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继教笔试(下)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漏出液:由血管和淋巴管被动漏出的液体积于浆膜腔为非炎性积液。其颜色较浅,外观清晰透明,一般不易凝固,比重常小于1.015。粘蛋白试验(李氏试验)为阴性。常见于各种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的营养不良、晚期肝硬变、肿瘤及静脉栓塞等疾病。2.粘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在稀乙酸溶液中产生白色雾状沉淀。3.出血性疾病: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因素,导致机体止血、凝血活性的减弱或抗凝血、纤溶活性的增强,引起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的一类疾病。4.脱落细胞学:采集人体各部位的上皮细胞,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协助临床诊断疾病的一门学科,属于细胞病理学的一个分支。5.增生: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加强,数目增多,常伴有细胞体积增大。多由慢性炎症或其他理化因素刺激所致。6.再生:当组织损伤后,由邻近组织的同类细胞增殖补充的过程。7.化生:一种成熟的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被另一类型的成熟组织所替代的过程。8.核异质:上皮细胞的核异常,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胞质尚正常。9.异常角化:指鳞状上皮细胞胞质的成熟程度超过胞核的成熟程度,又称不成熟角化或角化不良。巴氏染色表现为上皮细胞核尚幼稚,而胞质已出现角蛋白,并染成红色或橘黄色。10.Ph染色体:是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90%~95%,缺失长臂的22号染色体即Ph染色体。第22号染色体的一条长臂缺失,缺失部分易位到9号染色体之一长臂末端。1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以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或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为特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风险增大。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增生,成熟和幼稚细胞有形态异常。12.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及免疫功能异常。13.霍奇金病: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类型,是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发生恶性增生而引起的淋巴瘤。骨髓象多为非特异性改变,骨髓穿刺涂片找到R-S细胞有重要诊断意义。14.非霍奇金病:恶性淋巴瘤的另一种类型,是一组起源于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罕见情况下自然杀伤细胞的恶性疾病,具高度异质性。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恶性单克隆增殖。15.R-S细胞:又名霍奇金细胞,霍奇金淋巴瘤含有的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有诊断意义。具有三大形态特征:有异常巨大的核仁;胞核巨大,染色质疏松;细胞体积巨大。17.白细胞减少症:为常见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激发后,造血组织出现的一种异常反应,其血象类似白血病但并非白血病。19.隐性黄疸: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正常为1.7~17.1umol/L,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17.1~34.2umol/L时,虽然超过了正常范围,但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称为隐性黄疸。20.血友病:由于基因缺陷、突变、缺失等原因导致的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而使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21.补体结合试验: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22.自身抗体:血液循环中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内成分的抗体成为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由于表位扩展、性质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等原因,自身抗原刺激机体所产生的相应抗体。能与机体正常组织成分或改变了的组织成分起反应的抗体。23.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并引起相应器官病变、功能障碍或临床症状的一系列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24.类风湿因子: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最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或滑膜液。2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特定区域的基因。MHC编码的基因产物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呈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26.组织相容性: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如相容则不互相排斥,不相容就会出现排斥反应。27.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将具有高敏感性的化学发光分析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2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是一种非同位素免疫分析技术,利用镧系元素螯合物被激活后产生的特异荧光比一般的荧光寿命长,待短寿命的非特异性本底荧光衰退后再测定长寿命阳性荧光信号的一种分析方法。29.肿瘤标志物:细胞癌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常细胞缺乏或含量极微的特异性和相对特异性的物质。也有可能是宿主细胞针对癌细胞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和质上与正常状态或良性疾病时明显不同。30.异位激素: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激素的细胞转化成肿瘤细胞后所生产的激素。31.移植:将健康细胞、组织或器官从其原部位移植到自体或异体的一定部位,用以替代或补偿所丧失的结构和(或)功能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借以重建和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现代医疗手段。32.同系移植:指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异体间移植,例如同卵双生间移植和同种纯系动物间的移植,移植效果与自身移植相同。33.超敏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34.Ⅰ型超敏反应:由于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后引发的超敏反应。主要由IgE介导引起。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35.Ⅱ型超敏反应: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36.Ⅲ型超敏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主要是IgG、IgM,也可是IgA)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引起以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37.