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草原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前准备1、草原风光图。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2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①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3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4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洪春幸)(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冯琛莉)2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52、“丝绸之路”地图。教学过程一、话说“丝绸之路”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二、走近“丝绸之路”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三、走进“丝绸之路”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6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隆重。①找出有关句子:◇“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四、延伸“丝绸之路”7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洪春幸)3白杨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课前准备白杨、戈壁滩的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8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荒凉、寸草不生、贫瘠……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A、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B、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新课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9枝干挺直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坚强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