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史1宗教典籍的翻译拉开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2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3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职业化时代一、西方翻译史的阶段视角、标准不同,所得的划分也不同。西方翻译的起点:公元前285至前249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fromHebrewintoGreek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Homer’sOdysseyfromGreekintoLatin)。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定水平,能够抽象地思考复杂的问题。为了吸纳更多的信众,必然进行跨民族、跨国家、跨语言的传播。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是从各自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开来,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其依靠的手段,大都凭借翻译。《圣经》的翻译,从公元前250年,70多个学者齐集埃及亚历山大港,历经数十年翻译成《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算起,一直至今,已经有近2300的历史了。《圣经》已被译成2千多种语言,是世界上印量最大,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西方文明深深根植于《圣经》,其价值观、政治、法律,文学、经济,无不带上其烙印。《圣经》的翻译佛经的翻译佛经翻译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开始的《浮屠经》的翻译。兴于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代,前后约1,100年。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时期。佛教已经中国化,佛经成熟于唐。虽然今天佛经翻译的使命已经告终,但佛教国际化的趋势仍在发展,特别是在东亚与东南亚,佛经翻译将有可能再次形成高潮。《圣经》的翻译,从公元前250年,70多个学者齐集埃及亚历山大港,历经数十年翻译成《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算起,一直至今,已经有近2300的历史了。《圣经》已被译成2千多种语言,是世界上印量最大,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西方文明深深根植于《圣经》,其价值观、政治、法律,文学、经济,无不带上其烙印。《圣经》的翻译基督教传到哪个民族,《圣经》就被译成哪族的语言文字,这是基督教信仰传播与建立的指标。当基督教的信众逐渐扩大并稳定后,《圣经》便需要翻译与修订。首先,《圣经》的原文有很多版本;其次,各种教派众多,产生了非主流教派的版本;再次,每一版本都认为自己是权威的,因而出现了更多的版本;再次,考古发现促使了《圣经》的翻译和新版本的修订;最后,有些版本的语言陈旧,跟不上时代,故而新译本产生。目前,每14天就会有新版本的《圣经》首次发行。2、《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ulgate),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公元四世纪,《圣经》拥有很多不同的拉丁语版本。圣·哲罗姆(St.Jerome)于公元382年至405年翻译的Vulgate成为钦定本,标着这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哲罗姆奠定了反对“字对字”(word-for-word)翻译的基础。不是字对字的翻译,才能保持《圣经》纯洁性。3.中世纪各民族的古语文本,如古德语译本、古法语译本中世纪末,欧洲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相继形成。这时开始了民族语言的翻译。4.现代文本,如英语的《美国标准版圣经》、《新英语圣经》和《今日英语文本》等版本三、文学翻译阶段西方各国(主要指英法德)在历史、社会、宗教、文化以及文学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各种文学运动和风格都远远超越了国家的边界,文学发展有着明显的相似性,甚至文学中体裁和风格的更替也都出现类似的序列关系,这与文学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较为早期的文学翻译罗马文学家安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Andronicus,280/260BC–200BC),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Homer’sOdysseyfromGreekintoLatin)。他是罗马史诗和戏剧的创始人,也是罗马最早翻译家。西方文学翻译的四个时期早期文学翻译时期:民族语言的形成到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17、18世纪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现代主义时期: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1、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是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副产品”,与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民族文学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翻译理论方面,围绕直译意译,以及如何使用民族语言来摆脱拉丁语的影响。16世纪法国的文学翻译依然是创作的“副产品”,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也不大。雅克·阿米欧(JacquesAmyott,1513-1593),用时17年(1542-1559)翻译了意大利普鲁塔克(LuciusPlutarch)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LivesofNobleGreciansandRomans)。阿米欧采用创作型意译,直译意译兼用,兼顾译本的内容与形式,融大众语言与学者语言,译本获得成功。该译本创造了大量新词,丰富了法语的词汇。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译作,翻译活动规模宏大。诺斯爵士(SirThomasNorth,1535-1604)于1579年从法国阿米欧的译本翻译了英语的《名人传》,其译笔优美,人们误以为此就是原作。英译本还为莎士比亚创作罗马悲剧提供了素材。1603年,弗洛里欧(JohnFlorio,1553-1625)翻译了法国蒙田(Montaigne)的《随笔集》,成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经典。2、启蒙时期的文学翻译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的文学作品的读者群逐渐形成,加上杂志、翻译作品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得文学翻译繁荣起来。英国17世纪最重要的翻译家是德莱顿(JohnDryden,1631-1700),译过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和薄伽丘、奥维德、贺拉斯、荷马等人的作品,译笔平易晓畅。