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或《》,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三体。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三、生字新词预习。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编()玉帛()小信未孚()公与之乘()辙()夫战()轼()旗靡()研习第一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1】肉食者:。【2】间():。【3】鄙:。【4】何以战:。【5】安,。弗,。专,。【7】徧():。【8】牺牲,。【9】加:。【10】必以信:。【11】孚,。【12】福:。【13】狱:。【14】察:。【15】情:。【16】。忠:。属,。3.问题探究。(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结合历史背景)2、曹刿的身分怎样?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小结:第1段,写的是,显示了曹刿、的品质以及鲁庄公的胸怀。研读课文第二段(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1】鼓:。【2】败绩:。【3】驰:。【4】辙(zhé):。【5】未可:。【6】轼:。【7】遂逐:。(2)提问: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3)、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打下伏笔。曹刿,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研读课文第三段。(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1】既克:。【2】故:。【3】一鼓作气:。【4】再:。【5】竭:。【6】盈:【7】靡():。【8】测:。(2)提问: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4、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6、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教学后记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二、资料助读1、《战国策》原名《》《》《》《》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失去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合作交流11、学生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合作交流21、学生翻译课文第二自然段。2、问题探究。(1)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合作交流3、41、学生翻译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问题探究。(1)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精读品析1、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教学后记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关雎》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一、资料助读《诗经》是总集,本来只称,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风”又叫“”,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正音。睢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芼.()。钟鼓乐.之()。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句读(dòu)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合作交流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3、提问:本文在语言句式有什么特点?4.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蒹葭》自主预习2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精读品析问题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教学后记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