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人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这样一个男孩,出生即被母亲抛弃,三岁时就想尽方法恶作剧,上课从不听讲,从不完成家庭作业,顶撞老师,总是被赶出教室,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常被别人看做是“怪物”。如果面对这样一个孩子,估计家长会头疼,老师会放弃,同学会鄙视,这个男孩呢,可能会自卑一生,一无所成。可换一种教育方式和思考角度,他也可能成长为乔布斯。美国硅谷传奇人物史蒂夫·乔布斯近日宣布将不再担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今年56岁、被“果粉”尊称为“教父”的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乔布斯让位,是美国高技术企业集中地硅谷经历的又一次震荡。在成功与天才的光环下,乔布斯有着草根的家庭与成长经历。冷酷、孤僻、暴躁、傲慢、极端、一意孤行……乔布斯也曾经是问题儿童、孤僻少年、叛逆青年。从问题少年到商业巨头,乔布斯无疑是许多家长该反思的典范。下面,我就以乔布斯的性格来详细解释他何以从一个“坏毛病”缠身的人变成一个商业帝国的“国王”。乔布斯是典型的“自卑型性格”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卑。但一些人的自卑只是特定情境上的心理反应,比如说在一个大人物面前,一个人就难免自卑。但是,另有一些人,他的自卑并不仅仅是这样,而是深入骨髓,是植根在内心最深处的。他这一生中要干的很多事情,就是为了克服自卑,虽然他并不一定意识到。乔布斯小时候的家庭环境给他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对于他弱小的自我来说,难以在这个陌生而危险的世界上体验到安全感和力量。他的自卑性格,几乎是被注定的。自卑性格的人,是和这个世界构成最紧张关系的人,因此也是最能改变这个世界的人,很多哲学家、革命家、商界领袖,其实都是自卑性格。这里的原因是:为了克服自卑,他或者希望躲在暗处让这个世界看不见他,这个属于“老实人”一类;或者,他一定要在这个世界上凸显出来,感觉能引领或操控这个世界,从而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或力量,这个就是乔布斯这种人。成功不是“坏毛病”的作用细数乔布斯的“坏毛病”:1.乔布斯的母亲是一位未婚先孕的硕士研究生,因为生活拮据,还未出生的乔布斯就注定了被“抛弃”的命运。2.在乔布斯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就为他选定了一个律师家庭,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可就在乔布斯出生后,律师夫妇突然宣布他们想收养的是女孩。乔布斯的母亲猝不及防,给领养预备名单上的另一个家庭打了电话,那对夫妇很高兴能收养乔布斯,可是,乔布斯的母亲发现这对夫妻连高中都没有上过。但这对夫妇非常喜欢乔布斯,向乔布斯的母亲保证“一定会供孩子上大学”。3.乔布斯在很小时就展现出了与普通小孩不同的一面。他在3岁的时候就开始搞恶作剧,他曾经把发卡放入电源插座的插孔里,仅仅是想闻一闻是什么气味。他上课从不听讲,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他还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乔布斯总是被赶出教室。4.乔布斯不合群,他的一位同学曾这样描述他:“乔布斯是一个孤单的、相当爱哭的男孩。如果比赛失败了,他就会跑到一边哭泣。”乔布斯孤独且极端。5.中学时,乔布斯因为当时的个人主义、不合群、不同见解常常被别人看做是“怪物”。6.大学时,乔布斯一直都没有交到很要好的朋友。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也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除了自己喜欢的课,他很少会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听课。7.大学期间,他不仅头发和两肩齐平,而且经常赤脚,穿邋遢、破旧的衣服,借以从外表来显示自己与其他所有人的不同。此外,因为在学业上的荒废,他的成绩十分糟糕。8.大学仅六个月后,乔布斯决定从里德学院退学。9.乔布斯打地铺住在其他同学的宿舍,靠捡5美分的可乐瓶维持生活。10.乔布斯每周日步行穿过整个城市到寺庙吃施舍的食物,这时他才能吃一顿饱餐。乔布斯曾说:“我的一切努力都只为让母亲明白将我抛弃是个错误。”乔布斯小时候的孤僻、不合群,其实就一种心理保护,是为了防止被伤害,因为他把别人视为那个给他不安全感的世界的一部分。他搞恶作剧,是一种对抗这个陌生危险世界的“变态”形式,含有报复成分。他玩穿旧衣服之类的个性,也是为了通过表演凸显出自己。这都是一个自卑性格的人不成熟的表现。而成熟之后,就会通过各种创造来体验自己的力量。他必须这样干,否则,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就会浮现出来折磨他。所以,不是他的“坏毛病”对他的成功起了什么作用,而是他的性格,以及他以后的成熟对他的成功起了作用。如果谁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乔布斯玩一把“坏毛病”,然后期待他成功,是极为可笑的,因为一个人永远无法被复制。而因为乔布斯的成功,就赞美这些“坏毛病”,就更为离谱。面对“问题少年”我们该做什么?当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少年”出现时,无论我们是父母、老师还是别的什么人,第一要做的,就是看清他这样玩,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心里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有必要强调这一点,大人做什么,含有很多社会性的表演成分,而一个少年儿童做什么,则几乎直接就是其内心世界的反映。比如一个小孩喜欢逃课,而且是一个人,则可以马上判断他在班上没有被重视,对老师有恐惧感,甚至家里也不给他安全感。第二就是追问一下,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变成了这样?如果不能改变这个环境,怎么来引导他?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要让“问题少年”在以后不成为一个问题,必须先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越是有“问题”的少年儿童,就越需要大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是否会造成他在以后的与众不同,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家庭环境、他的性格、他以后的成长环境,等等。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老师和家长不应该认为这个孩子以后就会如何如何。其实,一个孩子有不良习惯,他在以后成为一个类似于乔布斯的人,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成为一个性格畸形、人性扭曲的人,机会是差不多的。真正的与众不同,是在长大以后,而不是小时候。小时候的与众不同,只是代表了他要对世界说什么话。大人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他要说的是什么。中国人喜欢说三岁看老,“三岁看老”这个说法其实很荒谬,把在逻辑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看成是因果关系了。就是说,从一个人以后的成功或失败,倒推到他小时候,认为是小时候的表现决定的,至少有紧密的联系,说“你看,这个人小时候如何如何,所以长大后才如何如何”。正是在这种错误认知上,中国父母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的苗头,马上就纠正打压。这样做会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压抑,即使很“成功”,也是以孩子的心理扭曲,甚至人格残缺为代价。而如果父母或其它人看到一个小孩有不良习惯,就评价“三岁看老”,说他长大后会如何如何,反而恰恰给孩子以暗示,他无法摆脱这一心理阴影,以后还真的变成大人所说的那种样子。这在心理上,可以叫做“自我实现的偏见”。孩子的不良习惯当然必须纠正。但是,就心理上来说,只可能有两种路径,一是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消除让他有这种心理的土壤,从而导致不良习惯的改变,因为行为是由心理驱动的;二是使这些不良习惯“升华”,引导到有利于他的成长的方向上。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树立起权威,而且是“理性的权威”,而非“非理性的权威”。后者就是“你必须听话”,否则就什么什么,发出一个绝对命令,以惩罚为支撑。而前者则是“我理解你,但是,这不是你表达自己的正确方式”。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