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2、过程与方法: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1)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战争的严重破坏。2)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2)恢复:经过3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合作探究2】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超额完成;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合作探究3】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2)时间:1956年3)内容:①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②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4)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2)八字方针: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1)总路线出台的背景2)时间:1958年3)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大办工业、大办农业。2)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3)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合作探究4】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3、调整:(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课堂小结:(略)★课外作业:★教学反思: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2、过程与方法: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教师打出课件材料: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合作探究1】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合作探究3】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合作探究4】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合作探究5】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合作探究6】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二、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7】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8】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合作探究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2)行政机构的改变: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10】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①管理体制上②所有制上③分配上。(4)意义: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可能性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过程(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理论完善: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3、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合作探究11】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课堂小结:(略)★课外作业:★教学反思: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导入本课。(一)背景: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方面: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二)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概念:(2)创办: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②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③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①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②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③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合作探究3】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3)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合作探究4】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4)影响: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②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合作探究5】显示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前后的图片。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