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要素禀赋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辛翔飞刘晓昀1摘要: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扩大。本文在运用传统要素分解方法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运用Blinder-Oaxaca方法分解地区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差异仍是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其中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38.26%,东中部71.56%;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等。关键词:要素禀赋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RegionalDisparityofFactorEndowmentsandAgriculturalLaborProductivityinChinaAbstract:Sincetheintroductionofthehouseholdresponsibilitysystem,China’sagriculturaleconomyhasbeengrowingwiththeenlargementofregionallaborproductivitydisparity.Basedonthetraditionaldecompositiontechniquefortheresearchof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thispaperusestheBlinder-Oaxacaapproachtodecomposetheregionaldisparityofagriculturallaborproductivity,andgivescorrespondingreasons.It’sshownthat,factorendowmentdisparityisanimportantreasonwhichaffectstheagriculturallaborproductivityofdifferentregionsinChina;itexplains38.26%oftheagriculturallaborproductivitydisparitybetweentheEasternandtheWesternChina,and71.56%betweentheEasternandtheCentralChina.Therestpartoftheagriculturallaborproductivitydisparityismainlycausedbytheoutputelasticitiesoftheinputfactors.Keywords:factorendowment,agriculturallaborproductivity,regionaldisparity1辛翔飞,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刘晓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要素禀赋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辛翔飞刘晓昀摘要: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扩大。本文在运用传统要素分解方法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运用Blinder-Oaxaca方法分解地区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差异仍是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其中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38.26%,东中部71.56%;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等。关键词:要素禀赋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一、引言1978年开始的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改革带来了1978-1984年间中国农业的快速增长,其中1984年中国农业GDP增长率达到了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2.9%。中国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国内外很多学者来探究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献(McMillan,Whalley和Zhu,1989;Fan,1991;FanandPardey,1992;Lin,1992;Zhang和Carter,1997;Yao和Liu,1998;Fan和Zhang,2002;Fan,Zhang和Zhang,2004等)都试图分析改革期间制度变革对农业生产增长的作用。Lin(1992)根据生产函数估计这一阶段农作物总产值的增长近一半(46.89%)来自家庭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家庭承包责任制在1984年底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而1984年之后农业增长速度放慢2。值得注意的是,从1985年开始,东中西部地区3农业经济的差距也开始越来越大(图1),不同地区间农业劳均收入存在显著差异。McErlean和Wu(2003)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存在绝对收敛,在1992-2000年存在条件收敛,即东中西部劳动生产率各自收敛于不同的稳定水平。在研究地区差异的文献中,通过基尼系数、GE指数和变异系数的分解来研究地区差距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客观地找出造成差异的结构性原因。大多数中国地区差距研究,是针对改革开放之后的描述地区差距的不平等指数,按地区、城乡、产业和收入构成进行分解,得到地区间、城乡间、产业间、收入构成之间以及其各自内部的差距在总的差距中所占的比重。对地区差距按东中西三大地区分解,可以发现: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总差距中占2对于1985年以来中国农业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的解释,学术界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家庭责任制是一次性的制度变迁效果,这一制度变迁效果结束之后农业增长速度方面是必然的(McMillan,Whalley,andZhu,1989;Fan,1991;Lin,1992);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自由化较之于家庭经营的自由化对农业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增长速度的放缓是由于1985年底政府对粮食市场化政策的改变,对粮食购销又重新施以政府强制(Sicular,1993;Huang,1998)。当然,当时评论中也有诸多研究人员认为1985年的农业发展几近停滞是由于1985年初实施的粮食订购合同制市场化导致,于是1985年底政府重新对合同制政策赋予了“国家任务”的性质。3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了主导地位,而且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总的差距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张吉鹏和吴桂英,2004)。上述分析方法在分析农业经济地区差异的现有文献中虽未见有所尝试,但本文的关注点不在于此:这一方法虽然能够找出差异的结构性原因,但是无法实证分析造成地区差异的具体因素以及造成差距的程度。本文试图借鉴多用以分析微观收入差异的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由Blinder(1973)和Oaxaca(1973)首先提出,后经Cotton(1988)修正),在实证分析造成地区差异的具体因素以及造成差距的程度方面做一尝试。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人均农业GDP(元/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整理图1:1986-2005年人均农业GDP要素禀赋是决定地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本文首先通过相关统计数据说明中国地区要素禀赋的差异及变化趋势,接着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投入要素的生产弹性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区差异分解,分析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因素。二、地区要素禀赋差异无论是由于自然地理的,历史的,还是制度的原因,中国地区之间在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资源禀赋反映的是该地区潜在的比较优势(蔡昉和王德文,2004)。与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其中,劳动要素投入指人力资源投入,不仅是劳动力的数量,还有人力资本积累的反映。劳动力集中指数是一个用来反应各省劳动力资源禀赋相对状况的指标(蔡昉和王德文,2004),它等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各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如果劳动力集中指数高,该省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就低,意味着它具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潜在比较优势;反之,则表明劳动力资源比较稀缺,不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图2显示了东中西三个地区劳动力资源禀赋变化状况。很显然西部地区的劳动力集中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从时间变化上看,三个地区的劳动力集中指4数没有发生较为悬殊的变化。说明西部地区劳动力相对于东中部来说较为丰富,具有潜在优势;但是,另一方面不排除存在劳动力低效率甚至过剩的可能。00.20.40.60.811.21.41.61.8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劳动力集中指数(%)东部中部西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整理图2:东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集中指数(1986-2005)0123456789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东部中部西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整理图3:东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986-2005)人力资本是附着在劳动者身上通过长期投资获得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通常可以用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替代变量,教育程度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反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用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结构指标加权计算,赋值是:文盲半文盲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中专14年,大专以上16年。从图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从时间变化上看,随着经济的增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差距存在着缩小的趋势。5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物质资本(元)东部中部西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整理图4:东中西部地区劳均物质资本拥有量(1986-2005)00.10.20.30.40.50.60.7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播种面积(公顷)东部中部西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整理图5:东中西部地区劳均农作物播种面积(1986-2005)劳动力物质资本拥有量是反映地区间物质资本丰缺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和资本间的比例关系是决定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关键性因素(Solow,1956)。一般而言如果劳动力拥有物质资本数量多,劳动生产率就高,经济增长绩效就好,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反之,如果劳动力平均拥有的资本量少,经济增长绩效就会由于资金缺口或投入不足而较差,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图4显示了东中西部地区1986-2005年间平均每个劳动力拥有资本量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平均每个劳动力的物质资本拥有量最高,增长最快,到2005年东部地区劳动力人均物质资本拥有量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67和2.39倍。6不同的自然条件对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劳动力的耕地拥有量可以用来表示地区间所具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差别。由于统计年鉴中1996年之后的耕地面积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