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复习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血浆:全血标本经过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成分即为血浆,主要用于化学成分测定和凝血项目检测等。2、血清:血清是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的液体,血清与血浆比较,主要缺乏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也发生了变化,血清主要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查。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4、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滤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8.0~9.5μm),其胞质内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5、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6、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7、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机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是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8、出血时间(BT):在特定的情况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9、本周蛋白:本周蛋白是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大于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为本周蛋白尿)10、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多见急性肾盂肾炎。11、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蛋白凝聚体。12、隐血试验(FOBT):上消化道出血<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需用化学、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为隐血,检查隐血的试验为隐血试验。13、Rouse试验阳性:含铁血黄素颗粒是一种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含铁质的棕色色素。血管内溶血产生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由肾脏排出,产生血红蛋白尿,其中一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降解,生成含铁血黄素颗粒,普鲁士蓝反应染色为蓝色颗粒,即Rouse试验阳性。14、微量白蛋白尿(MA):在无尿路感染和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尿液白蛋白超过正常但低于常规试带法课检出的范围,称微量白蛋白尿。15、有形成分排泄率:又称一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三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一小时的排出量。1、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皮肤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2、巨幼红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3、血细胞比容测定WHO推荐方法:微量法(离心法)4、网织红细胞染色:WHO推荐,新亚甲蓝染色法。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国内规范方法,魏氏法。6、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7、血小板计数:首选草酸稀释液。8、尿比重:CLSI和中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折射计法。9、尿蛋白测定:CLSI推荐为确证实验为磺基水杨酸法。10、1h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①细胞数/h=10个大方格细胞总数*100*(3h尿量(ml)/3)。②管型数/h=(20个大方格细胞总数/2)*100*(3h尿量(ml)/3)。11、酮体(ketonebedies):乙酰乙酸20%β-羟丁酸78%丙酮2%的总称。1、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检测原理: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中的氰离子所反映生成HiCN。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在特定条件下,HiCN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cm)。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的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的浓度。2、贫血形态学分类级临床意义:形态学分类:1、正细胞性贫血:MCV正常MCH正常MCHC正常,临床意义: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2、大细胞性贫血:MCV升高MCH升高MCHC正常,临床意义: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吸收障碍。3、单纯性细胞性贫血:MCV降低MCH降低MCHC正常,临床意义:慢性炎症,尿毒症等。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降低MCH降低MCHC降低,临床意义:铁缺乏,维生素B6缺乏,慢性失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1、某些药物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如乙酰胆碱。2、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储存池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3、异常增生性增多: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为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释放到外周血液所致,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或未成熟粒细胞,常伴其他细胞改变,如红细胞或血小板的增加或减少。多见于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4、嗜酸性粒细胞增加:1、某些药物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别嘌呤醇、抗生素(过敏反应)、抗惊厥药、头孢菌素、洋地黄、肝素等。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细菌感染,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反应增多。3、常见于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5、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①Ⅰ型(空泡型)特点:1、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2、胞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粗网状或不规则聚集成粗糙块状。3、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无颗粒,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状。