Ⅳ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致敏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反应。发生慢,接触变应原后24~72小时发生,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39.免疫增殖病:因免疫器官,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异常增生(良或恶性)所致的一组疾病,表现出免疫功能异常或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40.免疫缺陷病:由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统中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免疫功能不全,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低下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41.染色体病:染色体病是染色体遗传病的简称。因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数目或形态、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通常分为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两大类。42.移植免疫:在组织或器官移植中,受者接受供者的移植物后,受者的免疫系统与供者的移植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免疫应答,称为移植免疫。43.“汹涌发酵”现象:在牛乳培养基中,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冲散凝固的酪蛋白成蜂窝状,并可将培养基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棉塞的现象。44.外斐反应: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的变形杆菌OX19,OX2,OXK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用以检查病人血清中的有关抗体,以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45.链激酶:从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纯精制而成的一种高纯度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活性的纤维蛋白酶,引起血栓内部崩解和血栓表面溶解。临床用于血栓性疾病治疗。46.衣原体:是一群体积较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内专性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7.立克次体:与节肢动物密切相关,大小介于细胞和病毒之间,形态结构与细菌相似,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8.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49.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50.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51.亚病毒:一类仅具有某种核酸不具有蛋白质,或仅具有蛋白质而不具有核酸,能够侵染动植物的比病毒更简单的微小病原体。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5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53.血凝素:指红血球凝聚素,呈柱状,能与人、鸟、猪豚鼠等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引起凝血,故而被称作血凝素。54.包涵体:包涵体是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一般是由完整的病毒颗粒或尚未装配的病毒亚基聚集而成;少数则是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不含病毒粒子。55.逆转录病毒:是病毒的一种,其遗传信息存录在RNA上,感染细胞时,需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首先将RNA转变为cDNA,新合成的cDNA插入宿主的核DNA中,随宿主DNA复制、转录、翻译达到扩增目的的一类病毒。56.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真菌界。它具有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壁含几丁质和(或)纤维素,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57.真菌中毒症:因食入某些真菌或其产生的毒素而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58.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肉眼见为黄色小颗粒,镜下呈菊花状。59.基质效应:化学分析中,基质指的是样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检测系统在分析样品中的分析物时,处于分析物周围的基质对分析物测定结果的影响。60.超敏C反应蛋白: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61.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内经细菌作用形成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及熊脱氧胆酸。62.胆汁酸肠肝循环:肝细胞分泌的初级胆汁酸大部分以结合形式分泌入胆汁,再排入小肠,约95%的胆汁酸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经门静脉至肝,90%~95%的胆汁酸经肝细胞处理变为结合胆汁酸后,与新合成的初级胆汁酸一起再分泌入胆汁中,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肝肠循环。63.BNP:一种具有利钠利尿作用的多肽,即B型钠尿肽,主要分泌部位在心室。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是心衰诊断标志物。能调节血压和血容量的自稳平衡。64.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关联的一个参数。用于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的值的分散性。65.室间质量评价:是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并由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和反馈实验室上报结果评价实验室操作的过程。1脑脊液具有哪些重要的生理功能?1)缓冲、减轻或消除外力对脑组织和脊髓的损伤。2)调节颅内压。3)供给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4)调节神经系统碱贮量,维持脑脊液pH在7.31~7.34.5)转运生物胺类物质,参与神经内分泌调节。2分别简述脑脊液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检测的临床意义?⑴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是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的标志。由于脑脊液清蛋白只来自血清,因此,Ralb更能反映血-脑脊液屏障完整性。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等)、梗阻(脊髓肿瘤、肉芽肿等)和出血(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病等)等多种疾病。⑵葡萄糖减低:1细菌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减低最明显。2脑寄生虫病等。3脑肿瘤。4神经梅毒。5低血糖昏迷、胰岛素过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