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药理学(clinical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2.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试验药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物。3.临床药动学:即药代动力学,它应用药动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4.吸收(absorption):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5.分布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6.生物转化:也称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7.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8.药动学房室模型:是药动学研究中按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的差异,以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相结合而设置的数学模型。9.米-曼速率过程:是一级动力学和零级动力学互相移行的过程,在高浓度时是零级动力学过程,而在低浓度时是一级动力学过程。10.半衰期:分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通常指血浆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意义: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时间,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以及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11.表观分布容积:Vd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间的比例常数。意义:反应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1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指血药浓度数据(纵坐标)对时间(横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下面积。。AUC与吸收后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13.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14.总清除率:又称血浆清除率CL,指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15.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CPM,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6.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浓度(MEC)与最小中毒浓度(MTC)之间的范围17.临床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作用的“量”的规律的科学。18.最小有效量:即阈剂量,指药物剂量逐渐增到刚能产生效应时的剂量19.最大剂量:即效能,指药物的效应达到最大,继续增大剂量但效应不再增大时的纵坐标数值(在量效曲线中)20.效价强度:指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21.治疗指数(TI):即LD50/ED50的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TI越大,药物越安全22.作用残留时间:指曲线(时效曲线)从降到有效效应曲线以下到作用完全消失之间的时间。23.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功能蛋白质,具有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特异性细胞外化学物质、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性。受体分为: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活性受体及核内受体。24.配体:能与受体结构互补并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25.内在活性:指配体与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激发生理效应的能力。26.激动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27.拮抗药:指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能激发生理效应,反而会妨碍激动药的作用。28.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和亲和力与受体激动药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较弱的生理效应,但它同时却能妨碍其他激动药与此受体结合产生效应29.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有亲和力并与受体相结合,但其内在活性为0,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30.非竞争性拮抗药:这种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是不可逆的,或者能引起受体的构型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而且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地克服此种干扰。31.上调或下调:若受体的调节性改变只表现为数量(或密度)的增加与减少,则分别称之为上调或下调。32.新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物。33.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进行药品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用药品的作用、不良反应或实验用药品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就是确定试验用药品德尔疗效与安全性。34.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的内源性周期节律变化关系的科学。35.时间药动学:研究机体的生物节律对药物作用或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36.时间药效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生物节律的影响下对机体的作用。37.遗传药理学:是研究机体遗传因素对药效学和药动学影响的学科,是近年来药理学与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38.副作用:指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39.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40.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41.药源性疾病: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42.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43.不良反应: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44.抗生素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在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该现象称抗生素后效应。45.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是指药物的杀菌活力在一定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属于此类者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等46.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是指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和杀菌速率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对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47.量效关系: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或浓度呈一定关系量效曲线:以药物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48.稳态血药浓度:临床用药若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以相同的剂量多次给药,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到血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为稳态浓度,它有一个峰值(稳态时最大血药浓度),有一个谷值(稳态时最小血药浓度)。49.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隔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的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性,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50.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51.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1.临床药理学目的: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2.临床药理学试验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重复、随机、对照”三项基本原则。3.药物作用强弱有两方面因素:1)药物与受体结合的“量”的大小2)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4.口服药物临床效果:药剂学相药动学相药效学相药物治疗学相5.单核苷多态性(SNPs)是产生药物代谢和反应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6.对照:随机平行对照试验、交叉对照试验、序惯对照试验7.随机:单纯随机抽样、均衡随机、均衡顺序随机8.盲法实验:双盲和单盲9.《赫尔辛基宣言》:公正、尊重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收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10.人体试验道德原则:1)坚持符合医学目的科学研究2)维护受试者的权益3)尊重受试者的人格和知情同意的权利合理和有意义的。11.受试者权益的保障:知情同意书和伦理委员会12.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注射>吸入给药>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13.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①光谱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②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LC-MS确定分子结构)、高效毛细管电泳仪(HPCE用于手性药物),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同时测定几种药物;技术要求高,预处理复杂,通量不够。③免疫法:放射免疫法(R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受体结合法(FBA)、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14.稳态一点法:D'=D×C'/C1)使用该公式的条件: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2)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时进行,通常在下一次给药前采血所测得的浓度即为偏谷浓度。15.代谢包括: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过程)、Ⅱ相反应(结合反应)16.CYP是一个基因超家族,CYP酶具有基因多态性,CYP催化底物有一定特异性,但并不十分严格。17.P450具有遗传多态性,是引起个体间和种族间对同一底物代谢能力不同的原因之一。慢乙酰化者易发生不良反应;同样剂量的药物慢乙酰化者敏感而快乙酰化者则可能无效。药物的乙酰化代谢多态性主要和NAT2基因变异有关。乙醇(酒精)脱氢酶(ADH)为二聚体,由两个分子量各为4kD的亚单位组成,和乙醛脱氢酶(ALDH是氧化乙醛的酶,缺损使得血液乙醛浓度升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多,从而引起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或酒精中毒。)18.微观评价方法:肯定、很可能、可能、条件19.戒毒治疗包括脱毒、预防复吸,回归社会20.苯妥英钠(大仑丁):(1)抗癫痫,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2)治疗外周神经痛(3)抗心律失常: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及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21.苯巴比妥(鲁米那):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疗效最好。卡马西平(酰胺咪嗪):复杂部分发作(精神运动型发作)的首选药物。乙琥胺(柴朗丁):失神发作的首选药。地西泮: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22.抗帕金森药分类:原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和继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23.锥体外系的三对神经递质:DA-Ach、NE神经元-NE、组胺和5-羟色胺。24.抗帕金森治疗:补充DA或激动DA受体,抑制或阻断ACh的作用;补充NE的前体物。;应用抗组胺药,补充5-羟色胺的前体物;MAO-B抑制剂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药物。25.联合用药的意义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或延缓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的产生。26.溴隐亭,改善运动不能和肌肉强直,对肌肉震颤疗效较差。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盐酸司来吉兰:可透过血脑屏障27.抗精神病药分:吩噻嗪类:二甲胺类(氯丙嗪)、哌嗪类(奋乃静)、哌啶类(硫利达嗪);硫杂蒽类(泰尔登);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其他药物(五氟利多)。28.氟奋乃静: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25倍),快,久。锥体外系反应比氯丙嗪明显。2)奋乃静:抗精神病作用和镇吐作用较氯丙嗪强(约6倍)。3)硫利达嗪:适用于门诊。氟哌啶醇:抗精神病和镇吐作用比氯丙嗪强(约50倍)。锥体外系反应比氯丙嗪明显。舒必利-阻断DA2受体: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均较好。不良反应较其它抗精神病药轻。躁狂症、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禁用。氯氮平作用较强,几无锥体外系反应,但可致粒细胞减少,一般不作首选。利培酮适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锥体外系反应及抗胆碱反应轻,已成为一线药物。29.5-HT缺乏+NE功能不足=抑郁30.丙米嗪(米帕明):抑制NE和5-HT的再摄取,增高二者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治疗各种原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