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标要求:师生互动,核心突破: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黍稷粟麦豆麻稻猪马牛羊鸡狗材料二材料三精耕细作农业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生产工具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白居易《朱陈村》材料四材料五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是什么?最早出现在何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四和五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并据此指出中国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材料六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5)依据材料四五六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自告奋勇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特点三特点二特点一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自主演练,巩固提高1.(2008,北京卷)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2下列是某人观察《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A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4.(2008,广东卷)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5.北方地区流行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的最细密、最精致、最富有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犁耕图五谷六畜图⑴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自然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袭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活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⑵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政府重视完善水利设施;5.大力反占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做到以供养农。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