、WTO的基本原则(1)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给予某一成员国的优惠必须同时给予任何其他成员国(成员国之间不歧视)。国民待遇:给予外国公民、企业、产品与本国公民、企业、产品同等的待遇(国内与国外之间不歧视)。(2)贸易自由化原则市场准入货物贸易只采用关税这一种保护措施,并不断削减关税水平(3)公平竞争原则不得使用倾销和补贴等措施;贸易政策透明;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的优惠待遇;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协议》的宗旨是逐步实质性削减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从而纠正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限制和扭曲。主要涉及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国内支持、出口补贴以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一)农产品市场准入1、关税削减基期:1986-88年;实施期限:从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为6年,发展中国家为10年。2、关税削减幅度。从1995年开始分年度削减关税,按简单算术平均计算以1986-88年平均水平为基础,发达国家削减36%的普通关税及关税化的关税,发展中国家削减24%;发达国家对每个关税税目至少削减15%,发展中国家削减10%。3、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4、成员方最低市场准入。在协定实施期间的第一年,该国应给予的进口准入机会为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实施期限结束时,应扩大到5%。5、成员方现行市场准入。6、特殊保障条款。当农产品某年度的进口数量超过前3年进口量的平均水平(该水平根据该进口国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而确定),或者,当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且低于1986-88年进口参考价格平均水平的10%时,该进口国可启用该机制。(二)综合扶持措施(国内支持、AMS)减让农业协议把国内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会引起贸易扭曲,免于削减承诺的措施,称“绿箱”政策;另一类是产生贸易扭曲,要求各国作削减和约束承诺,叫“黄箱”政策,“黄箱”中有一类措施不需削减,被称为“蓝箱”政策。协定还专门规定了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国内支持与补贴的特殊差别待遇。“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般农业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障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地区援助补贴。农业协议规定需要削减承诺的“黄箱”政策包括下述范围: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1、削减综合支持量基期。国内支持削减承诺的基期为1986-88年。国内支持削减承诺。农业协议规定,自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在6年内逐步削减20%的AMS,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逐步削减13%的AMS。对具体农产品(或所有农产品)的支持,只要其AMS不超过该产品生产总值(或农业生产总值)的5%(发展中国家为10%),就无须削减其国内支持,即所谓的微量允许。《农业协议》规定,本来应属于“黄箱政策”的一些补贴,如果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的(如休耕补贴等)可纳入“蓝箱政策”,列入基期总AMS的计算,但免予削减承诺,不受《农业协议》的约束和限制。(三)出口补贴的减让1、削减基期:1986-90年;实施期限:发达国家为从1995年开始的6年,发展中国家为10年。2、列入削减承诺的出口补贴措施范围:因农产品出口而实施直接补贴;以低于国内价格销售或处置政府库存;资助生产者的出口补贴;市场营销补贴;交通运输补贴;根据农产品纳入出口产品范围而定的其他补贴。3、出口补贴削减承诺。农业协议规定,出口补贴削减以具体产品为基础的数量和价值削减为削减承诺方式。数量削减:发达国家有补贴的农产品出口数量减少21%,发展中国家削减14%;价值削减:以1986-90年的平均水平为基础,发达国家出口补贴预算开支减少36%,发展中国家削减24%。4、控制补贴的扩大。(四)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1)不得以环境保护或动植物卫生为理由变相限制农产品进口。(2)对进口农产品的卫生检疫措施必须以科学证据(国际标准和准则)为基础,但在科学证据不充分时,成员方可根据已有的有关信息,采取临时卫生检疫措施。(3)所有这类进口限制措施都必须在充分透明的前提下实施。第三节农业国际竞争力一、农业标准化(一)农业标准化的概念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的过程。(二)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成效及问题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天价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吊白块和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XP,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都是安全食品,安全是这三类食品突出的共性,它们从种植、收获、加工生产、贮藏及运输过程中都采用了无污染的工艺技术,实行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食品不分级,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限品种、限数量、限时间的安全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绿色食品A级和AA级两个等次。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评价项目的综合污染指数不超过1,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的使用安全的人工合成农药、兽药、鱼药、肥料、饲料及食品添加剂。A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评介项目的单项污染指数不得超过1,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且产品需要3年的过渡期。有机食品是指完全不含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素、催熟剂、家畜禽饲料添加剂的食品。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一)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一般理解)是指农业在国际市场的赢利能力和占有市场份额的能力,其本质是农业的比较生产率。(从本质上理解)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一国农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更高的农业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并持续地获得赢利能力。(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绝对成本理论的内容:(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2)各国按其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这可获得贸易收益。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它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2)比较成本学说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那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2、“国家钻石”理论“钻石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提出来的。波特的钻石理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1)关于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2)国内需求市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3)相关和支持产业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