②Ⅱ型(不规则形)特点:1、胞体较Ⅰ型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似单核细胞。2、胞核呈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较Ⅰ型细胞细致。3、胞质丰富,淡蓝或蓝色,有透明感,着色不均匀,边缘处蓝色较深,呈边群样,可有少量的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③Ⅲ型(幼稚型)特点:1、胞体较大。2、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细致网状,可有1~2个核仁。3、胞质较少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偶有小空泡。6、电阻抗法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通过计数小孔,可以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7、白细胞直方图电阻抗性血液分析仪,在35~450F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三个群。正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左侧高陡,通道在35~95FL为小细胞群峰(主要为淋巴细胞)最右侧峰低宽在160~450FL为大细胞群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有一个小峰,为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个核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8、尿比重的临床意义1、尿比重可粗略反应肾脏的浓缩与稀释功能。由于影响尿比重的因素较多,因此,用于评估肾功能时,24h连续多次测定比一次测定更有价值。2、高比重尿:尿少比重高:见于急性肾炎、肝脏疾病、心力衰竭、周围循环衰竭、高热、脱水或大量排汗等。尿多比重高:常见于糖尿病、使用放射造影剂。3、低比重尿:提示肾脏稀释浓缩功能严重损害,可见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等。4、药物影响:右旋糖酐、造影剂、蔗糖等可引起尿比重增高;氨基糖苷类、锂、甲氧氟烷可使尿比重降低。9、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最常见的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若肾小球损害较重,球蛋白及其他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也可以滤出。根据滤过膜损伤程度及尿蛋白成分,可将其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10、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尿蛋白。尿液β2-M溶菌酶增高,尿液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尿蛋白定性+~++,定量1~2g/24h。常见于肾小管损伤性疾病。11、尿中葡萄糖检测:1、试带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2、干扰因素:①标本因素:假阳性见于尿液标本容器有残留(如漂白粉,次亚氯酸等强氧化物质)或尿比重过低。假阴性见于标本久置后葡萄糖被细胞或细菌分解,或尿液酮体浓度过高(>0.4g/l)。②药物因素:当尿液葡萄糖浓度低(14mmol/l)时,维生素C(>500mg/l)可与试带中的试剂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产生假阴性。尿液中含有左旋多巴,大量水杨酸盐等可导致假阴性,而氯化钠可导致假阳性。12、血红蛋白:1、试带法:过氧化物酶法。2、干扰因素:假阳性:尿液中含有易热性触酶,尿液被氧化酶污染或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过氧化酶。假阴性: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或其他还原物质,过量甲醛,大量亚硝酸盐。13、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与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大部分红细胞(>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红细胞,红细胞的外形及大小正常,呈双凹圆盘型,细胞膜完整,偶见影形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但异常形态种类不超过两种。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道毛细血管出血。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尿液中畸形红细胞(>70%)的类型在两种以上,表现为红细胞大小改变,形态异常和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红细胞体积相差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锯齿红细胞、影形红细胞、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含量不一。14、管型形成条件1、原尿中有白蛋白、T-H蛋白(基质,首要条件)2、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3、肾脏具有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15、FOBT临床意义:1、FOBT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肿瘤的筛检和鉴别。2、消化道出血判断:FOBT阳性见于消化道出血,药物导致的胃黏膜损伤、肠结核、Crohn病、胃溃疡、各种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消化道恶性肿瘤等。3、消化性溃疡与肿瘤出血的鉴别:FOBT对消化性溃疡的阳性诊断率为40%~70%呈间断性阳性;治疗后,当粪便外观正常时,FOBT阳性仍可持续5~7天,如出血完全停止即可转为阴性。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阳性率为20%晚期可达95%且呈持续阳性。16、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改变:化脓性脑膜炎:外观浑浊脓性有凝块;蛋白质↑↑葡萄糖↓↓氧化物↓细胞↑↑细胞分类N为主;细菌可见致病菌。结核性脑膜炎:外观雾状微混薄膜形成;蛋白质↑葡萄糖↓氧化物↓↓细胞↑细胞分类早N后L;细菌抗酸染色阳性或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病毒性脑炎:外观清晰或微浑;蛋白质↑葡萄糖正常;氧化物正常;细胞↑细胞分类L为主;细菌无。乙型脑炎:外观清晰或微浑;蛋白质↑葡萄糖正常;氧化物正常;细胞↑细胞分类早N后L细菌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外观清晰或微浑;蛋白质↑葡萄糖↓氧化物↓细胞↑细胞分类L为主;细菌新型隐球菌。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外观红色浑浊;蛋白质↑葡萄糖↑氧化物正常;细胞↑细胞分类N为主;细菌无。脑肿瘤:外观清晰;蛋白质↑葡萄糖正常;氧化物正常;细胞↑细胞分类L为主;细菌无。脑脊髓梅毒:外观清晰;蛋白质↑葡萄糖正常;氧化物正常;细胞↑细胞分类L为主。细菌无。17、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漏出液:病因非炎症性;颜色淡黄色;透明度清晰透明或琥珀色样;比重<1.05;PH>7.3;凝固性不易凝固;Rivalta试验阴性;蛋白质含量(g/l)<25;积液蛋白/血清蛋白<0.5;葡萄糖(mmol/l)接近血糖水平;LD(U/L)<200;积液LD/血清LD<0.6;细胞总数(*10^6/l)<100;有核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为主可见间皮细胞;肿瘤细胞无;细菌无。渗出液:病因炎症性,外伤,肿瘤或理化因素;颜色黄色红色乳白色;透明度浑浊或乳糜样;比重>1.018;PH<7.3;凝固性易凝固;Rivalta试验阳性;蛋白质含量(g/l)>30;积液蛋白/血清蛋白>0.5;葡萄糖(mmol/l)<3.33;LD(U/L)>200;积液LD/血清LD>0.6;细胞总数(*10^6/l)>500;有核细胞分类急性炎症中以中性粒为主慢性或淋巴积液一淋巴细胞为主;肿瘤细胞可有;细菌可有。18、微量白蛋白定义报告方式临床意义: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