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21.药典: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22.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的知识,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确保应用中品种的准确性。23.性状鉴别:主要是利用人体的感觉器官,通过看、摸、嗅、尝等方法,去观2察完整的中药材及饮片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断面特征以及气、味等去鉴定中药材的真伪。24.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对生药及成方制剂中药味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25.理化鉴定: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对生药及其制剂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来鉴定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一种方法。26.显微化学反应:是将生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反应结果;或产生特殊的颜色,从而进行鉴定27.微量升华:利用生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颜色以及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特征。28.荧光分析:利用生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当紫外光照射时,能发生荧光的性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29.分光光度法: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30.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当的吸附剂或载体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片上,成一均匀的薄层,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当的对照物(对照品或对照生药)按同法在同板上所得的色谱图或主斑点作对比,用以进行生药鉴别。31.生物检定:是利用药物对于生物(整体和离体组织)所起的作用,以测定药物的效价或作用强度的一种方法。32.地道药材:是指某一地区主产的、传统经验认为品质较优的生药。一般在药材名称前冠以产地.如川贝、浙贝、广藿香、广陈皮、阳春砂仁等。33.资源:是指可供利用的天然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生药资源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34.生药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药物为主并进行其它如保健品、饮料、化妆品、香料、色素、矫味剂、农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开发和综合利用。35.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剌激性,或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茯苓、厚朴。36.钉角:生川乌顶端周围有锥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35.鸡爪黄连:味连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爪状。36.过桥杆: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37.园参:人参的栽培品称“园参”。38.山参:人参的野生品称“山参”。39.移山参:将小山参移栽于适合山参生长的山林中,经10余年后采挖,称“移山参”。40.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痕,习称“狮子盘头”。41.油头:药材根头部呈呈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如川木香。42.金包头:药材根头部一端残留淡黄色的叶基,习称“金包头”如知母。343.蚯蚓头:药材根头部具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如防风、前胡。44.扫帚头:药材根头部残留叶鞘纤维毛状物,习称“扫把头”如前胡、南柴胡。45.芦头:药材顶端有短小的根茎习称“芦头”。46.芦碗:药材芦头上凹陷的茎痕习称“芦碗”47.艼:人参上的细长横伸的不定根习称“艼”。48.珍珠点:全须生晒参须根具细小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49.瘤状突起:药材表面具半圆形的突起。如三七、白术等。50.疣状突起:药材表面具细颗粒状突起。如人参、党参、北板蓝根。51.连三朵:款冬花常3—4朵并生,习称“连三朵”。52.子芩:黄芩新根内部充实,鲜黄色。53.枯芩:黄芩老根内部枯朽,黒褐色或中空。54.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片2枚,大小悬殊,大鳞叶紧抱小鳞叶,小鳞叶只露出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55.鹦哥嘴:天麻(冬麻)顶端具红棕色芽苞,习称“鹦哥嘴”。56.红小辫:天麻(春麻)顶端有残留红棕色的茎基,习称“红小辫”。57.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58.芝麻点:天麻表面具多轮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点状横环纹。59.云锦纹:何首乌切面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复合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样花纹,习称“云锦纹”60.同心纹:药材横切面具异常维管束排列成同心性纹理。如牛膝、川牛膝、商陆等。61.车轮纹:药材断面具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如广防己、粉防己等。62.菊花心:药材横切面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多为双子叶植物根类药材等甘草、黄芪、白芍苦参、乌药等。63.大理石花纹:药材横切面具棕色种皮嵌入乳白色胚乳组织中形成的纹理。如槟榔。64.筋脉点:药材断面具多数散在的维管束小点。多为单子叶植物根状茎如石菖蒲、干姜、高良姜、莪术等。65.星点: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状排列。66.金井玉栏:药材横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如黄芪,党参。67.平坦:药材折断面平整。如党参、人参、牡丹皮等。68.纤维性:药材折断面露出不整齐的纤维,如甘草,69.强纤维性:药材折断面露出多量不整齐的纤维。如:黄芪,桑白皮70.粉性:药材富含淀粉粒,折断时有粉尘飞出,如甘草、川贝、山药等。71.刺片状:药材折断面呈片状突起,如黄柏,黄芩等。72.角质:药材富含淀粉、粘液质或多糖等,经蒸煮等加工,其断面因淀粉糊化而形成半透明状。如红参、白芍、延胡索、天麻、郁金、莪术、百合等73.起霜:药材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或“吐脂”如苍术。74.晶鞘纤维: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如:甘草,红4芪、石菖蒲、番泻叶、黄柏等。75.嵌晶纤维:纤维的细胞壁上镶嵌有草酸钙结晶。如麻黄、紫荆皮等。76.金胆:熊胆囊内干燥的胆汁呈金黄色透明如琥珀者习称“金胆”或“铜胆”。77.铁胆:熊胆囊内干燥的胆汁呈黑色或黑绿色者习称“铁胆”或“墨胆”。78.菜花胆:熊胆囊内干燥的胆汁呈黄绿色者习称“菜花胆”。79.当门子:颗粒状的麝香仁,习称“当门子”。80.二杠:梅花鹿茸具一个侧枝者习称“二杠”。81.三岔:梅花鹿茸具2个侧枝者习称“三岔”。。82.乌金衣:牛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83.挂甲: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经久不褪,习称“挂甲”。84.羚羊塞:羚羊角锯口面类圆形,内有长圆锥形角柱,习称“骨塞”或“羚羊塞”。85.通天眼:羚羊角对光透视,上部无骨塞部分中心有1条略呈扁三角形的细孔直通尖端,习称“通天眼”。86.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压力作用的能力。87.条痕: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痕迹。88.条痕色:矿物粉末的颜色。89.蝴蝶片:川芎饮片边缘不整齐,形似蝴蝶,习称“蝴蝶片”。90.朱砂点:药材断面有多数红棕色油点(油室),习称”朱砂点”如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