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甘肃•平凉•崆峒山(2014.08)丹霞天宫道源圣地—对专家群体崆峒山定位的几点认知李广兴(平凉日报社甘肃平凉744000)摘要:上世纪黄进先生首次考察崆峒山,确定为丹霞地貌,拉开了崆峒山丹霞地貌研究的序幕,黄老评价“崆峒山是中国最典型最壮丽的丹霞地貌区之一”。近年来,崆峒学研究蔚然成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忍顺教授指出“崆峒山是中国人文传统中追寻的那个迷离虚幻的天帝居所———昆仑天宫”。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挥笔为崆峒山题书“道源圣地”。专家群体对崆峒山的定位,为我们今后发展崆峒旅游,申报世界遗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关键词:崆峒山;丹霞天宫;道源圣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神奇壮美的崆峒山引来全国许多知名专家的关注、踏勘和研究。由于有了他们作出的结论,使人们对崆峒山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飞跃。1“丹霞地貌”揭开了地质之谜作为熟悉崆峒山的平凉人来说,我们可以说出那里的每一个细小的地名,也可以道出各个景观的具体形状,还可以用已有的史料、瑰丽的辞藻或变幻的镜头创造出令人动容的各类艺术作品。然而,崆峒山的山体为什么这样独特,色彩为什么这样绚丽,构造为什么这样丰富?等等的为什么,我们常常只能用“古已有之”、“天地造化”的模糊思维来搪塞。1990年7月20日至22日,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黄进先生首次来到崆峒山,他经过现场广泛而仔细地勘察,一言九鼎地说:“崆峒山属于丹霞地貌。”而且进一步确认,崆峒山三叠系地层的丹霞地貌是我国发育最好的一处,石窑沟“山水长卷”泼墨岩在国内罕见。回到广州之后,黄老立即在中山大学作了激情洋溢的学术报告,撰写了题为《崆峒山丹霞地貌的形成及其特征》的论文。他还与兰州大学地质系教授陈致均等一起在广东丹霞山首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上,正式提出崆峒山是丹霞地貌的论点;详细论证其半湿润地区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以及地层由上三叠统延长群(T3yn)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三桥系(K1s)的紫红色粗碎屑岩构成;地貌演化处于青年期至壮年早期;一级至三级夷平面(香山2123.5米、皇城2038米、中台1894.5米)高出泾河河床的平均隆升年龄分别约为1320.5万年、1152.9万年和871.5万年。1993年,陈致均教授在福建武夷山第二次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上,专文论述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三桥组与上三叠统延长群沉积地层的构成,肯定了崆峒山是已知的中国最老地层(存在上三叠统)的丹霞地貌。有了丹霞地貌顶级权威黄进先生的定论和推荐,崆峒山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两顶鲜亮的桂冠,加上国家5A级旅游景点,还有今年崆峒山古建筑群获得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头衔,已经是一位国内风景旅游景区的“四冠王子”了。李广兴:丹霞天宫道源圣地图1黄进教授在崆峒山采样测年八旬高龄的黄进教授2012年11月又一次来到平凉,他不仅重新考察修定他与陈致均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齐德利、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随继及崆峒山管理局王志华五人联合撰写的论文《甘肃平凉崆峒山丹霞地貌一些问题的探讨》,还亲自到崆峒区三十里铺泾河干流掘地采样(图1),样品经中山大学核物理系唐强副教授实验分析,确定崆峒山每万年的隆升高度为0.51米。黄进教授还书写了“崆峒山是中国最典型、最壮丽的丹霞地貌区之一”的题词(图2),创作并书写了深情的《崆峒山》诗:“陇东胜迹崆峒山,万仞丹峰拥翠环。倒映筝湖如画境,人生能得几回观。”78岁的陈致均教授至今已多次来崆峒山考察,他不仅从宏观上确认崆峒山地质时代及结构的来龙去脉,而且把每一个具体山体和岩石的走势、节理和成因都搞得一清二楚。对于候旨沟陡崖上白垩统三桥组地层和三叠系地层产状不同的不整合结构,他是经过数次观察判断方才得出结论的。