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广场的对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方城市广场的对比研究摘要:城市广场作是城市中常见同时又特殊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形成城市意象的重要符号之一,而且为多种多样的市民生活行为提供了场所。本文首先对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进行了整理,然后结合广场的实例对中西方广场的空间特质进行了对比和研究,进而有利于借鉴欧洲城市广场的成功因素,探索中国城市广场的理想形式。关键词:城市广场、中西方、起源、公共空间、广场文化前言广场作为人类为自身存在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人类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对于空间的分割和占有,是人类社会或人类的存在达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一定数量个体按照相对稳定的关系构成“类群”;二是“类群”需要居住并且长期的居住。居住就是存在,是人的“类群”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占有的形式。至于怎样占有才能适宜于占有者的生存,则取决于文化,取决于主体存在的精神。广场文化的根源,正是由此而来。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类举办的庆典和祭祀一类的集体活动,欧洲传统广场的发展几乎和城市的发展是同步的,它们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也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就把广场叫做“Agora”,意思是“集中”,即表示人群集中的地方。从这时起,广场就一直伴随着世界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公众的理想、信仰、和希望,同时扩大了公众的活动空间和生存时间,提供给公众比住宅更为广阔自由的交流和休憩的场所,凝聚着公众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和历史文明。一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1.1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时期,建筑物的布置就是以神庙为中心,各种建筑围绕着它而形成了广场如著名的阿索斯广场。这时候的广场主要是担负起作为一个宗教中心的功能。到了古罗马时期广场的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广场的类型变得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纪念性广场、政治性广场等。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的拓展使城市广场成为了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的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的与城市道路联结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是成为了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当工业革命席卷欧洲时,广场的传统作用也跟着逐渐改变,像巴黎的星式广场,是东西轴线上的重要地点,起到了改变巴黎地区网状交通的作用。20世纪初侧重于便利交通的考虑,广场作为社会活动的场所,渐渐从建筑群中分离了出来。现在,欧洲各国对城市广场的重要作用又有了新的理解,在兴建现代化城市时都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广场,以增加城市的光彩。图1圣彼得广场图2布拉格广场在欧洲城市里,除了那些著名的广场,更多的还是不知名的那些广场。前者就像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艺术中心,是一个城市最漂亮最精华的地方,它们就像一个国家的豪华客厅;而后者则像寻常百姓家的客厅,不华贵,但很温馨。有草坪、有喷泉,还有咖啡店、书店、花店,有艺人、画家、情侣、老人和孩子,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1.2我国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原始的广场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后期。于陕西姜寨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距今有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初期的母系氏族的村落:居住区中心是约4000多平的广场,房屋建设于广场四周,屋门都朝向广场。广场四周有五个建筑群,各以一座方形大房屋为中心。大致同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也是环绕广场布局,利用小型住宅沿圆圈密集排列而形成一个中央空间。这种露天的公共空间,应是先民出于需要而有意识地用建筑来围合而成的,其格局表明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成为了全体成员的公共活动空间。先民在此举行祭祀神祗、部族集会等一些公共的活动,由此产生了最初的广场文化。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并没有形成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是形成了比较发达且兼有交往、交易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唐代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等公共空间,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等休闲元素。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中心,逛街则是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这和传统欧洲城市中以广场为中心的格局截然不同。图3西安半坡遗址想象图应该说中国城市中广场概念的引入是在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这些早期的广场大多建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外国租界较集中的大城市。建国以后,在一些大城市中也建成了一些广场。但它们多是大型的政治性集会广场,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因素,西方国家城市中常见的各种市民广场在我国并没有大量出现。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广场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建设高潮。应该说迅速增多的广场确实改观了城市的面貌,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实,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由于城市寸土寸金的原因,开发商不愿意留太多的公共空间。因此,城市里高楼林立,开敞的空间并不是很多,真正充满趣味的城市广场也不多。和欧洲历史悠久的城市广场相比,这些城市广场普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风格雷同、缺乏趣味、贪大求全等现象已经成为不少广场的通病。现代中国城市广场的超常规发展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近年来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二中西方广场的空间特质2.1我国广场空间特质分析在广场概念引入我国前,中国的街巷空间充当欧洲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功能,充当着中国市民公共生活与休闲的空间。