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效课堂的策略下如何发动学生小组讨论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讲授的课堂到课堂师生互动探究,到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的教育正在由传统教育模式向高效课堂逐步迈进,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讨,。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根据成绩搭配、性格搭配、性别搭配、能力搭配的原则建立了学生六人学习小组,选定各小组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探究,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使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有实效,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甚至作为“小先生”来辅导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成为越来越多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手段。那么在高效课堂的策略下,教师应该如何发动小组讨论呢?下面结合我校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管见。一、学习小组讨论的理论支撑。1、小组讨论是高效课堂的构件。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习小组的讨论性学习要能够达到高效,学习小组高效了,一节课的高效才有可能达到。可以说,高效的小组讨论是高效课堂的基本构件之一。2、现代教育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之外,强调学生的能力提升和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能够达到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拓展个人能力,展现个人风采,鼓励学生产生充分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激励学生主动奋发向上的效果。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藏能力。3、小组讨论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勤奋地思考,不断地对所学习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消化吸收,获得新知识,甚至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路,在当前知识层面上进一步拓展。4、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记忆或接受教育的学习过程,心理学认为,讨论过程把小组讨论与其他学习方式并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并能够在教师引导讨论的过程中建立新型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二、发动小组讨论要有恰当的内容。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和课型都能采取讨论的模式,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为了完成课堂讨论的形式而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最好不要事先确定过细的条条款款,有时候可以临时决定组织讨论,有时候可以取消事先准备的讨论,全看学生有没有需要,讨论有没有实效。发乎自然最好。如果学生的专注能超过几分钟,说明讨论的主题是极有趣味的。当感到学生的参与率下降时,即可终止讨论。发动小组讨论的基本要素如下:1、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讨论的主题要明确,不可不注重主题的随意组织学生讨论。真有了问题才组织讨论,学生学习不困难,没有争议,不需要加深和引申时,一般不组织讨论。也就是说,学生确实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需要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展现个人观点和个人能力的时候,才是需要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不为讨论而讨论。没有好的讨论,宁可不讨论。讨论是高效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说,讨论这个过程是必须的和不可或缺的,老师不能为了自己的课程设计和组织而要求学生讨论,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意义,它只能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步骤走向老师的标答。2、定位准确,注重收益。讨论是一个教学手段,不能信口开河的布置讨论主题。教师布置的问题恰好是学生想知道的,那最好,那说明教师教学水平高,了解学生。若做不到这一点,教师在讨论时宁可在一定程度上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让学生议论他们真感兴趣的问题,只要离题不太远就可以。要让学生再讨论中有所收获。举个例子:比如在七年级数学《多边形》一节中,关于多边形的定义,老师想达到强化图形记忆,提炼定义重点的目的,给出一个话题“请大家讨论一下多边形的定义”,这就没有给出明确的讨论目的,可能学生会理解为:只要说出多边形的定义就行了。这不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益,因为关于多边形的定义,学生只要看书就能清楚的知道,何况我们的课标要求淡化概念。这个地方可以给出这样一个讨论主题:“多边形成立需要哪些条件。”课本定义有两个明确的条件,这需要总结,但不是最后结果,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个主题时,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提出了空间多边形的问题,就是指除了线段和折线以外,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图形在空间进行弯曲。这种提法完善和加深了课本的定义,体现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几何问题中的条件指向性,有利于学生严密的几何思维的培养。3、切合学生实际,不能过度拔高。在学习过程中,每次的小目标都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学生不能轻松的得到想要的结果,但也不会在费尽力气之后徒劳无功。有一个九年级的数学老师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拿出一个高难度的图形综合题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讨论主题是:“请大家讨论这个题目有哪些方法可以求解。”结果学生们讨论了5分钟,一种解法都没有讨论出来。老师的期望值超越了学生的能力和学生学习实际,这个讨论是失败的。俗话说:“挨船下篙”。在船舷附近下篙,撑船才能获得最大动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是一样,由于有老师对于讨论模式的操作不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内涵过杂、涉及面过大、难度过高,都达不到好的讨论效果。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三、发动小组讨论的恰当时间。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要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准确把握和调度。学生分组讨论时间的长短影响到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分组讨论安排的时间点又涉及到讨论的内容和讨论的效果。所以时间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1、小组讨论时间的长短。合理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时间的长短。时间太短,学生讨论根本没有效果,小组讨论成了走形式。时间太长呢,一节课的效率提不起来,高效课堂无从谈起。课堂讨论时间有限,造成了对课外学习时间的占用。由于我们学生人数较多,虽然可根据学生多少,将每组人数进行限定,但是经过多次实践,由于课堂时间不可能过多地用于讨论,所以有时难以保证每组同学讨论都能在课堂上进行,对于每一个学生,不能保证足够的小组讨论时间,从而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教师发动讨论之后应该让讨论过程持续一定的时间,有些课堂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讨论了四、五次,可谓“高潮迭起”,但每次讨论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实际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这样的讨论仅仅能达到好看而已,不能取得实际效果。2、小组讨论时间点的安排。一般来说,开展讨论的时间点应该在学生自学完成后,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后,以及应用拓展的过程中由老师适时准确地抓住学生思路的变化,学习展开的状态,拓展应用的推开情况等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突破课程重难点,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心得,沟通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所以在此基础上,老师应该抓住准确的时间点和知识点进行切入,才可能保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效果。四、学生小组讨论的偶发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效课堂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较好的掌控学生讨论进度和方向。但由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和讨论过程是由学生在具体操作,因为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能力有限,且受学生知识水平高低及知识系统的完整性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的活动虽然在老师引导之下,但也会有一些偶发状况。教师要能顺利地处理课堂上这些临时发生的状况。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1、小组没有控制住讨论内容。学生讨论问题跑题了。首先必须正视,我们开展小组讨论的功能固然是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是当学生小组讨论离开了教师设想的轨道时,我们应该厘清设计小组讨论的目的,我们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因此,老师在“小组讨论”之后,应有意识地对“讨论”的质量进行评析,以促进学生“讨论”能力的增强。为以后的小组讨论打好基础,铺平道路。然后采取适当的引导,尽量让学生讨论不变成无关无聊的话题,让学生有所收获。2、学生提出了超出目前学习内容的问题。有时候,学生讨论的结果会超出目前所学的内容。比如我们在讲七年级数学《垂直》这一节时,有“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定理。在学生分组讨论中,有小组提出问题:“墙角的地面两条水平线都垂直于竖直的墙角线,它们都过同一个点,是它们不垂直还是定理错了?”学生提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空间内的直线垂直关系,解决学生的困惑。如果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老师无法当场解决的问题,可以发动学生课后查资料,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曾经把自己确实有疑问的地方明确地告诉学生,而且有时请教学生,学生很兴奋,有时也动用家长资源帮助查资料,效果比老师“万事通,一言堂”好得多。在高效课堂的策略下开展小组讨论可使学习的内容得到强化,使学生自学有了目标和动力。为获取资料、信息,学生的查阅能力变得必要,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它更是深化知识、活用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促进认知的发展。它所体现的创新性、开放性、合作性、自主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面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只有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安排,才能发挥小组讨论的功能,使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