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一、治疗学观念上的若干更新1、改变了宫外孕必须紧急手术的定论过去一般认为宫外孕一经确诊,当需立即手术。中西医结合研究人员以气血相关理论分析认为该病属气机阻滞的“少腹血瘀证”,应用理气活血方药竟使80%以上患者可免于手术。2、“通里攻下”方药,一般可常规用于急腹症治疗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学说,以承气汤类、陷胸汤类及温下方剂等辨证应用,使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及胆道感染非手术率明显增多;并证明了承气汤的肠屏障功能。3、改变了现代医学关于骨折治疗必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原则•中西医结合疗法取中西医之长,归纳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原则,在数以万计的临床病例实践中,证明可克服前者愈合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缺陷。近年并从力学原理对机制作了进一步阐明。•1964年,国家科委组织全国中西医专家在天津对尚天裕主持完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进行鉴定,一致认为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建议向全国推广。•在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1970年),周恩来总理说:“对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我很感兴趣,这是辩证法,它说出了真理。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广泛固定,完全休息”对肢体是一种生理性损伤,应用坚强的内固定用具将骨折断端绝对固定,剥夺骨组织的生物性能,会导致骨质萎缩。4、活血化瘀方药既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也可用于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进一步证实可用于出血性脑血管病,有助于血肿吸收。凡辨证属有血瘀证候者,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也可应用。从整体到分子水平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由陈可冀、李连达两位院士领衔,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历经三代40余年完成。•以“冠心病”为研究重点和突破口,从中医理论、临床、现代科学基础及药物等方面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阐明血瘀证是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为主,并包含血液理化性状改变、炎症、免疫、组织异常增生等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传统中医理论关于血瘀证的认识,涉及多方面内容,如“血行失度”、“血脉不通”,可有“内结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离经之血为血瘀”和“久病入络为血瘀”等不同类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舌质紫暗或瘀斑、痛有定处、癥瘕积聚等。•阐明了“活血化瘀”的基本治疗规律与作用原理,证明活血化瘀作用主要在于“活其血脉”即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瘀滞”即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病理状态,并具有改善细胞、胶原组织和脂质代谢,抑制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广泛的作用。•证明活血化瘀方药通过改善心脑及周围血管功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改善血液理化性状等,而达到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动脉硬化及血栓栓塞等功效。•在2004年2月20日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奖项是迄今中医药成果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这项研究,使我国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向课题组颁发了获奖证书。5、肯定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药减轻肿瘤病人放、化疗毒、副反应的效用以扶正培本为主,辨证结合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治法方药,有可能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放、化疗疗程,改善全身及消化道反应,改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实践证明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等有关。6、补气药抗病毒保护心肌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基于正气不足导致病毒侵害的认识,用黄芪及其活性成分证实有肯定效果,既可扶正(减轻病毒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也可去邪(抑制病毒的进一步繁殖)。7、新型抗疟药对习用抗疟药的冲击青蒿素为一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为新型抗疟药,改构的蒿甲醚对部分氯喹耐药者仍有效,为抗疟史上的新发展。8、菌毒并治概念的提出和严重感染、败血症病死率的下降结合西药抗生素的杀菌抑菌作用和中药清热解毒药抗毒解毒,进一步提高了严重感染性疾病包括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疗效;这类中药抗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均得到佐证。9、宏观微观结合辨证,辨病辨证结合论治的发展全国大量实践,从各个系统疾病的现代医学检查所见与中医宏观辨证所见互参,丰富了对疾病的全面认识,进而作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10、免疫性不孕症经微观辨证确认当用滋阴降火纠正宏观辨证认为此类患者并无肾阴虚表现,多属肾阳虚。但微观所见体内产生抗精子抗体及抗透明带抗体,示免疫功能异常为肾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丸可有81%获上述抗体转阴,25%可获妊娠。11、针刺镇痛辅助麻醉理论及实际的肯定针刺针感(得气)及不同频率针刺可引起不同种类阿片肽释放,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神经化学物质释放,起到辅助麻醉作用,并在近年肾移植术、喉再造术、胃大部切除术及后颅凹手术的应用进一步得到肯定。12、经络学说研究进展,肾开窍于耳,肾主骨,肾主生殖,脾主运化,及心主血脉等理论研究进展,分别为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不少新的发展。二、基础理论研究的成就1、阴阳学说与内分泌激素、环核苷酸代谢、物质能量代谢及免疫状态辨证联系的部分探明。2、气血学说与内脏功能,微循环,血液流变性及血栓栓塞间的联系的部分探明。3、藏象学说中,心本质与心血管功能;肺本质与肺功能;脾本质与消化功能、消化酶水平、电解质代谢、肌细胞代谢状态以及植物神经功能;肝本质与植物神经功能,以及疏泄胆汁有排邪解毒功能;肾本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性腺、甲状腺的联系,以及与骨代谢、微量元素代谢等的联系的部分阐明。4、虚实概念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及能量代谢间的联系。5、寒热概念与热量代谢不足或过盛,以及与神经及内分泌状态间的联系。6、中医体质学说与遗传因素、免疫特性、组织蛋白结构以及代谢类型的联系。7、治法如补肾、补脾、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法的部分原理阐明。8、脏腑之证、阴阳气血之证、方证等不同证本质研究有一定阐明。9、从时间医学角度研究了天人相应理论,并有所阐明。10、客观化研究舌诊、腹诊及脉诊的若干应用和理论进展。11、经络感传现象及针灸作用原理的部分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