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培训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培训材料在下午的单元备课指导之前,我想先谈谈我们整个四下年级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因为我觉得人教版的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课文的主题来组织单元,因此,每组课文的人文性目标都十分的明确,而作为语文的本体目标却十分的含糊。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明确,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却很模糊。在这次参加省里的培训的时候,听到了四年级教材的主编,人教社小语室主任陈先云老师的讲座,关于这一点他也讲到了,据他介绍,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本教材是2003年送审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时候正是新课改开始不久,正是语文教学界大肆批判学法指导、语言文字训练等教学方法,大力倡导挖掘语文人文内涵的时期,当时,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当然受到了这些教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在编教材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提出语文本体的教学目标,或者提得比较含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还是把这些明显的体现在教材中,那么就通不过审定。所以他在这次的培训上特地介绍了四上年级的教学目标,我把听到的和大家做个交流。一、整册教材教学目标的把握:陈老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他认为比较重要的目标:1、默读目标:是中高段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四下年级是向高段年级的过渡,目标要定位在让学生学会默读,并且训练学生的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2、阅读目标:(1)让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提倡每课分段,但是适合分段的课文能让学生分段,概括大意,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读书读报的习惯。4、习作目标:(1)教材中没有明确的习作指导,希望能读写结合,在大量的阅读中掌握习作的方法,内容能写具体,写清楚就是目标。其实这个目标,我觉得还是十分的含糊。(2)习作的修改目标:写完作文后修改作文的习惯的培养,另一个是尝试整篇文章的修改。这些目标不一定在每一组、每一课的教学中都能体现、落实。在教学中,每一组、每一课都应该有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训练的目标应该更明确,更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留心教材中的泡泡和课文后面的练习,因为许多语文本体的目标都体现的那里。二、教材基本结构四下教材的基本结构与四上教材一致,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包括: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需要说明的是,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口语交际、习作不再安排在语文园地中,而是独立成一块内容;“我的发现”改为“交流平台”;课后思考练习题的叙述语气也有所变化,这主要是考虑到了中高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三、各单元教学建议下面就每组教材的编排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做一介绍(每组教材涉及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不展开来说,这在教参中已有说明;下面侧重介绍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方面的目标)。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2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1、《古诗词三首》,要求背诵、默写,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学生在教材中第一次接触,教师可以讲讲词与古诗的不同。教材中选的《忆江南》是白居易同题词的其中一首,另外的两首可以让学生搜集,也可由老师告诉学生,但不作为学习要求。选做题可在第一课时进行布置,第二课时课文上完后再进行交流。2、《桂林山水》,作者采用一步一景、再把所看到的景融为一体的方法来描写桂林山水。难点: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要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和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去体会;还要学习“把……比作……”的形象的描写方法,发现排比句式的主要特点。这是本组课文的一个训练点,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中明确提了出来。这里不必教给学生专门的术语?――可以教要求学生了解和体会这些用法,比如,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水真静啊,静得……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对身边一两处景物的描述中。阅读链接中的短文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能从中感受到漓江江水的特点即可。3、《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学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在阅读中还要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4、《七月的天山》,在写法上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体现了一步一景的描写方法。作者抓住七月的天山雪峰、飞溅的雪水、原始森林和天山深处的野花来展现天山的美,这些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课文中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子,可以让学生抄下来。(虽然略读课文强调粗知大意,在词句训练方面一般不作过高要求,但有些略读课文,适合摘抄、仿写或拓展的练习,在教学中仍可灵活处理,如三上的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口语交际是“走,我们去春游”。这个交际的侧重点是对春游活动的策划,要求学生在策划中进行语言的交流。学生的策划,有的也许是目前能够实行的,有的也许是以后才能实行的,教师对此不必特别强调计划在目前的可行性,目的是打开思路,让学生有的想,有的说。▲能比较好地处理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关系1.把合作学习建立在个体的有效学习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2.合作学习要有目的、有指导、有反馈,不应该留于形式。如:《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教师可事先根据课文中的要求“略”制定表格。春游活动计划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准备工作分工其他然后,小组自由组合,全班分组讨论,填写表格。组内成员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3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最后,各小组汇报、评议。