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借事抒情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法、问答法;学生:朗读法、诵读法、谈话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处世立身的态度。【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1、《桃花源记》3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2、《短文两篇》3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3、《核舟记》1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4、《大道之行也》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5、《杜甫诗三首》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21、桃花源记【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东晋诗人。其开创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后多被看成是独立文章。【文章结构】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桃花源记做客桃源理想社会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1、解释加点的词。①缘.溪行: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悉.如外人: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⑤诣.太守:⑥遂.迷:2、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解释:3、一词多义。便舍.船:处处志.之:①②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③④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4、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④无论..魏晋。古义:今义: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古义:今义: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闻.鸡起舞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C、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寻向..所志寻.病终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C、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室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8、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却又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9、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向所志”,最后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22、短文两篇【文学常识】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梦得,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早年与齐名,世称“刘柳”。《爱莲说》的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用记事、说明、议论或的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某个道理。【文章结构】提挈全文,设喻引题陋室环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陋室铭(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往来之人:鸿儒谈笑安贫乐道生活情趣:调琴阅经高洁傲岸类比古贤:诸葛草庐,杨子云亭点题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生长环境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爱莲说清高风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1、解释加点的词。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⑤可爱者甚蕃.:⑥濯.清涟而不妖:2、古今异义。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③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④亭亭净植.。古义:今义:⑤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⑥宜.乎众矣。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无案牍之劳.形:③不蔓.不枝:④不蔓不枝.: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孔子的原话。而作者在文中只引用了下半句,作者这样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试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讽刺了的世态。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23、核舟记【文学常识】课文选自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本文作者是,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整体感知】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对“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进行了细致描述,再现了细微艺术品“核舟”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1、解释加点的词。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罔不因势象形: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盖.大苏泛赤壁云:⑤高可二黍许.:⑥佛印绝类..弥勒:⑦其人视端容寂.:⑧若.听茶声然:⑨钩画了了..:⑩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解释:②诎右臂支船。通解释:③左手倚一衡木。通解释: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解释: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解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B、文章表现刻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5、作者有很大的篇幅介绍这只精美的核舟,目的是什么?6、课文中间四个自然段已具体介绍了核桃所雕刻之物,却又在第六自然段统计“一舟”所雕刻的事物,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7、从文中佛印与苏、黄形貌、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之处?24、大道之行也【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家“五经”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五经”是《》《》《》《》《》。【文章结构】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谓大同、心驰神往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1、解释加点的词①男有分.:②货恶.其弃于地也: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是谓大同..:2、通假字。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通解释: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解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5、杜甫诗三首【文学常识】杜甫有“诗圣”的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其诗总体上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最能代表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是“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文章结构】远望:巍峨高大写景近望:神奇秀丽望岳气象雄伟、胸怀博大抒情凝望:心胸荡漾愿望:勇攀绝顶国破——草木深(见)翘首望京花溅泪——鸟惊心(感)春望气象雄伟、胸怀博大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兵役苛酷石壕吏发展、高潮:儿死战场、家中窘迫、自请应役政治黑暗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1、给加点字注音。岱()宗决眦()青未了()不胜簪()逾()墙老妪()邺城戍()幽咽()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D、急应.河阳役。(应征)3、根据课文默写、①会当凌绝顶,。②烽火连三月,。③,妇啼一何苦!④《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⑤《春望》中诗人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⑥《石壕吏》中,暗示老妪被捉走的诗句是“,”。4、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组抒情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辞”。B、虽然《石壕吏》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的“三月”并非实指,而是指战争时间持续很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前一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6、《望岳》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壮志?7、《石壕吏》诗中说“妇啼一何苦”,联系上下文说说老妇“苦”在何处,其“苦”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