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广场已不陌生:它们有的与大面积公共绿地融为一体或是包含于公园之中,是组织景观的重要元素;有的附属于一组公共建筑,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缓冲空间;有的是为纪念重要的事件或人而建造的;有的是交通系统中的节点空间,例如环岛。中国大多数的城市广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广场周边建筑环境的重要性。中国新建城市广场在选址的时候就忽视周边的环境,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也只考虑铺装、绿化、雕塑等内容,却很少去考虑周边的环境和建筑。这种对于周边环境的忽略,不仅是脱离中国广场传统的结果,也是对西方广场概念的错误解读。2.1.1广场与建筑的融合我们引入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及的阴角空间—“所谓‘阴角’,以‘升’为例,系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所谓‘阳角’系指‘升’外侧突出的空间。”阴角可以形成封闭性强、亲切的令人安心的空间,可以使体验者在内可以感受到温暖而完整的城市空间,而阳角却更容易形成把人挤出去的非人性城市空间。中国现有城市广场的建设在这一问题上比较成功的应该算得上是上海人民广场的改造,它将上海市博物馆新馆、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等上海标志性的新建筑布置在广场周边,使广场与周围建筑互相融合,而这些文化建筑围绕的人民广场构成了上海新兴的文化中心。广场周边建筑环境对于广场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如果能很好的相互融合,即会使使用广场的居民感受到广场的活力。图4上海人民广场2.1.2可参与的空间和广场文化“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对于这些,最有发言权的应该算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了,好的广场对民众具有内在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生活的场所,而民众在广场上的活动,同时也在反应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广场空间不应该仅仅是一片空地,而应该是一个民众交流的场所,一个有魅力、有韵味的雅俗共赏的社会生活空间。一个广场的建设,看它是否成功,就应该是看建成后来这个场地的居民是多是少,看它之中空间的可参与性。如果一个广场不管是来活动还是休息、游玩,它达到了周边居民的使用要求,就可以证明它是适应这个环境的。广场文化也是广场的一个重要元素。赤峰文化广场位于赤峰玉龙大街和林西路的交汇处,赤峰文化广场的结构为开敞式的,并以良好的色彩形式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完善,使广场具有多样性的需求。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等多层面,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突出独特差异和对文化内涵的深刻领悟和理解,体现时代背景,并以良好的形式给予表现。传统民族图案的应用、刺绣图案的应用、文字图案的应用不仅内容丰富,寓意深厚,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了蒙古民族的特有文化和我国的传统文化。2.2西方广场空间特质分析广场是西方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交流、聚会、消费、休闲等重要功能。当人们提起欧洲,总觉得的它应该是一个整体,欧式建筑,欧式广场好像就能统一概括欧洲的一切。不同的欧洲国家,乃至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城市,其城市市中心的广场都具备不同的空间特质。本文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欧洲小型广场:马德里的马约广场(以商业为主题),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广场(一交通枢纽为主题)作比较和研究。试着探讨不同主题下的欧洲广场的空间特质。马约广场是西班牙所独有的典型广场,马约尔广场是一座四方形的广场,形式朴素简单四周被有一楼有回廊的建筑所围绕。古时候如政府的公共活动、斗牛及一般民众的市集或审判均普遍利用此场地。现在该广场则以商业功能为主,回廊内普遍设置老式商店、酒吧和餐厅,大片的露天座椅成为了这个广场的特色。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广场与马约广场呈现的景象截然不同。它位于整个巴塞罗那市中心的位置,是老城区与扩建区的连接点,也是城市主要大街兰布拉大街和格拉西亚大街的起点,周围有繁忙的街道而不是封闭的建筑围合,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吵闹而繁忙。2.2.1广场与街道和建筑的关系从广场与街道和建筑的关系看来,马约广场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广场,而加泰罗尼亚广场则是由街道围合成的广场。马约广场背离喧嚣的主街道,由建筑围合出较为安静的广场空间。人们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由建筑围合的广场更具有归属感和亲和力。而加泰罗尼亚广场由吵闹而繁忙的街道围合,给人的感受并非多么亲切和友好,好像催促似的要把人挤出去一样。很显然可以看出,马约广场显然是由建筑围合出的阴角空间,而加泰罗尼亚广场则是不甚友善的阳角空间。2.2.2主宰广场的建筑形式和性质同为阴角空间的这两个广场虽都给人亲切安全的感受,但发生在其中的市民生活却存在着许多不同:一个是特定时刻的商家和消费者的狂欢,另一个则是无时无刻的艺术家和市民的派对。我个人觉得,导致这种现象不同的原因大概具体到主宰广场的建筑的形式和性质吧。马约广场由拉潘那德里亚公寓主宰,围合马约广场的建筑底层是一圈回廊,建筑空间与广场空间内外渗透性更好。回廊和大片硬质铺地的存在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而以商业为主的广场必然会在不同的时段汇集不同的人气。三中西不同的广场观城市广场的本质是一个为公众提供休憩、交往的中介空间。3.1中西方城市与城市广场关系中西城市空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国古代城市广场在城市中处于附属空间地位。西方城市规划中城市广场不仅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如图1-a),同时也是居民政治及社交文化中心。而中国的城市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一般将宫城置于城市之中心(图1-b)。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尽管基本按其型制进行规划的城市仅元大都一地,但其他朝代的城市规划多深受其影响,这种严谨、封闭的以宫城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空间格局使中国古代早期少有公共活动空间。a意大利锡耶那城以广场作为城市的中心b中国城市规划以宫城为中心图5中西方不同的广场观1城市的空间模式3.2中西方对待自然与人的关系差异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比较强调“天人对恃”,在表达对自然崇拜时,同时也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与力量,重视现实世界和人的个性,并且喜用人工趣味的几何形式与由山野树木形成的自然轮廓线,显现出了对立与相互反射之势。周秦后始终将人与自然合起来进行探究,强调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融合,所谓“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齐一”,把“天人合一”,“天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