翻译理论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翻译是艺术;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的特征;翻译必须考虑读者;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翻译分为三类:词译metaphrase、释译paraphrase、拟译imitation。18世纪的蒲柏(AlexanderPope,1688-1744)翻译了《伊利亚特》(6卷)和《奥德赛》(5卷),影响很大。3、浪漫时期的文学翻译浪漫时期的译家或译论家,多是当时著名的作家,所以该时的译论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影响很大。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得到了深入探讨,表现出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英国的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于1792年出版《论翻译的原则》,代表了此时译论的最高成就。其中的三原则是:FirstGeneralRule:a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第一条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思想。SecondGeneralRule: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inatranslation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第二条原则:译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具有与原作同样的特征。ThirdGeneralRule:a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theoriginalcomposition.第三条原则:译作的行文应和原作一样流畅自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768-1834)于1813年发表《论翻译的方法》(OntheDifferentMethodsofTranslating),是此时重要的译论文献。Thereareonlytwo.Eitherthetranslatorleavestheauthorinpeace,asmuchaspossible,andmovesthereadertowardshim;orheleavesthereaderinpeace,asmuchaspossible,andmovestheauthortowardshim.翻译的途径“只能有两种:要么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是后来韦努蒂“归化异化”论的理论源泉。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认为译者是人民的先知,译者创造了一种完全适合于两国思想交流的语言。歌德把翻译分为三类:传递知识的翻译informativetranslation,按译语文化规范改编的翻译adaptation,逐行对照的翻译interlineartranslation。他推崇第三种翻译,认为这样,译作可以和原作共生,译语和原语可以融合为一,既可以产生新的形式,又不抛弃各自原有的成分。4、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80年以后,英法德等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各国坚持强硬的民族主义路线,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不再把翻译看做是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进而贬低翻译的作用。西方各国除相互翻译各自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外,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了殖民地国际和东方各国的文学经典作品。中国翻译史的阶段一、中国翻译史及译论史的分期,也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马祖毅的分法中国翻译史上的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两次西学翻译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的翻译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925--佛经翻译元代《法宝堪同总录》记载,从后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北宋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参与佛经翻译的人总共194人,所以经卷1335部,5396卷。胡适认为,现在保存的佛经共3,000多部,15,000卷。白马驮经,大教始传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始于公元184年安世高的翻经。公元224年,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第一篇文献出现:《法句经序》(PrefacetoDhamapada)安息王子安适高洛阳白马寺外的白马梁启超将译经分为三个时期:1、外国人主译期,自东汉至两晋。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2、中外人共译期,东晋、南北朝、隋。以鸠摩罗什、觉贤、真谛为代表;3、本国人主译期,唐贞观至贞元。以玄奘、义净为代表。支谶义净将佛教中大乘小乘的经典无一例外的翻了过来。重要的经典:《四十二章经》、《安般守意经》、《摩诃钵罗若菠萝蜜经钞》、《华严经》、《俱舍论》、《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大智度论》、《金刚经》、《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大波若经》等大译经家安世高、支谦、法护、道安、慧远、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昙无谶、求那跋陀罗、真谛、彦琮、玄奘、义净、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译场制度之沿革一、隋唐以前的译经制度:讲经与译经同步进行的译场;二、隋唐译场制度:由专家组成的高效译场组织如:罗什时代,姚兴为他在长安逍遥园西明阁设立译场,著名的《大智度论》便是在这里译出的。北魏迁都洛阳后,译经最盛。据《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译场的庄严,设备之完善,是前所未有的。隋炀帝时,为彦琮于洛阳上林园建翻经馆,这是佛教专门译场的滥觞。唐太宗为玄奘于大慈恩寺设翻经院,后在大雁塔设翻经院;中宗时,为义净于大荐福寺设翻经院。宋太宗时,为迦湿弥罗来的天息灾等在太平兴国寺设立了译经院,由三堂组成:中堂为译经堂,东为润文堂,西为证义堂。后来译经院改名为传法院。释道安鸠摩罗什新疆拜城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玄奘西游复原图以译《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了与此论学说有关的著作,如《显扬论》,是此论的提要;《佛地论》,是此论发展的归宿;《摄论》。采取音译,受众多看不懂,其努力失败。罗什胜出。红尘之中的唐僧玄奘西游印度图公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