要求大家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如:汇报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在大家统一了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后,等到春游的时候,就按大家商定的方案去做。习作要求写校园景物。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是学生容易模仿的写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其他课文的记叙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训练。与此同时,还要强调抓住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如:我们可以先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选定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驻足观察、思考,完成片断练习。片断内容可以是细致地景物描写,也可以写写发生在此地的一件事情。然后,全班评改。评改要求:景物描写的过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来描写,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已在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一栏中有体验、有训练);事件记叙的过程中,是否与此地的景物、环境有所联系。最后,让学生选择经典的片断再次游览校园,列出游览的先后顺序,加上开头和结尾,将精彩片断连成篇。这样的习作指导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学时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我认为,在开放的作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唤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宽带网安排的内容,是围绕本组专题进行的相应延伸拓展学习。学生可以借助画面,了解与五岳相关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力图对祖国名山大川有更为广泛的了解。在教学当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第二组以诚待人围绕这个专题,教材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它们都是写人记事的内容。训练的重点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讨论解决;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本组课文讲述了几则诚信故事,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课文密切相关,要求运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力图突出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读与说相结合。课文中的故事都有一定的时代感,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认识,受到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品质教育。由于时间关系,我从每个单元里挑选了一个案例,重点讲讲阅读教学。下面我就以第二单元中的课文5、《中彩那天》为例:学习《中彩那天》,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母亲所讲的话和描写父亲神态、动作的语句,认真读读,体会父亲的矛盾心态,懂得父亲是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从而体会其品质的高尚。课后“小练笔”是借助想象进行练笔的内容,它既能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其想象能力。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部分──整体,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1、在钻研教材时,我们需整体把握,抓文章的内在联系,抓语言怎么表达思想内容的4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找到文章教学的突破口并确立教学的整体框架。《中彩那天》一文,课文以汽车的得而复失来展开。“我”的母亲,作者用的笔墨不多,但能感觉到母亲在这个事件中是隐藏背后的中坚。“我”的父亲,在这个事件中是直接责任人,在中奖后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神情严肃→闷闷不乐→特别高兴。“我”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代表。在这个事件中也有心理活动的变化:兴奋→迷惑不解→激动→明白。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了他们的神情、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出汽车的得而付出是一个多么矛盾痛苦的过程。这些人物描写犹如散落在文章中的珍珠,教学中很容易把它们全都拾起来,结果往往“面面俱全”,效果不佳。因此,关键不是将珍珠拾起,而是提取穿起各粒珍珠的一条线,即发现文章的内在联系。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可以通过写父亲的一个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这一细节描写入手,由此串起“我们”家的家庭道德观——如: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以“我”为代表的其他家庭成员的态度——如:“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学生或许就不难理解,让父亲最终放弃了汽车,是因为一直以来的这种家庭道德观念和为人父的责任。与其说,父亲保留K字是对库伯表现出诚信,倒不如说,他在忠于家庭的道德观念,在承担言传身教的责任,为人父的责任。文章结尾: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打电话通知库伯,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抓整体,抓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实现课堂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的“三度”创造。(1)整体感知:中彩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大喜事。《中彩那天》一文中的父亲把一辆中彩得到的豪华奔驰车开回了家,是把车留下,还是将车还给同事库伯,父亲面临着抉择。最终,父亲决定把车送还给库伯。通过预习,我们一定感觉到了父亲面对着这道道德难题也曾有过犹豫。(出示句子,教师指名读: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为什么要用橡皮擦去这个K字,既然用橡皮擦了,又怎会留下淡淡的痕迹?中彩那天父亲究竟做过些什么,想过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2)抓突破口:抓住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想象写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想象填空:面对这张奖票,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他想:渐渐地那橡皮终于落在了那个K字上,轻轻地擦了起来……你觉得父亲在那一刻究竟想到了些什么?请你默读课文1-8自然段,细细品味父亲的内心世界,可以把你觉得和这有关的语句划出来细细品味。如果你觉得已经品味出来了,请填空。预设答案:〈1〉我们家生活很拮据,我又很想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