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崆峒区实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下的教学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风靡全球,引发着一场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就,“十五”期间,在中央电教馆的规划下,我国的许多省份也率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我校现已建成了计算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每个办公室都已拥有了计算机并连通了宽带,实现了网上资源的查阅和共享。然而,大量的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建成与目前我校教师信息化技能差,教育观念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步入新课程改革的轨道,改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信息化技能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信息化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力发展,我们特提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因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从地域结构、教学环境、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题的研究具有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二、课题界定本课题的“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教学光碟等。“小学语文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整合”指互相渗透、重组、互补。“有效”指的是恰当、适合,能达到优化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指的是通过语文课把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教与学有机融合,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信息化技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呈现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得到优化,达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2.发展学生的素质。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发展。3.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创建,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个新的教与学的平台。构建一种能支持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合作探究等多方面功能的教学模式。四、课题研究内容1.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2.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聘请专家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电脑维护等方面知识的辅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注重通过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定期组织教师的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并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反思、课例、论文进行归类存档,建立“语文教学资源库”。3.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信息收集、信息交流、信息整理等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素质。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学校对本课题给予高度重视,学校的副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课题组队伍由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既有学科任课教师,又有专业计算机教师参加。1.人员结构:潘金明校长是小学高级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育教学成果丰富;王国秀、李峥艳、杜知瑞、刘红霞几位老师既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史龙飞老师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精通计算机专业。研究队伍阵容强大、结构合理。2.经费保证:崆峒区实验小学提供经费3.资料准备: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相关书籍、杂志、期刊、大中城市小学的成功经验、教学VCD、网上资料等。4.科研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问卷调查、相关问题的影视光盘、论著等。六、课题的研究原则本课题的研究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特点,合理选择、运用、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实践达到预期效果。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理论为指导,制定、调整研究计划、方案,注重教学实践,强调依理论为依据开展交流、探讨、总结到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过程。3.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性学习空间。七、研究方法与步骤(一)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以预设→实施→反思→调整→再实践五个步骤进行实验研究。2.文献法。强调有关整合理论的收集、阅读、分析、整理,吸收先进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实践。3.个案研究法。对研究的师生个体的认知、情感、技能作周密的观察分析、并建立个体档案库。4.经验总结法。重视研究结论的分析与反思,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并反馈到研究实际,完善研究的预设、实施与评价。(二)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①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初步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②搞好实验的前测数据收集、搞好统计与分析。2.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2月)(1)第一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①组织开展实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与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实验任务及方法,获得初步信息;②研究整合的思路,照准整合的形式与手段进行教学实践;③经验交流、初步探讨实验理论、教学模式的构建;(2)第二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①继续开展研究,完善方案,构建初步的整合模式,进行实验验证;②初步建成“小语文教学资源库”,建立师生个人档案;(3)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①深入研究,形成新型整合研究模式;②建成“语文教学资料库”;③收集数据,总结反思,写出研究报告;(4)总结申报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①收集、整理研究资料,集结成论文集,作好结题前的准备工作;②交流、总结研究所得,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与研究报告;③申请评估验收、结题;八、研究措施及人员分工(一)研究措施:1.建立健全实验机构。确立实验领导小组,指导小组,研究人员等,明确分工,展开个体研究与群体协同研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研究评价制度,实施奖励机制。2.注重教师培训。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确定每年的3月、9月、12月为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月,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信息化技能。3.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每学期举行一次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的教学竞赛活动,举行一次“教师课件制作大赛”等研究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交流大会,评选优秀论文、课件、典型案例、课例等,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搭建研究平台4.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充分利用因特网,把网上提供的课件、软件、及各种教学资源收集起来,结合实际进行吸收、利用,组建成可供大家享用的教学资源库。筹措资金,加强硬件建设。学校积极自筹资金,添置必备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增加计算机数量,建成多功能多媒体教室,拨用专项资金进行电脑的日常维护,保证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等。九、人员分工课题领导小组:潘金明课题实施小组:王国秀李峥艳吴石峰杜知瑞刘红霞史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