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京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概念首出国外,约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国内,并相继出现都市农业研讨热,其中以京津沪穗农业为底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都市农业的文章,把我国的都市农业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不断引向深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一批与都市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集聚型特色农业。同时,人们注意到目前对都市农业的表述,特别是对其功能的界定基本趋同,表明都市农业有其共同的发育规律和特点,亦即具有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性。但人们也注意到对不同都市的农业缺少个性化研究与论述。都市农业不仅具有一般农业的功能、特点和经营方式,更具有与都市协调发展的属性。特定的都市性质引领着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形成其特有的功能、特点与经营方式。北京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期,距今至迟有六、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北京古称为燕和蓟,在西周春秋时期曾为北方封国统治中心;从封建统一国家后成为北方重镇;金朝以后成为全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都市的性质规定着都市事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心”的全局和需要。因此,北京的都市农业不仅具有一般都市农业的特点,还随着首都的发展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一、北京都市性质的演变与提升对农业的影响北京,中国的首都,是一个有三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千年历史的古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蓟即现在的北京城,燕也在北京地区。燕盛并蓟,以蓟城为燕都,成为封国统治中心;战国时期,蓟城成为北中国通往塞外的交通枢纽、南北贸易中心,是一个繁盛的古代都邑。公元938年,辽以幽州为陪都,称燕京。1153年,金胜辽,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成为北方一代封建王朝的首都。1271年元朝定都燕京,改称大都。从此,北京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开创了北京历史的新纪元,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即成为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古来实践表明,都市性质与地位的演变与提升对都市农业的影响愈益深刻和凸显。这是因为由城镇到都市、由都市到首都,一是人口膨胀和民族集聚。如今,北京市人口已由辽代的30万人扩张到1200多万人,聚集着全国56个民族。加之国内外的交往,对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及产品多样性的需求随之提升,农业对都市的供养职能不断强化;二是地处北方干旱、风沙多发区,城市“热岛”现象凸显,人们需要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三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繁荣,都市居民已不满足于市井生活,而向往回归自然,体验人类的第一产业,娱乐农业文化;四是首都居民生活消费水平高,高消费人群比重大,对农产品的需求特点是讲究精品、品牌、鲜、嫩、活、应时、应急及花色品种多、安全、营养、保健等;五是与农业相关的科技优势得天独厚,面向意识强;六是首都为郊区农业流通创造了区位优势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交通、信息优势;七是农业环境特异。这里有一马平川,有青山绿水,长城内外气象迥异,有着丰富的祖传特色农产资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簇拥,令人神往;八是形成内外农业交流的窗口;九是农业政策的策源地;十是开放的首都市场形成强烈的竞争等。可以说这十个方面是北京作为首都独有的对郊区农业的影响力。就其强度而言是其他都市无法比拟的。二、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功能特点在首都性质的牵引下,郊区农民以其天职,从首都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努力践行,使都市农业功能彰显特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钢性服务功能。北京的前身幽州或燕京作为北方军事重镇时,由于军事需要,这里的农业主要供养驻军。唐玄宗之世,曾于各地广置屯田。《大唐六典》载:“幽州五十五屯”。据《北京通史》分析,这五十五屯,作为军屯每屯五十顷,总计有二千七百五十顷。屯田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军需。辽朝在燕京建中都后驻扎大量军队,中都人口剧增到30万之多,需要很多粮食供给。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承天太后采取了不少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以优厚的条件鼓励农业开荒。元朝定都北京后,世祖忽必烈采纳大司农司建议,由驻京屯军调出部分人手从事垦植,以实军储。并规定官营屯田,其新产粮食,主要用于“岁给宗王部人粮饷”。北京地区历史上畜牧比较发达,其中以骆驼和马匹为主,其用途主要是供军用。历史上北京地区受战乱影响,粮食生产难于自给,主要靠江南“漕运”。明代宪宗成化年间,礼部尚书丘浚指出:“惠通一河,譬人身之咽喉也,一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祸。”提出在京郊广种水稻,以减轻对“漕运”的依赖。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郊区突出“服务首都”的功能有明确的指导方针。1953年春,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政府提出“郊区农业为首都服务”的方针,要求发展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等副食品的生产,以增加对城市的供应。1981年6月,北京市委在《关于进一步把郊区农业搞活、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中提出: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京郊发展的方针。1983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农业的发展,应以面向首都市场、适应首都需要为基本方针。”即便是进入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郊区农业“服务首都”的第一位功能也并未削弱。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92年将“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订为“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在这些方针指引下,郊区农业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进入市场经济时期都存在钢性服务功能,只是服务的内容在变化。在农产品供应短缺时期,服务内容包括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等。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城门大开,国内外都在抢占首都市场。郊区农业服务的内容就转向“鲜、嫩、活”、“中、高档”产品和时令性产品,如鲜菜、鲜奶、鲜肉、活鱼、活禽,具有特色的名特优新果品、蔬菜、粮食及外埠处于淡季的蔬菜、水果等一些外埠难以替代或不可替代的农产品,并建立稳定的生产以至产品加工基地。