他还亲自带领崆峒山管理局导游人员进行现场讲解,把深奥的地质理论变成景区管理人员提升素质的基础和底蕴。图2黄进教授题词李广兴:丹霞天宫道源圣地认真拜读地质专家们文图并茂、详尽缜密的论文,我们的心里豁然开朗,隐藏在崆峒山中的千古地质之谜显露出了摄人魂魄的真面目。原来,崆峒山三级夷平面景区是以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三桥组地层为主,胭脂沟及弹筝峡周边是以上三叠统延长群地层为主,而两者之间又像连体兄弟般地形成南北、东西、北西、北东多种走势的交接组合。不整合、夷平面、断层、节理、赤壁、岩墙、柱廊、泼墨岩、崩积岩块、洞穴、造型地貌、孤峰、独石,丹霞造型地貌的结构形体真是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三级夷平面及中台手掌般伸展出去的各台各岭,都被那千仞绝壁凌空撑起,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甘肃平凉崆峒山丹霞地貌一些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说道:“如果崆峒山不是处于鄂尔多斯三叠纪湖盆的边缘接受河流相—滨湖相的红色碎屑沉积,那就不会出现今日中国三叠系地层中发育最好的一处丹霞地貌了。”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使崆峒山具备了丹霞地貌的共性特征;而这种富含高氧化铁成分的红色岩壁表面,在半湿润地区又晕染上了藻类生物的墨黛之色,造成国内罕见、气韵高雅、书卷味浓的千米泼墨山水长卷,使其又具备了中国丹霞地貌中特立独行的个性特色。掌握了地质构造方面的专业理论,崆峒山管理局导游人员对外宣传不仅可以介绍塔院、皇城、混元阁,还可以说明三级夷平面的丹霞地质构造;不仅可以指认“大象山”、“鳄鱼山”、“蜡烛峰”、“月亮洞”,还可以解释它们之所以如此的丹霞地质原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中国丹霞”,包括赤水红石野谷、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泰宁寨下大峡谷、浙江江郎山等六处。相比之下,这些丹霞地貌都是以自然景色的绚丽壮观而取胜闻名的,崆峒山虽然未能进入其列,但她却有公认的丹霞地貌的个性特色,重要的还在于她具有别处丹霞地貌无法比拟的历史传统和人文景观。现在,我们对崆峒山的理解加深了,也就更加自信了。2“人间天宫”坐实了千年幻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忍顺教授给崆峒山做出了一个令世人振聋发聩的定义:崆峒山正是中国人文传统中追寻的那个迷离虚幻的天帝居所———昆仑天宫(图3)。图3崆峒山主峰马鬃山张教授的结论是否有点想当然了,或者他的想象有点诗情化了呢?不是的。当我们认真读完五万余言的学术论文和游记散文之后,我们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认知:只有张教授这样文学、史学和地李广兴:丹霞天宫道源圣地质理论相互融通、学养深厚和思接万里的人物,才能涉足这样谁也不敢想和谁也想不到的庞大命题。张教授十余年前匆匆游过崆峒,2012年金秋十月再次来崆峒游历三日,从山上到山下走了两个来回,看得非常认真投入。他在不久撰写的论文《人文昆仑、凡间天宫—崆峒山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以九章二十节的庞大结构,对“昆仑就是崆峒”的观点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展开缜密而严谨地论证。他认为,神话和仙话中的昆仑山,并非今天地理学确指的昆仑山,但是两者之间在人文意义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昆仑山作为幻想中超世间的仙山乐土,究竟在什么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引用了大量的古籍经典,指出昆仑山位置正是处于中央之极与西方之极的分界线上。这里是上古时期中国的地理疆域的“西极”,又谓陇坻、陇坂、陇山。黄帝杀蚩尤、平炎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山。周穆王凭吊过黄帝旧居,也应该登过崆峒。秦始皇出鸡头山,过回中,命李斯在崆峒山书碑勒石:“西来第一山”。汉武帝多次过回中道,登鸡头山。由于西域交通阻塞的原因,这里便成为秦汉以前的帝王巡视的西界或西端。而且,这里也是农耕区和干旱荒漠区的分野。在道家淮南王刘安的心中,崆峒山还是以五谷为食的“众民之野”与在“石城金室”修行的“饮气之民”、“不死之野”的分界,简直就是凡仙两界的分野。