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上期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课时编制教师:周晓容审核梁尚明审批:钟晓授课教师:初二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班级:姓名:教师评价:第1页/(共10页)第2页/(共10页)导学案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三十诗四首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自主学习我自学我成功一、学习《归园田居》1、简介作者及背景:2、诵读理解:(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拓展延伸我反思我收获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学习《使至塞上》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2、诵读理解:(1)朗读并理解字面意思。(2)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实写还是虚写?3、品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013—2014学年上期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课时编制教师:周晓容审核梁尚明审批:钟晓授课教师:初二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班级:姓名:教师评价:第3页/(共10页)第4页/(共10页)导学案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二课时学习导航我自学我成功一、学习《渡荆门送别》1、简介作者:李白,字,号,是(朝代)最著名的主义诗人。〖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2、朗读理解(1)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思考下列问题:A、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别?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的?C、你最喜欢的是哪句诗?为什么?3、品读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是写(动、静)景,后句是写的(动、静)景。写景中蕴藏着诗人的心情。“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4、拓展:(1)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一)旅夜书怀(唐)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二、学习《登岳阳楼》1、简介作家作品:陈与义,(朝代)诗人,字,号,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2、结合背景及课下注释理解诗义。3、思考下列问题:(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2)、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一“”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景象)。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二字,便把诗人那表现的淋漓尽致。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抒发了。尾联中“”既指自然事物,又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2013—2014学年上期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课时编制教师:周晓容审核梁尚明审批:钟晓授课教师:初二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班级:姓名:教师评价:第5页/(共10页)第6页/(共10页)导学案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三课时当堂检测1、给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i()(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5)征peng()出汉塞()(6)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帘旌()不动夕阳迟(9)荆()门2、下列诗句中加粗加线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A.属国过居延B.萧关逢候骑C.都护在燕然D.都护在燕然3、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带月荷(扛着)锄归但(只要)使愿无违B、大漠孤烟(烽烟)直长河(黄河)落日圆C、江入大荒(荒漠)流仍怜(爱)故乡水D、徙倚(徘徊)湖山欲暮时三年多难更凭危(高处)4、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年多难更凭危室中更无人B、大漠孤烟直烟消波静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5、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6、词类活用:(1)、征蓬出汉塞()(2)、江入大荒流()(3)、月下飞天镜()7、反复诵读后填空:(1)《归园田居》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绘醇美的诗意,抒发了“”的情怀。(2)《使至塞上》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的内心情感。(3)《渡荆门送别》作者通过描绘了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深沉的乡情之叹,流露出了深深的之情。(4)《登岳阳楼(其一)》诗人通过写自己登楼观感,抒发了自己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以及自己的落寞情怀。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耕种的辛苦。B、《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C、《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愿望和对故乡的眷念。D、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宋代诗人,著有《简斋集》9、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译为:离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楚地千里漫游。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译为:平原渐渐出现,山岭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长江泻入广阔的原野,滚滚东流。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译为:月映水中,向天空飞下的明镜,云霞变幻,结成了奇妙的海市蜃楼。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为:还是可怜那故乡的水啊,送我万里还不忍分离。10、背诵《渡荆门送别》一诗,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人称“诗仙”。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每句五言,共八句,中间的两联是对偶句。C、尾联的节奏读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D、此诗的主旨为: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表现对故乡的爱恋之情。(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述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B、颔联描写远景:群山逶迤,连绵不尽;浩荡的长江,流向广阔无际的原野。C、颈联描写近景: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烟雾弥漫,结成海市蜃楼。D、尾联借景抒情,归结到对故乡水的无限爱恋之情。11、背诵《使至塞上》一诗,回答下列问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是(多选)()A、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奉命赴边。诗人受朝廷之命,轻车前往,地点是远在西北的边塞。B、三、四两句写赴边途中。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自己内心幽微难言的情感。C、五、六两句写边塞奇特壮丽的景色: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在苍茫中一轮落日出现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到亲切而温暖。D、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诗人不远万里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军,侦察兵告诉诗人将军正在燕然前线。(2)、本诗寓情于景,重在写景,用词准确洗练,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B、一个“孤”字,写出了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孤烟”。C、一个“值”字,写出烽烟升腾在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D、一个“长”字,写出横贯沙漠的黄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E、一个“圆”字,既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2013—2014学年上期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课时编制教师:周晓容审核梁尚明审批:钟晓授课教师:初二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班级:姓名:教师评价:第7页/(共10页)第8页/(共10页)导学案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1、“草盛豆苗稀”,说明诗人不善种田,这样写不影响他自己的形象吗?2、《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4、《使至塞上》一诗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5、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入”二字的表现力6、如何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最后两句?7、如何理解“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中的诗人之悲?反思拓展我总结我成长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再摘录几句含有哲理的诗句。三十诗四首第二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