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单元六、统计备课人txzyt内容众数备课时间2014052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任务定位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教学准备抄有例题的小黑板板书设计统计:众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数,我们称之为众数。方法一:平均数(整体水平)方法二:中位数(一般水平)方法三:众数(集中情况)(可能不只一个众数)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一、走进生活、发现问题1.情境引入一所学校要举办校集体舞比赛。为赢得比赛,五(2)班挑出了精心挑出了20名舞蹈好的同学准备参加比赛,但现在学校通知只允许10名同学参赛,我们该以什么为标准做出选择呢?(学生发言)2.出示数据: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1.321.331.441.451.461.471.471.481.481.491.501.511.521.521.521.521.521.521.521.52二、生成问题、深入探究1.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看哪些小组能快速找出最佳解决方案。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3.学生汇报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方法一:求平均数方法二:求中位数方法三:求众数既然同学们能找出这么多解决的方案,那么我们共同来分析这些方案,看哪一个方案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追问为什么?小结:根据刚才我们的共同分析,你们说说我们应该最终选择哪一个方案呢?(根据节目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选择)4.揭题: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最集中的数,我们称之为众数。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5.质疑:对众数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可以把后面第4题的练习放在这里)6.三种统计量有什么区别呢?分析三个统计量:(1)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它的优点是能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水平,但它同时受组内个别数据的偏大或偏小的影响。(2)中位数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求法:需要对所有数据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找出这组数据中处于最中间的那个量,如果出现奇数个正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如果出现偶数个中间两个数求和除以2。(3)众数,它也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而且它提供的数据能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更大的方便。6.总结: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三、巩固、拓展延伸1.基本练习:P124第1、2题(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交流,发表各自的想法(第2题,第2个问题: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出发点不同,所选择的策略就不同。)2.进一步认识中位数练习:书P125第4题(题略)(1)学生独立练习(2)质疑:有什么问题吗?(3)汇报、交流: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4)总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3.综合练习:书本P123做一做(题略)对于众数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吗?(1)学生独立练习(2)汇报交流(课后,合作调查本班学生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4.阅读:书P123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均码”的含义。四、总结提问:你们有什么收悉?学生畅谈收获。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学生课后活动和作业设计调查收集:生活中哪里用到众数?(进一步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课题单元六、统计备课人txzyt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备课时间2014052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任务定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制作方法。教学难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教学准备画有统计表、统计图的小黑板板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材优势:更容易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第9至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如下表。届数91011121314中国6194183137129150韩国289354636596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以旧引新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统计的知识?学过哪些统计图?能简单介绍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吗?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出示数新据,创设情境(出示例2统计表)第9至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如下表。届数91011121314中国6194183137129150韩国289354636596(1)提问:这是第9至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略)(2)提问:如果现在要把中国和韩国历届获金牌情况制成统计图,你们认为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好?为什么?(生答略)2.根据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怎样制作,简单试着讲一讲。(2)师生共同欣赏已经制作好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书上有)三、对比体会,探究新知1.分析数据,引收出复式折线统计图(1)提问:比较比较我国和韩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2)通过刚才大家观察比较两张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你们有什么感觉?(不方便)(3)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你能想什么好办法?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4)把两相折线统计图放到一张图上,你们认为行吗?为什么?那么怎么做呢?2.讨论交流各种方法(1)学生充分讨论。(2)比较小结:用同一个具有相同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和线来区分中国和韩国获金牌的变化情况3.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1)阅读书P127题中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复式折线统计图。(2)展示学生作品,分析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图方法(3)观察比较:统计图,你们认为有哪些地方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有哪些优势?(统计图的名称、图例说明;更容易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4.分析对比数据,回答问题,合理预测(1)根据题回答书中提到的几个问题?(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四、揭题总结:像这样的折线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可以更容易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五、巩固练习1.P128“做一做”,让学生说说统计图的意思,思考并回答书上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稳步提高或,忽高忽低。看趋势,可预测李欣的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2.练习二十五第1、2题(1)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有哪些想法?六、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课后活动和作业设计《作业本》课题单元六、统计备课人txzyt内容统计练习备课时间2014052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熟练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任务定位教学重点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设计统计练习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一、众数的复习巩固书P125第5题1.学生独立练习2.交流汇报(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2)你认为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中位数、众数都可以,因为中位数、众数是相同的,2000出现的次数最多,也处于中间的位置。)3.谈谈体会提问:根据学习的经验,怎样思考用哪个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根据数据的特点决定)书P125第6题1.提问:要了解本班全体学生所穿鞋子的号码,我们该怎么办?(先小组进行组内统计,再整合)2.全班整合,师生合作(1)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2)如果你是鞋厂的经理,你会怎样确定各种鞋号的生产量?①学生独立练习②汇报交流3.小结:对众数有什么新的认识?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巩固练习1.P书129第1题(1)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吗?①学生独立练习②汇报交流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2.P书130第4题(1)哪种品牌彩电全年总销量最高?(2)为了清楚地展示两种彩电全年的变化趋势,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用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3)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从上面统计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它对你有什么帮助?①学生独立练习②汇报交流(通过对比两条折线的走势,分析出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3.P书131第5题小组讨论:下面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1)学生独立练习。(2)汇报交流(五年级同学“五一”度假方式统计: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合适,更直观体现各种情况的数据;民主路小学学生“五一”参加旅游人数统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合适,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3.小结提问: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课后活动和作业设计《作业本》课题单元六单元备课人txzyt内容打电话备课时间2014052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任务定位教学重点探讨最优化的方案。教学难点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教学准备板书设计方案1:逐个通知方案2:部分转告方案3:相互转告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1、星期天,老师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2、学生汇报想法。二、探究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有什么想法?2、反馈。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方法。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方案1要15分钟。对于这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有任务)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老师、组长和组员都有任务,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方案3:都相互转告小组讨论,汇报结果。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三、发现规律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第几分钟1、2、3、4接到通知人数1、2、4、8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2分钟一共通知(3)人3分钟一共通知(7)人4分钟一共通知(15)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