至于古籍对昆仑山的具体形象描述,主要说她是天帝、上帝、黄帝和西王母诸神的居住地;前后各有一条大河,山体分为上中下三层,细分可为九层,而且越来越高,耸入云霄;山中有九条河流,分别流向周边;山上还有铜质天柱,直通天庭,四周都是如削的陡崖;山顶较平坦,建有庞大的天宫建筑群;从下界仰望上去,大火熊熊,光焰万丈,气势恢宏。火山永远燃烧,不因大风而加剧,也不因大雨而熄灭;从南边望去,悬崖峭壁尤为雄伟,红色的云霞下垂,连水塘也是通红的。山石与树木都被朱露染成红色,满山是一片红彤彤的世界;这里森林覆被,琪花瑶草,琼浆仙果,满林好鸟灵兽,和风不息,甘霖普降,气候生态环境极佳。论文在述古之后,又用很多篇幅分析了崆峒山的地理位置、地形构造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找出了现实中的崆峒山和神话中的昆仑山相互重合的对应联系。张教授引用了杜甫、毕沅、岑参等众多诗人的诗章,进一步说明崆峒山的位置所在。“明朝发咸阳,暮至陇山头。”这个可望又可及的天宫仙境确立,离政治中心不能太近,太近缺乏仙话要求的神秘感;当然也不能太远,太远则不便于信众的信仰与供奉,尤其不便于求得帝王等当权者的支持,不便于他们的莅临。崆峒山从古代很早就被遴选为道教名山,5000年前的黄帝开创了朝拜仙山的习俗,一直延绵到后来的各代皇帝。六盘山和陇山在我国古代地理分野中的意义,便与神话仙话中的昆仑天宫重叠在一起了。特别有趣的还在于,崆峒山三级夷平面及次一级的九个平面层次,泾河、胭脂河二水环围、九溪分流的水系特征,“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千峰竞秀、万壑争幽、丹崖满目、洞穴遍山,雄伟壮丽的丹霞山水大观,都与神话中的昆仑十分相似。加上兼有历史与神话两种色彩的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传说故事,使崆峒山具有“人文昆仑、凡间天宫”的垄断性资源条件。张教授对命题还作了反证。他指出,由于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要求,昆仑山不断西移,山体越来越大,山势越来越高,原始神界的环境也经历了从朴实到繁饰、实际到虚幻的明显变化,从原始神界变为后天仙境,昆仑山成了天上的宫阙。黄帝登崆峒的史实变成了黄帝登昆仑的神话,越来越高的昆仑山满足了神话与仙话的要求。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遥不可及的昆仑使帝王、当权者和信众的莅临与朝拜发生了困难。于是,在寻找昆仑山,模拟营造天上宫阙相对应的凡间仙宫的时候,仙界昆仑又从西向东反向移动。在仙界东移,降到凡间的过程中,与昆仑渊源极深、地处西极的“西来第一山”、具有丹霞地貌景观的崆峒山自然就是首选。论文写道:“道教把黄帝尊为道家的创始人,而黄帝问道崆峒山成了最早的道学活动。与其他道教名山相比,包括鹤鸣山、青城山、龙虎山等与后来道教诞生有直接渊源的名山,以及武当山、赤城山、齐云山、罗浮山等著名道士进行长期活动的道教名山,不论是就有关道家的记载,还是就李广兴:丹霞天宫道源圣地道学活动本身的纪年而言,都不如崆峒山古远,这也是把崆峒山称为‘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由来。”“尤其是崆峒山的南侧,重峦叠嶂,沟壑纵横,裸露的紫红色砾岩充满视野,红彤彤的如大火熊熊燃烧,实在是《山海经》‘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的最好注脚。《神异经》中那‘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的火山不就是这赤壁丹崖吗?”他指出:“全国道教名山也有模仿建造天宫的宗教活动。如武当山、齐云山、崂山、千山、武夷山,也都各有特点,但均难以与昆仑天宫进行如此多方面的联想与比拟。”论文还写道:“神话或仙话中说黄帝西登昆仑,而取材严谨的《史记》只说他到了崆峒山。历史与神话,就这样搭上了桥梁。怎不使人想到,崆峒山会不会是神话中的昆仑山的具象或原型?从神话世界的意义上,可以说崆峒山就是昆仑山。于是,昆仑山又回到了人间落到了崆峒山。‘昆仑’与‘崆峒’两个地名是同声词,这倒是一条佐证。崆峒山和昆仑山的渊源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都极深,不论历史还是神话,它们之间都有扯不断的关系。这种关系尽管有点纷乱朦胧,经过理顺,它已变成清晰而明白。”(图4)图4崆峒山雷声峰、塔院张教授在结论部分说:“总之,卓越的地理区位和优良的地质地貌条件,非常合适朝拜或游赏的山体尺度,加上悠久的神话仙话渊源与道学源流,使得难得的幸运自然地和历史地落到了崆峒山上,集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久远的历史积淀于一身。经过两千年来的努力,在崆峒山上模拟了原本只在仙话昆仑存在的抽象帝居,营造了它的具象—具体而尺度恰当的人间天宫,从而也使崆峒山成了人文意义上的神话与仙话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