――生态屏障功能。京城市区已规划运作的面积达1040平方公里,目前的林木覆盖率只有25%。市区“热岛”现象凸显,又地处北方干旱、风沙多发区,为改善和保障市区的环境条件,在加强市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搞好郊区农业生态屏障建设更至关重要。为此,郊区一是耕地种满种严,防治裸露农田;二是植树造林、种草,防风治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低城区温室效应。――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功能。人与自然和谐是大都市实行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郊区农业在发展中出现了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如垂钓、娱乐)等,供城里人沐浴自然风光、娱乐农业文化、饱尝农业果实和泥土芳香。――农业的开拓创新功能。花花世界的市井生活可勾起人们新奇追求与欲望,其中许多信息激起了郊区农业的开拓创新,使城里人的“梦想”成真。如特菜、珍禽、鲟鱼、南果(木瓜、枇杷等)、罗非鱼等都是从首都需求由郊区创新的农产品。考察首都市场,有许多名特优新农产品是由郊区生产的。――现代农业的示范功能。首都农业背靠得天独厚的顶级科技优势和国际合作优势。长期以来,依靠这些优势建起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如“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北京中际国华马铃薯开发中心”、“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北郎中农工贸集团”、“北京卓宸畜牧有限公司”等及“中以示范农场”、“中日观光果园”、“中德水源涵养林”、“中瑞奶业培训中心”、“中日友谊饲料厂”等等,都是以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装备及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支撑起来的现代农业窗口,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国内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如全国开展的奶牛胚胎移植工程就是由北京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进行的,由北京移植1万枚带动京外2万枚。――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涵养功能。有益生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有益生物的多样性是农业产品多样性和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首都农产品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需求多样性。郊区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利用首都的科技优势和国内外交流合作优势,注意广泛搜集国内外的有益生物资源,经过试种、选育,不断向生产者输送新物种、新品种。目前,本市已汇集着国内外优良动植物种质、品种资源和有益微生物资源上万种,应用于生产的也达数千种。农民们面对偌大的首都市场敢说“只要在首都圈内能种能养的,需要什么就种养什么”。而市民们也认可“到郊区即可看到、尝到国内外的许多名特产品”。――引智创业功能。日本学者(国民经济研究协会会长)竹中一雄讲到:“农业不仅需要物理和化学,包括机械、电气、肥料、农药等,而且还必须涉及从生物学、动植物学的生理、病理、生态学及微生物学、土壤学、遗传学、医学、保健卫生以至气象等广泛的基础科学研究。”随着农业的现代化,人们逐步认知农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但仅凭农村自身的智力和知识是不够的,他们直至目前受教育年限也只有9年多。但他们善于利用农业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和首都智力密集的特点,引进智力和能人到郊区从种植、养殖,到贮运加工和物流配送创办起一批又一批各种各样的现代农业增长点。海淀区四季青乡与国家有关企业的智力、资本结合,在12000余亩传统农田上创立起以高新技术为底蕴的种植、养殖、观光三大支柱产业,形成郊区一流的现代农业企业;怀柔等县(区)引进北京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办起现代化饲料、良种企业,其产品销售到国内十来个省市区等等。北京农业的这些功能特点是与首都特定的性质与需求导向效应相一致的,表述是其内质反映的符号。三、北京都市农业的经营特色北京都市农业功能特点的发育与发挥寓于特色经营之中。其基本点有:――具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功能定位。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要“服务首都”(详见“服务功能”有关引文)。――在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中强调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并在发展“六种农业”的基础上实施“221”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拓展农业新的功能,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下,强调生态效益,实行“三环”“两带”式农业布局。即近郊以精品园艺业为主,远郊平原地区以大宗农产品及养殖业为主,远郊山区以林果业为主的“三环”产业带和即将形成的“东部发展带”(北起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等)与“西部生态带”(与西部山区相联的房山、门头沟、延庆、昌平、大兴等)。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布局和集中联片式的规模经营,发展专业村、专业乡(镇)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农户”的龙式产业;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集聚优势。――依托首都科技优势和智力优势,推进科技向郊区转移向第一生产力转化,发展科技型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丰富农产品市场,满足社会需求。――发挥区位优势和信息优势,实施“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在首都市场全面开放的情况下,郊区农民利用距都市近,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埠难以运进的鲜嫩活农产品;利用郊区冷凉资源发展反季节农产品面向外埠淡季市场;利用便捷、灵通的国际贸易信息资源和贸易渠道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籽种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利用特色资源发展外埠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名特农产品,如西洋参、良乡板栗、房山磨盘柿等等。――瞄准首都消费多元化、消费水平多层次的需求,网开一面,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重点发展中、高档产品,打造品牌,诸如“三元”、“华都”、“双大”、“资源”、“天惠”、“北水”等等。――坚持以人为本,在生产满足市场物质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精神的农业产品,拓展农业服务首都的新功能,挖掘农业的增收潜力。环顾北京都市农业的演进实践,便可清晰地看到都是按照人们的经营谋略实现的。由此可见,研究都市农业离开经营谋略单从功能论断是不够的。都市农业的概念是引进的。引进者对都市农业的第一入目形象是镶嵌在都市旯旮的农业,对于生产者来说主要是利用都市空地种庄稼获得经济收入,而对于市政管理者来说是绿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让市民体验农耕。这种情况在中国的都市农业中大概是找不到的,也是办不到的。北京在上个世纪7