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左传》2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3*愚公移山《列子》24《诗经》两首关睢蒹葭21曹刿论战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二)学法引导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材料,了解背景,以助于理解文章。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注意积累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色要着重体会。(三)审美鉴赏周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四)重点难点突破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对比手法的掌握情况,同时能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参考答案]:2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重点理解文章选材、剪裁都要符合表达中心需要的道理。[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3、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5、翻译下列句子。(1)小信未孚。。(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三、资料: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摘抄如下:“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3按: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此后半年的事。教学后记:2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代志土(邹忌)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又表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二)学法引导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可以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突破历史,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事,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提高表达能力。(三)审美鉴赏简练生动的语言美全篇只有三百多字,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入;用语简洁生动。说它简洁,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情况,这些文字都是异常的简练。说它生动,如: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语气却各不相同,逼真地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神情,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四)重点难点突破1、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把握文章主旨。[参考答案]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借鉴这种做法。[参考答案]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说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3、简要说说本文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析]此题意在进一步加深对本文劝说语言的特点及对这一特点的优越性的认识。[参考答案]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4、事例:妈妈发现自家的男孩跟邻居的女孩交往密切,有事没事老呆在一块儿。妈妈4心里担心,想提意见。请你替设计一条合适的提法。[析]本题旨在触类旁同,学以致用。[参考答案]略。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臣妾(qì)昳丽(yǐ)朝服衣冠(zhāo)B.孰与(shú)弗如(fú)皆朝(cháo)于齐C.窥镜(kuì)期年(qī)数(shuò)月之后D.旦日(dàn)暮寝(qīn)时时而间(jiān)进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孰与徐公美B.吾妻之美我者C.皆以美于徐公D.君美甚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A.君美甚B.能谤讥于市朝C.甚矣,汝之不惠D.夫晋,何厌之有?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来,孰视之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D.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6.填空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历史著作《》。“讽谏”的意思是。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三、资料:“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结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全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完整有趣地记叙了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文质兼美,以“重叠与复沓”戏剧美学的艺术魅力打动读者,使之既能悟出道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作为历史著作,为什么采用这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性手法来表现呢?这是由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所决定的。假如邹忌一开口就谈纳谏之道,往往会使他抵触。而“比美”的生活趣事,既能引起国君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这样的婉词劝说,使齐王“暮寝而思”,如梦初醒,翻然悔悟,明确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如《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构建。一、三窥。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第二次“窥视”,是“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其自信不如当初那样了。于是,又有了第三次“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受蒙蔽的心情。二、三问。由自我欣赏,引出三问。“比美”是问的惟一话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问妻,语气和缓。“我孰与徐公美?”二问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内容相同而句式有变化。“我与徐公孰美?”这是当“客从外来”,“与坐谈”而“问之”的。三问客,句式又有所变化。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5美”的结果。这样写为“三答”张本、铺垫,引人入胜。三、三答。妻一答,极赞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