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复习(九年级上)主要航海家及成就航海家资助国时间成就迪亚士葡萄牙1487发现非洲好望角哥伦布西班牙1492发现美洲达.伽马葡萄牙1497-1498绕过非洲,到达印度麦哲伦西班牙1519-1522环球航行文艺复兴人物国别作品但丁意大利《神曲》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国《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意义促进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间14—16世纪意大利17---18世纪法国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实质反映新兴资产阶(形成中)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反映新兴(壮大中)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要求方式借古希腊、罗马文化公开向神学挑战(伏尔泰)领域在文艺领域主要在思想政治领域矛头指向神学指向封建制度核心人文主义自由平等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事件时间影响新议会的召开1640年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处死查理一世克伦威尔建共和国1649年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查理二世复辟1660年废除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事件时间影响莱克星顿枪声1775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组建大陆军1775加强了北美军队战斗力发表《独立宣言》1776宣告美国诞生萨拉托加战役1777北美战争的转折点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美国独立战争胜利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事件时间影响攻占巴士底狱1789掀开大革命的序幕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792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罗伯斯庇尔掌权1792把大革命推向高潮拿破仑称帝颁布《法典》1804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国家革命原因(根本原因)革命对象颁布文献结果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同上封建制度《人权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国同上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宣言》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比较名称领导人原因文献性质影响独立战争华盛顿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宣言》资产阶级性质民族独立战争(双重性质)宣告美国独立南北战争林肯奴隶制度的废存《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资产阶级性质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废除农奴制(1861年封建农奴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目的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领导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原因内忧外患的加剧目的走上强国之路领导人明治天皇及中下级武士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俄改革的异同国家背景方式性质结果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美国的侵略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九年级下)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月革命背景:一战给俄国带来沉重的灾难,削弱了沙皇专制统治力量。开始:1917年3月,在首都彼得格勒爆发革命。成果: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特殊之处: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十月革命背景: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反动政权要武装镇压革命。开始: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成果:苏维埃政权建立(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把土地无偿分给农民;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3月,决定迁都莫斯科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巩固新政权措施:(经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成果:1920年,粉碎了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与国内反革命叛乱。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经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共存、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政治:1922年,领导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经济: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苏联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政治: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在1936年形成。]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背景: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实质是一次分赃大会)时间:1919年1月,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参加国:协约国集团的27个成员国。(中国也是其中一员)操纵国: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条约:《凡尔赛和约》(详见九年级上--课本第15页)作用:对德、奥、匈等战败国签定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注:《凡尔赛和约》中有关殖民地的内容,最能反映一战及巴黎和会的本质,创造了殖民统治新理论—“委任统治”;有关山东的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国际联盟成立: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美国想称霸世界受挫,所以没有参加国联。)实质:列强维护战后帝国主义统治秩序的工具。华盛顿体系背景:战后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尖锐(美日矛盾)时间:1921-1922年,在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加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等9个国家。操纵国:美、英、日。条约:《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注:《九》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遵守列强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方便。]作用: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对“凡—华体系”的认识“凡-华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了一战后的世界基本格局;它暂时压制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所以说,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战的爆发)3: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前夕1929年经济危机时间:1929年,首先爆发于美国。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注:面对经济危机,各国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应。美;德、日]罗斯福新政——美国目的: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措施:恢复银行信用——(首要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调整农业政策,加强国家补贴。大力兴办公共工程(一举多得,解决失业问题)效果:美国的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评价:国家干预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不可能消除危机。意、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意大利:是第一个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德国:希特勒上台后标志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日本:通过军部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的形成。并开始对外侵略,为摆脱经济危机,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绥靖政策内容: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的战争讹诈;同时又想“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表现: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顶峰:1938年9月,[英、法、德、意]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慕尼黑阴谋影响:这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极大地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要重新瓜分世界,凡-华体系并没有控制住德国、日本;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英、法的绥靖政策。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1、法西斯德国控制西欧,法国投降(敦克尔克大撤退)2、欧洲第一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战3、战争的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争4、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元旦,26国华盛顿会议,《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过5、二战的转折点——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程6、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战役。7、雅尔塔会议——详见课本39-40页。8、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5月,苏军发动柏林战役,德国投降。9、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影响: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胜利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启迪: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联合起来,面临共同的挑战。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注:二战后,德国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敢于承认责任。日本否认历史,拒绝认罪,百般狡辩,为军国主义招魂。]4: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西欧原因: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国家制定了合适的经济发展政策。成果: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原因:为了加强西欧的联合,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建立:1967年,法国和联邦德国发起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发展为“欧洲联盟”。作用:统一了货币(欧元);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小资料:欧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各成员国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统一的货币,欧盟有自己的盟旗,把贝多芬的《欢乐颂》作为盟歌。]日本原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50年代,美国扶植日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军事订单);政府引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与教育;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成果:70年代中期,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80年代中期,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野心,令亚洲邻国普遍不安。]5: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形成形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政治表现——杜鲁门主义(冷战政策出台)经济表现——马歇尔计划军事表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苏联组建“华约组织”——两极格局形成事件:苏美争霸结束: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多极化趋势背景: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格局方向发展。因素:美国奉行霸权主义,中、俄、日、欧盟等强国或国家联盟,反对霸权主义,促进多极化发展。经济实力在竞争中具有决定作用,有利于多强引导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表现: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公然挑战;严重地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背景:20世纪80-90年代,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9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在这一国际环境下,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重点,因为互相需要而促进了世界经济融合;跨国公司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重要表现:1995年元旦,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影响:国家间经济往来障碍减少,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㈠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㈡跨国公司常把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